当前位置:

美神故里・风华万象——第二届“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采风纪实

来源:作家网 作者:东方彝侠 编辑:符环宇 2025-07-24 12:20:10
时刻新闻
—分享—

美神故里・风华万象

——第二届“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采风纪实

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西南小凉山区,作为全国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9个彝族自治县之一,彝语称其“佳支依达”,意为“丝绸之河”。这里是大小凉山门户,也是离成都最近的彝族文化窗口,县域面积2382平方公里,人口15.3万人。境内气候独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戴雪帽,山脚百花鲜”的奇观随处可见;林地面积达306万亩,森林覆盖率79.27%,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称号。国家级森林公园黑竹沟更是秘境中的瑰宝——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拥有特级景点8处、一级景点18处、二级景点29个,栖息着30余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及65只大熊猫,生长着数万株珙桐与万亩高山杜鹃,被誉为“大熊猫的乐园、珙桐树的王国、杜鹃花的世界”。

图片1

峨边县城一角

魏晋南北朝时期,彝族著名女学者、诗人、诗学理论家阿买妮在古夜郎国境内著就彝语诗歌理论名著《彝语诗律论》。在那个《文心雕龙》与《诗品》交相辉映的文学理论黄金时代,阿买妮的诗学思想不仅为中华文艺理论注入原创力量,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她以朴素的民主思想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学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为中国诗歌发展与彝族文学传承留下了不朽遗产。

7月18日:初遇彝乡,沉浸千年记忆

2025年7月18日,为铭记先贤、启迪来者,推动当代诗歌创作与多民族文学繁荣,依托大西南生态和文化的美誉度,我们将民族文化女神阿买妮的诗魂,与美神甘嫫阿妞的柔情相融合,依托大西南深厚的生态与文化底蕴,“甘嫫阿妞”艺术季暨第二届“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采风活动于峨边正式启幕。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出任总顾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鲁迅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澳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民族出版社、《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散文诗》《民族语文》《边疆文学》《文旅》《世界诗歌年鉴》《天津诗人》《独立》《诗参考》《南方诗歌》《山风》等单位和刊物的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共60余位参与。

参加活动的人员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诗坛前辈,也有鲁迅文学奖、骏马奖获得者等重量级名家,还有活跃于当下的诗歌新秀,涵盖汉、彝、苗、土家、羌、蒙古、布依等多个民族。这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江苏、安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浙江、广东、香港、澳门、美国、瑞典、波兰等国际国内诗人的相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峨边、提升当地民众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活动启动仪式上,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陈玉秀在欢迎辞中指出,本次活动既是对彝族文化的深情礼赞,更是峨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她诚邀诗人们走进绿水青山与彝家村寨,让甘嫫阿妞的美丽传说在新时代绽放新辉。

图片2

沉浸式体验“记忆峨边”表演活动

晚餐后,细雨飘飞的“记忆峨边”历史文化非遗街区迎来采风团。诗人们沉浸式体验远古毕摩文化、婚俗演绎、彝族歌舞与月琴演奏,触摸特色文创、品尝峨边风味,还学起了彝语。沿着“远古呼唤”“一步千年”“走向新生”“燃情岁月”“沐浴春风”“奔向小康”六个篇章,众人追溯着峨边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脉络。体验结束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塔感慨:“小凉山的山海间,藏着千年未断的文脉。”《诗参考》主编中岛则在诗篇里写道:“峨边,我会记住你/记住你的山水/彝族人的好客/和同行的朋友们。”心心念念的是峨边的风土人情。

7月19日:探秘黑竹沟,寻访风情彝寨

清晨薄雾未散,采风团已奔赴被誉为“中国百慕大”的黑竹沟。绵延的山坡、开阔的草原、野生的鲜花、错落的木屋与潺潺溪流构成天然画卷,在蒙蒙细雨中,十几只马儿悠闲漫步,远方一片静穆。诗人们陶醉在马里冷旧诗意的风光里,尽观参天大树,尽享在古道上散漫行走的自然野趣。

图片3

采风团成员在马里冷旧合影

图片4

采风团一行徒步蜂巢岩

午后,采风团探秘蜂巢岩。蜂巢岩,是彝族大毕摩阿诗拉则寻找法器的地方,是甘嫫阿妞逃婚远走的地方,是支格阿鲁射掉红日的地方,是原始野人神出鬼没的地方,是国宝大熊猫自由生活的地方。穿行于暗黑如漆的牵手洞,过长桥时听溪水潺潺,望古树成荫,诗人们纷纷驻足留影。随后,大巴车驶入古井村,村口“彝恋黑竹沟”五个金黄大字格外醒目,土墙上的牛角与刺绣纹样相映成趣。诗人们走访新时代彝家新寨,见证村民依托民宿旅游实现稳定增收的成果。峨边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水落木沙曾经在此工作过,他指着诗人们正在参观的土墙瓦板房说:“以前这个地方不通公路,我全程参与了这里的彝家新寨建设,现在这间土墙瓦板房当初没有撤掉,是专门留下来作为新旧对比的。”在彝族婚俗馆,云南彝族诗人师师望着陈列的婚服,忆起自己诗集《边地辞》中对民族仪式的书写,她与民宿主人用不同方言的彝语哼唱婚嫁歌谣,笑声惊起檐下飞鸟。村对面的依乌湖如翡翠般耀眼,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依乌面对与自己同名的村庄,笑言:“希望未来能长住此地,读书写诗。”

图片5

彝风书吧网红打卡点红色长廊上合影

历经两个多小时车程,采风团抵达新林镇茗新村。153栋彝族特色民居鳞次栉比,红黄色调尽显民族风情。诗人们站在红色长廊高处,远眺群山与缭绕白云,似见玉带流动;在十月太阳历广场网红打卡点,观赏“穿斗式”工艺的彝族建筑,远眺老鹰山、瓦屋山与峨眉山;“精神文化粮仓”彝风书吧内,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教授尤佳翻阅峨边历史文化类书籍,爱不释手。诗人们对书屋所藏之书品类的丰富,品质的优秀大为称赞。

7月20日:背峰山诗会,共探诗歌与女性

清晨的背峰山,浸润在熹微晨光里,诗歌的韵律如山间清风,悄然唤醒了整座山峦。8时许,诗人们在山下广场合影后,踏着洒满朝阳的石阶拾级而上,一场与山、与诗、与灵魂对话的独特诗会就此启程。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对拥有5123步台阶的背峰山,立志登顶的诗人们前一天就作好充分准备。诗歌创作如登山,需要不断的攀登和接受挑战。

图片6

背峰山广场合影纪念

云之门下,来自天津的诗人罗广才率先朗诵其创作于1984年的短诗《给你》。语调里既有海河的温润绵长,又融入了彝山的沉雄厚重:“在那支不开伞的胡同里/我一五一十地数着雨滴/等你……”深情的诗句如序曲般,正式拉开登山诵诗的帷幕。

行至第四亭日月亭,《诗刊》副编审赵四驻足吟诵首届阿买妮诗歌奖获奖作品《去夜郎国》,字字浸满历史的深邃:“所有逝去的古国都是我的家,所有往世之民的悲情/结痂在我数千岁苍老的心底;开天辟地的史诗/在我的梦里忽然返青,老去国名的流转/在我的屋顶揭开征兆。”古老的夜郎记忆与当下的彝乡风情在诗行中交织,引人遐思。

背峰山第六亭飞龙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孙晓娅以饱满的激情朗诵《遇见一棵被大雪压弯的树》,“让我在夏天遇见你/这足够震撼”的诗句掷地有声,如山间劲松般充满生命的力量。

从第八亭仙奕亭开始,峨边本土诗人阿索拉毅的声音成为沿途最动人的注脚,他在每座亭前连续诵读长诗《美城峨边》的节选:“美城,美城,用诗歌重新发现的城/是诗人命名的城,是女人化身的城。”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对家乡炽热而深沉的爱。

在背峰山第十二亭放眼亭,“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发起人阿诺阿布,朗诵了其诗篇《甘嫫阿妞》:“千针万线的甘嫫阿妞/织得出普天之下的天荒地老/织不出两个人的暮暮朝朝。”寥寥数语,道尽传说中彝族美神的深情与遗憾,让古老的故事在诗句中重焕生机。

来自小凉山马边的诗人阿洛夫基一路高歌给大家打气,绝对的力量,入云的歌喉,让气喘吁吁的诸多诗人羡慕不已。

峨边网络达人,彝族姑娘阿呷和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依乌老师全程直播,峨边的风土人情,各种传说不时穿插,与直播间众多网友互动,让原本艰苦的登山充满欢声笑语。

从山脚到山顶,诗人们在15座不同的亭子间轮流朗诵,与志愿者,医务工作人员开心交流,赠送诗集。凭栏俯瞰,峨边县城全貌与脚下奔腾的大渡河支流尽收眼底,古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让众多登山者久久伫立。而每一个诗人的朗诵,都是文学灵魂与天地灵气的深度对话,自然景致与创作灵感在此迸发璀璨火花。大汗直流的阿诺阿布开玩笑说:“从今往后,天下诗人只有两类,登上背峰山的和没有登上背峰山的。”

图片7

彝汉双语诗人阿库乌雾朗诵彝文长诗《门前的山梁》

在背峰山顶,彝汉双语诗人阿库乌雾身披象征圣洁的擦尔瓦,以洪钟般洪亮的嗓音朗诵其彝文长诗《门前的山梁》。古老的彝语在山巅回荡,与风声、与远处的水声相融,将“山巅诗会”的氛围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

11时30分,主办方为所有登顶诗人佩戴上象征勇气与力量的彝族英雄带。峨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曾艳到场祝贺诗人们历时三个半小时成功登顶。她在致辞中描述了峨边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美好蓝图,让在场的诗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期待。

图片8

背峰山登顶后合影纪念

成功登上背峰山顶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塔坦言:“这次来采风,收获颇丰,有山、有水、有清凉。”他还兴奋地表示,认识了不少未曾见过的动植物,定会为峨边留下文字,并向亲朋好友推荐。

曾入选“中国十大优秀诗人”的大卫则说:“今天爬背峰山,越爬越轻松,到了山顶,那种豁然开朗、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太棒了!”他眺望如蓝色玉带般流向远方的大渡河,感慨道:“想起我的一句诗,‘你不来,江山多美都是浪费’。我想说,你不来,峨边多美都是浪费。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独特的彝族文化,刷新了我的感觉。”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汪剑钊说,“登背峰山才敢称立于天地之间,观大渡河方知人生不过一朵浪花。”

普希金国际文学奖评委哈达称此次体验终生难忘。

美国康州学院中国文学教授、诗人、翻译家麦芒对大山大水的峨边赞不绝口。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李骞因事错过,笑言:“下次专程来爬,定要快过所有人。”

此次背峰山诗歌朗诵会,网络直播,吸引了3万余名观众。

图片9

“当代诗歌与女性——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座谈会”现场

下午4时,“当代诗歌与女性——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座谈会”在位于大渡河畔的锦江宾馆三楼举行,由“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发起人阿诺阿布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导师夏花主持。黄亚洲、汪剑钊、孙晓娅、大卫、何言宏、海男、北塔、罗广才、李笠、刘年、赵四、王桂林、阿库乌雾、麦芒、吉木狼格、祁国、李自国、普驰达岭、拉玛伊佐、殷实、卜寸丹、樊子、黄丽蓉、罗焰、师师、李骞、席永君、姚辉、史云彦、胡先其、周发星、哈达、中岛、杨文佩、花语、沙雁、鲁子元布、沙玛中华、龙红紫罗、胡茗茗、黄玲君、杨雪、苏钰琁、罗逢春、雷子、木郎、依乌、阿洛夫基、孙阿木、阿索拉毅、尤佳、刘启涛、加主布哈等几十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围绕“中国女性诗歌突破性别桎梏、不断拓展精神疆域与美学表达的阶段性历史标志”深入探讨三小时之久。观点交锋间,仿佛听见千年前阿买妮在《彝语诗律论》中对“诗与女性”的哲思回响,仿佛看到爱情史诗《甘嫫阿妞》在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仿佛回响起歌德不朽的诗剧《浮士德》:“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的灿烂星辰。

7月21日:诗行里的峨边,行走中的传承

清晨,诗人们陆续返程,行李箱中装满峨边文化书籍,更满载着三夜四天的灵感。这场采风,既是对峨边“中国天然氧吧”“非遗旅游街区”的生动诠释,更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鲜活实践——从黑竹沟的生态奇观到古井村的民俗风情,从背峰山的诗会到座谈会的思想碰撞,峨边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厚,将随诗人们的笔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片10

峨边非遗歌舞表演

正如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陈玉秀所言“以诗为媒,以文会友,共同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世界听见峨边,让彝乡乘着诗的翅膀飞向远方!”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委宣传部、黑竹沟管委会、县文广体旅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峨边网络自媒体达人的积极参与下,历时四天的第二届“阿买妮・甘嫫阿妞诗歌奖”采风活动虽已落幕,众多诗人的书写正在进行,美神故里的诗意新篇章,正在翻开。

执笔:东方彝侠

2025年7月23日

来源:作家网

作者:东方彝侠

编辑:符环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