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完罍归湘十周年③丨“国家宝藏”的守护者们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李丹 编辑:施文 2024-05-27 17:28:5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皿方罍,是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实证。今年恰逢皿方罍器身从海外回湘,身盖合体十周年。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了“湘”味十足的文博题材京剧大戏《皿方罍》。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推出《完罍归湘十周年》系列报道,全面讲述皿方罍自身及回归故事,进一步挖掘文物所展现的中华文明和湖湘文化,让“国宝”的磁力越来越强,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民众了解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蓬勃向上的时代风采。

LEE_7046_副本.jpg

湖南博物院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皿方罍气度非凡,备受瞩目。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摄影 李丹 长沙报道

10年前,流失海外的皿方罍器身,回归故土,与分离近一个世纪的器盖身首合一,成就完罍归湘一桩盛事。

从那时起,皿方罍就完完整整地被收藏于湖南博物院。时至今日,被誉为“方罍之王”的它,身处湖南博物院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气度非凡,备受瞩目。

面对展柜中的皿方罍,大多数人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器物本身,极少有人注意到,在展柜内、展厅中,除了文物本身,还有不少隐藏“功臣”,他们毫不起眼,却时刻守护着皿方罍及其他馆藏文物。

“隐身”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守护者

初夏,刚踏进湖南博物院,便觉周身凉爽,燥热被隔绝在室外,展厅内外不觉温差。偌大的展厅内,被放置在独立展柜中的皿方罍,在灯光映照下散发着黑而亮的光泽。

这时,如果你目光下移,可在展柜下方的角落处,看见一个方方正正的白色小盒,盒上有一些孔隙和标识。

“这是一个传感器。”湖南博物院藏品保护中心主任刘亮说,这个“白色小盒”虽小,但大有用处。

它可以实时监测展柜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对文物保存状况有密切影响的因素,为文物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能将文物保存环境综合信息即时传输至电子恒湿净化系统,并且根据文物不同材质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分别对除湿、加湿及空气净化等功能进行调节,以此改善展柜中文物保存环境状况,让文物长久保存。

“展柜、储藏柜、囊匣等储存文物的相对密闭空间,我们把它叫作微环境。”刘亮介绍,湖南博物院用来保存文物的展柜都是高密封性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展柜微环境得以形成。

LEE_7033_副本.jpg

如今,完整的皿方罍被永久收藏在湖南博物院。

皿方罍属于金属类文物,其保存状态主要受制于环境的相对湿度,而相对湿度在50%左右,是保存这类文物比较好的环境条件之一。展柜内配备的调湿机,其用途便是稳定和调节展柜的微环境,让文物处于适于长久保存的环境中。

除了对展柜微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调节,博物馆的空间环境状况也会对文物本体造成一定影响。

“我们在场馆内装配了楼宇中央空调系统,可以调节温度和湿度。馆内温度,夏季保持在20-25度之间,冬天保持在18-20度之间。”

刘亮解释,这样的环境温度,有助于馆内的皿方罍及其他文物长时间存放,同时,间接也让走入博物馆参观的人,可能感觉有点“冷”。

他们共同守护“国宝”

从2014年至今,器盖合一的皿方罍经历了湖南博物院新馆建设到正式开放的过程,从文物库房的储藏柜到如今的展厅展柜中,一直被精心保存,状态良好。这既来自于硬件设施的不断优化升级,更源于湖南博物院工作人员的默默守护。

每周一是湖南博物院的常规闭馆日,这一天,刘亮作为负责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职人员,会前往展厅,仔细检查皿方罍及其他金属类文物的外观是否有变化、相关文保设备能否正常运行等。

每个月,湖南博物院藏品保护中心还会组织工作专班开展例行巡检,对包括皿方罍在内的馆藏文物及相关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此外,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开放管理部等院内部门也会各司其职,共同守护“国宝”。

而在例行巡检时间之外,湖南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实时监测馆藏文物微环境状态,做到随时随地的守护。

这得益于湖南博物院新馆启用时就配备的文物保护风险预控系统平台。这个平台所接受到的信息就来源于“白色小盒”所监测收集到的微环境数据。

“皿方罍是国宝,它的器盖已经在这里保存了几十年,它的器身也已经在这里保存了十年,它还会完完整整在这里永久保存下去。”刘亮说。

剧里剧外“万里归程不是梦”

湖南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57万余件(套),皿方罍是其中之一,如刘亮一样的博物馆人,围绕这些文物所开展的收藏和保护、研究和阐释、教育和传播等工作,构成了他们的日常,但他们的工作却少有人了解。

LEE_6658_副本.jpg

现代京剧《皿方罍》剧照。

“参演之前,这个行业对我来说特别陌生。”由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奖获得者,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张璇担纲主演的现代京剧《皿方罍》即将正式演出,她因剧走近了一批文博工作者。

现代京剧《皿方罍》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与湖南博物院联合打造,艺术性再现了皿方罍的前世今生,呈现了文博工作者为实现完罍归湘,跨越两个世纪的奔走、努力历程。

“我应该怎么样去通过我的表达,来烘托这些真真正正存在的、为这件事情做出贡献的人?”张璇回忆,读剧本时,自己才对皿方罍背后的故事有了深入了解。她发现,这部剧展现了许多参与、推动皿方罍器身回国、回湘过程的真实人物,如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陈建明等等,而自己所扮演的钟少鸣一角却是虚构的。“如何演活这个角色?”,是她所面对的挑战。

“钟少鸣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从区别于真实人物角色的视角来刻画文博工作者。”张璇说,创排过程中,通过与文博工作者、观众交流,了解他们的观剧反馈,她逐渐走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也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到了许许多多文博工作者所共有的特质。

LEE_6888_副本.jpg

现代京剧《皿方罍》呈现了文博工作者为实现完罍归湘,跨越两个世纪的奔走、努力历程。

专业、严谨;对文博事业抱有着热爱与深情;面对流落海外的文物时,从内心到行动上满怀责任与担当……

无论在剧中还是在剧外,这些都是文博工作者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而正是在一批又一批文博工作者的孜孜以求和持续努力下,才让“皿方罍们”,万里归程不是梦。

相关报道:

完罍归湘十周年① | “方罍之王”的前世今生

完罍归湘十周年② | 皿方罍身盖合一的百年“回家路”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李丹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49/61/139415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