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是诗人黎阳游历四川的一部诗作。诗人以人们耳熟能详的蜀道作为纬线、以历史典故作为经线,串联起四川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景色,讴歌了漫长的变迁和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托物言志,寓理于情。
今天的蜀道不再是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目前还没有哪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拥有像“蜀道”这样兼具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专属代称。蜀道是四通八达、通江达海的坦途。诗人巧妙地以四川21个市州使用的车辆号牌拉丁字母为顺序,既有现代交通的元素,又有曼妙的文艺色彩。从成都市车辆号牌开启,徐徐展现各行政地域的地理特点及风貌,让蜀道这条有形文化大动脉,纵贯南北、横穿东西,联动着“天府之国”闪亮的21颗明珠。如成都市的川A/G、绵阳市的川B、自贡市的川C……广安市的川X、巴中市的川Y、眉山市的川Z等,剔除时空和自然数序列,以逻辑序列关联地名,简洁明了,创意独特,引导读者在文学诗篇中潜移默化地拓展眼界,记忆代号又记忆地名,增长生活常识,深刻感受四川建设成交通强省所带来的幸福感、收获感和安全感。
蜀道交通路网密集,高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密切联接着千家万户,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诗人黎阳行遍四川21个市州,定格巴山蜀水,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地方文化特色、自然景观。如,成都的老铁路、工厂遗址、蜀绣,绵阳的越王楼、游仙,自贡的自流井、井盐,攀枝花的金沙江、水墨二滩,泸州的川酒文化、四渡赤水,德阳的三星堆、白马关,广元的古道、剑门关,遂宁的陈子昂、宋瓷,内江的重龙山、五指山,乐山的大佛、峨嵋山,资阳的云雾、茗香,宜宾的蜀南竹海、五粮液,南充的嘉陵江、阆中古城,雅安的名山、茶叶,凉山的邛海、茶马古道,甘孜的康定情歌、雅砻江,阿坝的雪山、汶川,巴中的将帅碑林、13万英名,眉山的古祠、东坡肉等等,风景名胜、人文景致、美食佳肴,无处不展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传承,风光无限、美不胜收。诗人畅行蜀道沉浸式体验,极具现场感,巧妙地把21个市州串联起来,构成一个亲密无间又良性互动的循环。
在乘着高质量发展东风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快车道上,蜀道不仅仅是一个专门代指四川交通的称呼,更是一个翻天覆地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丽地域符号。诗人把游历当作是一场行走、一次体验,在通畅便捷的蜀道生活中,拜山拜水,匠心独具,笔触聚焦蜀道的文学特质与文旅融合之美,对物的叙述展现神韵、形态和动势,对人的记叙勾勒白描、速写和简约,既有诗歌的韵律之美,又有物的意象之美,诗情、意象,想象无限,“无愧于一个当代‘徐霞客’的诗歌遗迹史”。正如其代序所言:“蜀道,见证了新时代的巨变,也见证了作者的婚姻与家庭的生生不息。”
诗人入川多年,深深爱恋这块土地。他以“蜀道”为诗集名,又以“蜀道”为创作主线,新颖灵动,别具抓手,让人尽享诗情画意;更把一种特有的地理意境带到读者眼前,引发读者共情,延伸和拓展“蜀道”影响力,助力蜀道文化冲出盆地,走向世界。
郭晓林,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协会会员,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来源:广安文艺评论
作者:郭晓林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