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进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遇见福地怀化。这个9月,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化身文旅体验官,在五溪大地感受旧时光、邂逅新风景。9月15日起,请跟随我们的文字和镜头,去福地怀化走一走,发现另一种向往的生活。
苍劲有力的侗族男儿爱上心灵手巧的花瑶少女,美好的故事就这样开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雅如 李长宏 袁思蕾 史凌松 何超 怀化报道
怀化的层叠梯田之上,有辛勤劳作的儿女,也有如春风般纯净的心事。
9月15日晚,记者来到怀化大剧院,参加原生态田野生活戏剧《拥你入怀》的媒体观摩专场。灯光渐暗,一片原生态的田野在舞台上苏醒。
梯田下的心事。
花瑶女孩阿禾与侗族男孩怀生,两小无猜,遥望于梯田之间。之后的故事如四季流转:少年如春相遇,青年如夏炽热,秋日大婚,冬雪白头。剧情看似寻常——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刻意教化,至纯至美,难得真挚,如清泉自石间涌出。
舞是有灵魂的。
像因纽特人举起鱼叉时纯粹的欢呼,像印第安舞步中飞扬的尘土,像吉普赛人火光映照下的即兴吟唱,像非洲草原上部落鼓点中跃动的身影——正是这种人类共通的、简单的快乐,反而显得格外真挚。那是一颗如水晶般透明、未经雕琢的心灵所自然映照出的光。
在秋天,迎一场丰收。
剧情虽简,文化的厚度却不简单。怀化这片土地上,生活着51个民族,注定了文化多元多彩。苗族歌鼟,沅水号子,山背花瑶高腔,侗族琵琶歌……这些声音从山野走向舞台,一开口,便是千百年的回响。
剧中多次出现的白陶罐,以说书人的口吻串联故事,幽默机敏又不失哲思。这背后,也有其渊源。
在怀化,距今7800年前的高庙遗址出土了中国现知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上面的太阳、凤鸟、兽面獠牙等神秘纹饰,引领了中国史前第一次陶器艺术浪潮,也记录下远古先民对自然、神灵与宇宙的朴素感知。
“白陶罐”出自高庙遗址。
据出品方介绍,本剧将于本届旅发大会首演后,常驻怀化大剧院。这意味着,更多人将有机会走进剧场,沉浸式体验这场多民族共同谱写的文化交响,聆听历史与当下碰撞出的悠悠回声。
而整晚最让我难忘的一幕,发生在尾声——
一位庄严而美丽的女神静立在高高的台阶上,目光沉静,仿佛穿透时光,温柔地望向她的子民。她身旁,那只已然“成精”的白陶罐化为虔诚侍者,默默守护。
演出结束后,我们追上前去询问女神的角色名。她答:“萨天巴。”
子民们静静仰望着萨天巴。
萨天巴,这位侗族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用蛛丝般柔韧又坚韧的力量编织天地,孕育万物。
在这种原始的女性崇拜中,我感受到的并非神的威严,而是一种广博的、母性的包容——她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是滋养万物的土壤,是那股将人们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看不见的温柔力量。
而这,何尝不是怀化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51个民族如51条溪流,在此交汇融合,各自奔涌却又彼此滋养。它们或许有不同的神话与歌谣,却共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对团结与共生的执着。
多民族在此聚居,紧紧相依。
那种由古老信仰所凝结的诚挚与质朴,早已穿透民族的边界,升华为一种属于所有怀化人民的内在力量,柔软而坚韧,古老而鲜活,在时代的浪潮中静静流淌,拥抱着每一个向往这片土地的灵魂。
——等你前来邂逅。
记者手记:
我时常思考,当我们走进一座城市,为何总要推开一扇文旅演艺的窗?
也许,是因为唯有在这里,时光可以被折叠,山海可以被私藏,一座城最深沉的心事与最灿烂的笑容,终于有了形状。
而这扇窗的后面,是怀化——
怀化的美,是一脉相承的深厚之美——从高庙文化中那一粒远古稻种,到袁隆平院士“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赤子情怀,千百年来,这方土地始终孕育着华夏稻作文明的曙光。
怀化的美,是多彩民族的鲜活之美——在皇都侗寨的鼓楼歌声里,在山背花瑶梯田的挑花彩裙间,各民族儿女以歌舞相迎,美好生活如花绽放。
怀化的美,是照亮历史的勇毅与和平之美——从通道转兵的抉择瞬间,到芷江受降的扬眉时刻,这座城始终站在历史的转折处,见证着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挺拔脊梁。
你是否也愿意,在这一扇窗前停步?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雅如 李长宏 袁思蕾 史凌松 何超
编辑:石凌炜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