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艺大咖怀化行丨肖凌之:芋头古侗寨再探记

来源:红网 作者:肖凌之 编辑:史凌松 2025-10-01 16:04:54
时刻新闻
—分享—

d4925b2f4271eaffa0d9a0f65f617f95.png

芋头古侗寨。

记得几年前我曾因公途经通道,在众多侗寨中匆匆踩过芋头寨的石板路。可那时的脚步被公务催着,只瞥得吊脚楼依山而居,鼓楼翘角挑着云影,也听当地人说这里的风情能醉人,却终究没能停下认真品一品。离开时我只在心里种了一颗种子:这地方该用闲心慢慢泡,用时光细细嚼。

如今退休两载,应红网之约赴“五溪有约”之会,再访芋头寨,便让藏在我心里的那颗种子发了芽。

车子出通道县城往西南走九公里,群山便像张开的臂弯将寨子揽入怀中。这山形如芋头,土里也盛产芋头,寨子便得了这朴实的名字 。仲秋的阳光泼在青瓦上,亮得晃眼,我的脚步慢下来,眼耳口鼻仿佛都长了心,要把这六百年的寨子看个真切。

这是一座迄今都保存完好的历史古侗寨。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一位杨姓侗家青年在此砍树搭棚,从此便有了这方烟火。如今已有近800位子嗣在此繁衍生息,让这座享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地方始终透着朝气与活力。

知道我们的到来,寨门早早就飘起了笙歌和酒香。十来位侗叔分立两侧,高过人头的芦笙在他们手中挺起了腰杆,我们离寨门还有十来米,他们就将“嘟嘟-嘟”“呜呜-呜”的曲调就着秋风送了过来,他们那腮帮子鼓鼓缩缩、摇头晃脑的模样,把喜悦和欢迎之意都吹进了音符里。侗嫂们身着靛蓝侗服,一字排开守着寨门,手中酒杯盛着琥珀色的糯米酒,侗语迎客歌像山涧流水般清亮。接过酒杯抿一口,酒香顺着喉咙往下滑,心也跟着暖了,这拦门酒的礼仪,是侗家人对客人最实在的待见。

进了寨门,芦笙鼓楼赫然立在广场那头,这是寨里最高最当眼的建筑,九层密檐下四层四角、上五层八角,顶端嵌着芦笙造型,层与层的空隙间挂着几盏祈福纳祥的红灯笼,雕梁画栋间藏着侗家人的建筑智慧与巧思。

在广场里,侗叔们围成圈,踩着鼓点转动身子吹芦笙,一圈又一圈,笙声绕着鼓楼转;侗嫂们抱着侗琵琶,指尖翻飞间歌声落满广场,也是十圈的热忱。我们被拥进鼓楼时,长凳上早已坐好的侗家儿女即刻奏响新曲,琵琶弹、手鼓敲、手掌拍,旋律里全是欢喜。同行的诗人柴棚接过一把琵琶,指尖轻拨,情不自禁地融进了这热闹里。见转角处的一位侗嫂正锤着侗布,洗染十来回的布料在木锤下翻飞,每一击都是对色彩的坚守,同行的几位达人凑过去学着锤,木锤起落间,仿佛在敲开侗家手艺的门。

趁大伙着迷于琵琶歌,我跟着文旅广体局的同志走进了侗锦馆。土制织机前,侗嫂的手指在经纬间游走,丝线起落间,花鸟山水渐渐显形。这侗锦是侗家的“指尖史诗”,既要坐得住寂寞,又要藏得住巧思,一根线牵起的,是代代相传的绝活。寨里人的生计多半靠着这些手艺,织侗锦、做芦笙、编草鞋,再加上种些五谷蔬果,日子过得踏实又红火。

沿溪边石板路往寨子深处走,晒秋的景致撞了满眼。广场的晒簟里,稻谷铺成金黄的海;溪流上的棚架间,圆簸箕排列得整整齐齐,红辣椒、黑豆子、黄豆子、黄玉米、南瓜子、红薯干,像打翻了的调色盘;路边一些枝架上,糯谷稻穗束束垂,玉米棒子倒倒挂,红辣椒串成了串。最动人的是一床晒簟里,稻谷堆出“一盏马灯照亮前程”的标语,风一吹,谷粒轻晃,倒像是把红军精神也摇得亮堂了。1934年12月,主力红军的一部分便是沿着溪边这条古驿道翻山西进去贵州的,如今石板路上的青苔,还藏着当年的足迹。

溪水叮咚绕侗寨,溪旁的藤蔓攀着竹架,坠得百果香漫在风里;肥硕的丝瓜垂成青碧的帘,硕大的芋头叶如撑开的绿伞,把根部遮得严严实实,连阳光都只能在叶缝里寻些细碎的光斑。不远处的梨树枝头,金秋梨缀得满枝沉甸甸,木槽引着溪水潺潺入鱼塘,圈出一汪清亮。塘里的鱼儿摆着尾,偶尔拍碎了水面的云,在侗家人特意制作的鼓楼状的树荫下悠游,倒像是住进了量身打造的“别墅”,自在得很。

再往深处行,石板路分了岔,一条通乾隆井,一条是红军路。我们选了后者,踩着陈年石板往上走,路边草木葱茏,远处竹林和梯田层层叠叠,吊脚楼依山而建,干栏式的屋架撑着岁月,这“山谷型”加“山脊型”的布局,彰显着侗家人与自然相融相守的智慧 。

此时,崖上鼓楼忽然从右岸的山坡探出头来,将我们的目光抢夺了过去。它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们顺着陡峭的石阶往上爬,并尽快地向其靠拢。

原来,这是一座巧夺天工的建筑,号称崖上鼓楼,建于乾隆四十二年,一半搭在崖上一半悬在崖下,16根长短不一的梨木柱平等受力,最长的达9.1米。其中的梁木勾连处的“猴子顶瓜”构架格外醒目,饶有趣味。据当地人介绍,侗语里的“瓜”是硬朗的意思,“猴子顶瓜”寓意着猴子也来帮着撑住这里的百年风雨,这里必定是平安吉祥的福地。

我们顾不得喘歇,走进鼓楼里,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里的一切,或凭栏而眺,或这边瞧瞧那边看看,或这里摸摸那里坐坐,还有人放飞无人机摄像,从空中捕捉它的特别构造,更有几位漂亮的达人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而留影。大概是为了给新中国成立76周年国庆营造氛围,鼓楼周边的道路几米一隔地插上了红旗,建筑间牵出的几根细线也挂满了五星小红旗,这些大小红旗在微风的吹拂下迎风招展,像是侗家人在对祖国说着美好祝福的悄悄话。

此时,鼓楼外的小坪里早已飘来糯米香,侗叔侗嫂们衣着侗服,握着长鼓舞式木锤,在木槽臼里捶打糯米饭。木锤起落有板有眼,糯米渐渐成了软糯的团。还没捶好,我的喉咙里早伸出了手,先抓一把蒸熟的糯米饭塞进口,香得我眯起了本来就不大的眼;接着又在锤上扯了一坨原汁原味的糍粑往口里送,那软软的、糯糯的、香香的味道直钻我心底。我的这一顽皮举动,仿佛让我看到了我那嘴馋而又天真无邪的童年。同行人学着捶打糍粑,木锤要么砸偏要么没劲,才懂这看似简单的活计里,实际上藏着多少日常的真功夫。糍粑刚拧成,我们一群人都忘记了文人的斯文,便你一块我一块,你一坨我一坨地大口朵颐起来,要不是有人提醒“留着肚子吃合拢宴”,怕是早有人撑得挪不动脚。

美好的时光过得真正快,不知不觉黄昏已把寨子染成了暖黄色,合拢宴便在崖上鼓楼附近的农家乐里准时开席。这是侗家人招待宾客、庆祝节庆的传统盛宴,长桌上摆满酸鱼、鸡肉、小鱼虾、腌肉、当地的时令蔬菜等,酒杯里斟满糯米酒。待到我们面对面坐定,筷子才陆续分发下来。此时,侗嫂们才领着我们起身,手挽着手围着长桌转,并齐声唱着“㖿啰㖿”歌,直到转回原位,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后,便能正式开吃。这仪式里的热忱,犹如酒香很醉人;这哪里只是用餐,这分明是让我们体验侗家餐饮文化。

离寨时,暮色已盖过了整个寨子,灯光把鼓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待在车中坐定,我便对此行有了一番粗浅的梳理。原来这古寨真不是一般的寨,它的诱人魅力,藏在崖上鼓楼的险里,藏在侗锦丝线的韧里,藏在红军路的沉里,藏在拦门酒的暖里,藏在那琵琶歌的柔里,藏在那芦笙“嘟嘟”的声响里,藏在长龙宴的欢声笑语里,更藏在侗家人热情好客的真里和他们对侗族文化的认真守护里。这里的山是含情的,把寨子护在怀里,连风掠过山脊都带着温柔的弧度;这里的水是有意的,把日子润得鲜活,溪水流过寨子时都似在哼着轻快的调子;这里的人是有心的,把传统守得扎扎实实的,阿婆织锦的手、汉子吹笙的劲儿,都蕴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望。我们的此行,虽只是体验了一把侗寨的秋日闲趣,却已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每一处都裹着烟火气,又藏着山野的清爽。

说实在的,要不是集体行动的限制,我还真想在这里住上一宿:傍晚先坐在鼓楼廊下,听穿侗衣的姑娘弹着琵琶唱段古歌;夜里躺在木楼客房,枕着窗外溪水的“叮咚”声甜蜜入睡;清晨天刚亮,就跟着寨里人去井边挑水,看晨雾裹着芋头叶上的露珠,享受那连呼吸都沾着山野的清润。我真想把这里的细碎美好,都揉进这一宿的时光里,好好揣进心里带回家。

对芋头古侗寨的再次探访,还让我懂得,这世上有些风景,真要等脚步慢下来,等心情静下来,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就像这芋头寨,六百年的时光酿出的韵味,绝不是走马观花能体会的。归程的路上,我心里又滋生了这样的念头:这地方,定要再来,再慢慢走,再好好品。

作者简介

肖凌之,笔名石川,一个退休后还依然坚持写作的老公务员。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旅游报》《湖南日报》《新湘评论》《湖南文学》《湘江文艺》《文艺生活》等报刊,著有随笔集《人生如字——谐音字趣谈》(人民出版社出版)和《人生当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来源:红网

作者:肖凌之

编辑:史凌松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3/74/1532730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