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9月12日开馆的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外观设计兼具现代大气风格与地方文化特色。(李长宏 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怀化报道
九月的风,拂过舞水河畔,捎来了一座博物馆的消息。
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仙人桥片区的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已进入开馆倒计时。从老馆到新馆,从偏安一隅到面向世界,一场蜕变正在发生。为了深入了解这场蜕变背后的故事,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专访了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展陈体系的总策展人,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叙良。
“省市联动”走进五溪大地
今年,乘着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怀化市博物馆启动新馆建设。按照规划,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将与怀化市图书馆新馆融为一体,建成为一座“双馆合一”的大型建筑——怀化图博馆,为大众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除了是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重点观摩项目之一,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建设背后还有一双重要“推手”——湖南正在开展的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暨“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矩阵建设。
这是湖南为盘活全省博物馆“藏品”与“空间”两个存量,打造的体系改革和博物馆总分馆建设模式。它秉持“全省一体、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思路,实现全省文博资源有效流动,各类博物馆均衡发展,将地方博物馆打造成兼具文明传承、科学研究、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和产业支撑等多种功能的文化综合体,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伴随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行进步伐,这项全省性的博物馆“改造升级计划”走过了衡阳、岳阳,第三站来到怀化,将继续在实践中答好“两个融合”时代命题,推动全省博物馆“一张网”建设。
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
和前两站建设成果相比,怀化的“动静”更大了。
怀化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另址新建,怀化市博物馆新馆的面积将达到约一万四千平方米,是老馆的数倍。
更令人期待的是,通过人才、文物、技术等资源的“省市联动”,社会各界资源的深度联通,怀化市博物馆新馆调集了省、市、县各级展品1500余件(套),打造了含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人文数字展、书画特展和铁路遗产保护展示在内的全新展陈体系,再加上收藏研究、藏品保护、教育传播、观众服务与文创开发等功能版块的同时升级,将推动怀化市博物馆成为湘桂黔渝鄂五省交界区域的重要博物馆,并努力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
面向世界为怀化“代言”
作为总策展人,陈叙良认为,怀化市博物馆立足于新馆建筑空间和周边环境条件,坚持“一馆一策”,突出“专精特新”的特色策划,推出具有差异化的展陈体系,面向世界为怀化“代言”。
在策展工作之初,陈叙良带领湖南博物院策展团队,联动怀化市博物馆团队,主要做了三件事:明晰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定位,思考新时代博物馆的功能重构,深入研究怀化的历史文化。
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展厅效果图。
位于湘、桂、黔、渝、鄂五省交界中心位置的怀化,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东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如今更有数条交通干线在此交汇,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良好的区位条件,让其成为中国内陆对接东盟的关键节点城市,也是湖南“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门户城市”。
陈叙良认为,一座博物馆,不仅要收藏地域文化遗存,更应见证和助力城市发展。如今,面向世界的怀化,同样需要一座突破行政边界和观念局限的面向世界的博物馆。
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博物馆,既是实体文明的保存展示之地,也是数字互联世界中的文化节点,还是城市、社区更新的创意引擎。
而如果把一座城市比喻为一个人,源远流长的高庙文化、神秘古朴的巫傩文化、稻作为本的农耕文化、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坚韧厚重的革命文化,通达四海的商业文化、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轨通天下”的当代求索等等,皆是怀化所特有的、值得向更多人展示的“特质”。
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展厅效果图。
谋定而后动,一座从里到外焕然一新的博物馆由此诞生。
不久后,当你踏入怀化市博物馆新馆,或许首先会被大厅里巨大的艺术墙所吸引。这面墙上精雕细琢着怀化五溪流域的绮丽景致,你将从“凤起高庙”到“福地怀化”的主题浮雕,直观感受怀化何以被称为“五溪大地”,又是怎样的山水孕育出了丰饶多姿的五溪文化。
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展厅效果图。
从一楼逛至二楼,你将在“山高水长出五溪——怀化历史文化陈列”上,透过800余件(套)重要文物、多个数字展项,看到一幅山高水长,五溪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明大家庭的历史画卷,感受到怀化深厚的文化底蕴、穿越古今的家国情怀与独特的城市气质。
二楼的“雕刻人生——五溪木雕文化”专题展览,将为你推开时光之门,引领你认识一种扎根于怀化山水的独特艺术,在馆藏木雕珍品中见证五溪人从出生、婚庆到立业、祝寿等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这些展陈既体现了五溪人的生命哲学,又是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场景。
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展厅效果图。
走进五楼的沉浸式数字空间,你将通过虚实结合的数字科技,与王昌龄一起“邂逅”屈原、王阳明、沈从文,了解王昌龄谪居龙标期间的精神世界与心路历程,看见不曾被时光磨灭的“一片冰心”,触摸怀化的千年文脉。
还有距离主馆百米开外,有一座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怀化火车站西货场,这里将通过作业站房、月台、铁轨、机车和龙门吊的复原陈列,以及“轨通天下——铁路交通和怀化城市发展”主题展,为你还原“火车拖来的城市”的过往记忆和命运转折,你也将在时光穿梭中,看清一座城走向世界的脚步。
“城”与“馆”的交互共生
作为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的项目之一,陈叙良认为,对怀化市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既包括当下即将完工开放的馆舍、展陈等,也牵涉关于这座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改革探索,比如怎样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如何激发这座博物馆的内生动力,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观众量对于博物馆至关重要,通过价值驱动来吸引和留住观众,是一个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陈叙良说,一个良性的循环应该是:优质的内容和体验——吸引并留住核心观众——形成口碑和影响力——带来持续、稳定的流量和效益——反哺内容和产品建设。
因此,博物馆在大力吸引外地游客的同时,从长期来看还得有自己的观众“基本盘”。应通过不断更新展览、教育与文创产品,让博物馆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枢纽,大力涵养所在社区、城市民众与青少年参观博物馆、消费博物馆产品的“习惯”。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怀化市总人口中有一定比例的人群成了博物馆的‘铁粉’,这个博物馆必将具有强大的发展动能。”陈叙良说。
策展团队将这种理念贯穿到了怀化市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中。
在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中设置了大量的青少年体验与互动项目,这些项目为吸引青少年观众,开展本地研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沉浸式数字展览中,“数字原生代居民”将全方位、多感官、可互动地深度体验怀化独特的人文魅力。
《轨通天下——铁路交通和怀化城市发展主题展》展厅外观效果图。供图/袁鸿志
在筹建“轨通天下——铁路交通和怀化城市发展”主题展的过程中,怀化市博物馆面向社会大众公开征集铁路文物。
当一批真实反映怀化近现代铁路发展史的老物件、老照片时隔多年后再次出现,曾经历或知晓那段历史的本地人,无不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
此外,在这个主题展所在展厅内,还会有一个铁路文化主题咖啡馆。游客既可以在此购买文创,也可以感受工业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博物馆同框出镜带来的丰富体验,与这座城产生精神共鸣,尽享其中乐趣。
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展厅效果图。
另一方面,陈叙良认为,怀化自古便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豁达,而通江达海的地理特点和连接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位优势,让怀化拥有了内陆地级城市不多见的全球化视野,这也为怀化市博物馆新馆拓宽了策展思路。
能不能将东盟国家的展览“引进来”?是不是可以联动怀化国际陆港,在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开展文化交流?
当视野变宽,博物馆的舞台也就变得越大。
山高水长出五溪,既是对怀化这方土地的地理说明,也是对这座城的“品格”概括。
也许下次当你来到怀化,参观完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后,就能感受到“虽然地处内陆,但怀化的胸怀是开阔而奔放的。”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符环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