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蔡测海:段江华在双江村

来源:红网 作者:蔡测海 编辑:史凌松 2025-11-22 16:43:36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mmexport1737548850022.jpg

段江华在双江村

文/蔡测海

艺术家段江华的名字,同双江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看见了浏阳河上游的双江村。

有大溪河与小溪河,在双江村汇入浏阳河。有歌曲《浏阳河》唱响中国,一条不算大的河,因一首歌而扬名天下。双江村,一个村名,一处地理标志。段江华乡村美术馆建立在双江村,成为一个新的地理标志。

艺术家陈丹青讲,当代美术与人民大众没什么关系,与去菜市场的那些人没什么关系,只与画廊和拍卖行有关系。这真是一个不忍的事实。去菜市场买菜,正好碰见一位艺术家朋友,我突然想,艺术家同一位买菜的,好像不是同一个人。不好确定身份。我说呢,不好用其实这个词。一位画家,一位作家,作为文艺工作者,是社会的义工,他们完全可以介入社区,介入乡村,介入菜市场或别的社会场所。把艺术想象力,诸多创造力代入人间烟火。代入,也带入。

艺术家段江华正如此。在艺术复归大众,艺术家下沉乡村,他先行一步。某年某月某一天,他来到双江,这里的自然景色和乡土气息,让他起意,他有了建造乡村美术馆的想法。灵感,成为良机。花了几年时间,他将一处闲置的旧建筑打造成一座乡村美术馆,他也成为一位驻村艺术家和乡村美术馆打理人。

艺术和艺术家下沉乡村生活,能给乡土带来什么?乡村生活,是乡人向往美好的美化过程,乡野自然,也会有先天的不足。艺术家下乡驻村,会以一种有高度的美学眼光打量乡村,看见乡野,构思宏大的乡村画卷。强化人们的美感意识,重新构建乡村图景,为乡村人文自然锦上添花。

乡土生活会艺术化吗?可以。即便最贫穷的时代,乡人们也追求美好,拿花做样子,绣花鞋,花衣服,花被子,门窗家具雕花纹,连农具也讲究实用美观。乡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同衣食住行一样,是刚需。正是乡人们的精神追求,造就了乡土文明和华夏文明。精神升华,人更完善。精神坠落,是兽性陷阱。段江华带着他的艺术思想沉潜乡土,正是对人的向上精神致敬。

段江华是学院派艺术家,又是一位拥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的人。他早年跳入湘江救人的事,我一直记得。他现在做乡村美术馆,我也会一直关注。他要以双江村为基地,打造一个艺术小镇,让世人看见,在乡村,会有一种比仅仅是物质生活更高级的美的生活。物质丰盈,精神丰富,共同的理想主义。扛起人类精神不断升华的责任,你我自当奋力。他想办一所开放式的乡土美术学院,培育一批有新的美学思想的人才。他还想办一所浏阳烟花学校,提质烟花产品。段江华的构思,大于和高于今天的乡土现实,他想念的乡土,人们的衣食住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一次本质上的变化。他的想法和实践,与高层设计的 “文艺赋美乡村”不谋而合,比后来的实践者,他先行一步。

段江华的艺术思想和社会实践,可能要十年二十年日渐显现成果。也可以说,他行动的每一步都是成果。在浏阳河上游,在双江村,那一座段江华乡村美术馆就是奇迹,是大时代的文人史记。

段江华在双江村,是当代艺术史的一个落点。

QQ截图20211118093649.png

蔡测海,1952年出生于湘西龙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文创一级,曾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地方》《家园万岁》等。多次获全国性文学大奖,并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多种文字。

来源:红网

作者:蔡测海

编辑:史凌松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55/66/154505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