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邓华如:在尘封中释放的文明脉息

来源:红网 作者:邓华如 编辑:符环宇 2025-09-20 15:37:28
时刻新闻
—分享—

深秋的戈壁雄关(1)XxjpsgC007294_20241017_PEPFN0A001_副本.jpg

嘉峪关。图/新华网

在尘封中释放的文明脉息

文/邓华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

河西走廊的历史轰鸣还在耳边回响,它的文明生态在游客心中已越来越清晰,触摸她粗粝而厚重的尘表下的文明脉息,便越发觉得她饱经沧桑后的内涵丰盈而卓越。

这里的石刻、壁画、陶罐、青铜器、石窟、寺庙比比皆是,它们是时代的标本,也是文明的化石,一切无声的具象都记录了走廊文明的源流,也封存了走廊文明的足迹。石头和青铜冰冷却有脉息,无声的生命凝固了时代的轰鸣:祁连山那悬崖上的石刻,焉支山峭壁上的壁画,雷台汉墓出土的陶罐,张掖出土的青铜器,都在时空中孕育发酵。一万年的固守与沉默,依旧跳动文明的脉搏,仍然保持着生命的释放,岁月激流的无尽冲刷,淘洗出了千姿百态的筋络。一条条简洁而明快的线条,一个个粗粝而古朴的造型,都倾诉在那优美的弧度中。刻在岩壁和青铜上的图腾,留在陶器上的花纹,记载着远古部落的精神憧憬。大漠黄沙吞噬不了他们的韧劲,一个个倔强地冲破了蒙昧,带着远古的印记,从野蛮走向文明。

策马河西走廊,一座座声名远播的古建筑,在大漠风烟中傲立,他们虽然默默无言,却自带光源放射文明的光芒。武威的大云寺一千九百多年,寺内那口黄钟大吕,若铜若铁若金若石,警世警迷警梦警心。千余年佛土庄严,八百杵人心觉悟,南北朝的余音至今还在震荡。张掖的黑水国遗址,尘封了甘州两千多年前的文明,小月氏最早在此立国,匈奴旋即又在此建都。邈邈千几百年间,谁料这西风古道,也曾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那远古文明的余韵,仿佛还在遗址的残体里回荡。甘州的马蹄寺和卧佛寺,一样令世人无比震惊,前者从北朝的西凉走来,尽管一路风尘仆仆,却高踞悬崖,佛光普照;后者自西夏崇宗永安元年走来,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刀霜剑,抖落了战火与兵燹的硝烟,依旧巍峨雄伟,佛声彰远。

时空湮没不了卧佛的神采,距离阻碍不了信徒的向往,到如今这里依旧是香客络绎,薪火不断。大佛侧卧在大雄宝殿里,两眼微开似睡非睡,神态安详,法相庄严,即使横卧千年,仍是洞穿古今的清醒者。他慧眼如炬,神目如电,看惯了政权的兴替,看透了人生的荣辱,看透了命运的悲欢。卧佛寺深藏了藏传佛教的智慧,弘扬了宗教文明的精髓。

超越时空的思索天马行空。行走河西走廊就绕不开敦煌。莫高窟是敦煌最自豪的宝库,珍藏了数不胜数的文明瑰宝。大小不一的洞窟中那斑斓的色彩、丰富的线条,奇妙的构思、变化的造型,无不神形毕肖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表情;那精湛的石窟艺术手法,把宗教的哲思与世俗的追求,栩栩如生地融为了一体,敦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理所当然,也是众望所归。

河西走廊的文明浩如烟海,曾经从这里走出的历代名人和文化使者也灿若星辰。思绪飞过秦汉,飞过唐宋,飞过明清,于是在时光的隧道里,眼前晃过了许多时代的背影,还有流传千古的面容。汉明帝永平十六年的某天,在河西走廊山寒水瘦中,一个健硕的背影若隐若现,那是持节西行的班超,肩负明帝重托出使西域,大汉文明由此大量融入天山脚下。正当东晋十六国战乱频仍时,天竺籍鸠摩罗什从龟兹走来,他慈眉善目道行高深,在甘州一带大力推广佛法,让印度文明融入中国。大唐贞观元年政通人和,河西走廊的西风旷野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背影渐行渐远,他身披袈裟手持九环锡杖,步履坚定一往无前,此人正是西去印度取经的玄奘。十九年后正是他矢志不渝,将深奥的佛经从天竺带回中土,汉传佛教从此在中国开枝散叶。

天幕低垂恍然如梦,暮色苍茫时,走过边塞诗人;星光灿烂时,来了凉州词客。于是想起了唐朝边塞诗人,想起那雄浑苍劲的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诗有金属的质感,读来胆气干云,音韵铿锵;“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的诗蕴含酒的烈焰,读来大义凛然气血贲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诗雄健悲壮,读来刚柔并济悲喜交加。

想起河西走廊的金戈铁马,就会想到辛弃疾的慷慨激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在文明的肌理中,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对河西走廊灿烂文明的记忆绵延不绝,人们每一次亲切地回眸,都是对河西走廊的深情抚摸。

‌河西走廊文脉生生不息,强大的基因不断衍生。如今新的文化遗产承前启后,砖雕、木刻、彩绘、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文采风流惊艳八方,秋去春来繁衍生息。惠风和畅,鲜花开满河西走廊,党中央“一带一路”的经略,使丝路花雨绚丽多姿,使千年古道生机勃发,让海内外游客更加心驰神往。

2025年6月12日

成稿于长沙桂馨轩

来源:红网

作者:邓华如

编辑:符环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nograb/646943/64/152972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