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中国行丨舒维秀:美岩大坡杜鹃红

来源:红网 作者:舒维秀 编辑:施文 2024-06-28 14:17:3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无数湘人、万般湘味。他们的笔下,有山野之趣,有儿时回忆,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即日起,红网文艺频道联合湖南省作协,推出“文化中国行之文学里的湘村”系列报道,带你探访、游历美丽乡村。

微信图片_20240617141930.jpg

照片由新晃县委宣传部提供

美岩大坡杜鹃红

文/舒维秀(侗族)

远远望去,雄架湘黔边境,处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度地带万山丛中的这座大山,海拔一千一百多米,不是很高,但却是县境第二大山,像极了一位侗家姑娘,亭亭而立,欢迎客人进山来。当地侗家人给这山取了个动听的名字,美岩大坡,赋予了它岩的雄浑,美的柔和。杜鹃花红似火,燃烧在大坡顶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越发红得浓烈。山风吹来,花树摇曳,犹如火苗在山顶轻轻飘动。

站在美岩大坡顶上,东可望见贵州铜仁市的玉屏县城,北可望见铜仁市的岑巩县城,与岑巩城隔舞水河而居的黔东南州镇远县羊坪镇,也尽收眼底。西望,苍茫一片,层层大山的那边,是黔东南州的三穗县城。收回远眺的目光,大坡脚下,湘黔边界的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镇美岩村,中国传统村落,歇在一面向阳的半山坡上,青瓦木屋次第排列,寨子前后梯田环绕,炊烟升起,鸡鸣犬吠,童叟呼应,寨子四面大山,颇有世外桃源韵味。寨脚有公路通向外边,寨背有外边的公路走进寨来。

暮春四月,邀上七八好友,从新晃县城出发,西经贵州玉屏县城进凉伞,万山叶新绿,一溪水飘蓝,阳光温暖地轻砸大地,雀鸟叽喳地议论风景。车过八江口温泉景区,上到坪南梯田,田中草籽如茜,再往上行,就到了美岩大坡,大坡上如约开放的杜鹃花红如火把,高擎在万绿丛中,照亮了凉伞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得以更加清晰地梳理凉伞的历史脉络,更加逻辑地整理凉伞的大地档案,更加轻爽地体验凉伞的乡风民俗,更加自信地展望凉伞的锦绣前程。

凉伞镇,位处新晃西南部,三面与贵州的玉屏、镇远、三穗、天柱四县接壤,如果说新晃是湖南人头形版图鼻尖的话,凉伞就是那出气的孔。有了这孔,湘黔边一有风吹草动,凉伞就会立马感知,有了这孔,时光驿路上的车马萧萧,凉伞就会率先闻听,有了这孔,新时代的雨润风春,凉伞就会早起承接。

这里历史悠久,远溯可及古夜郎国。《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开元中,全国十五道的江南道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十一个羁縻州,在今湖南省内有三十一个,“羁縻晃州”在其中之列。羁字原义,为马络头,縻字原义,为牛靷,羁縻,喻牵制联系之意,藉以形容天子与边疆四裔之关系。羁縻晃州在唐代始终保持着,直到宋代也没有改变,《宋史·地理志》“绍庆府”下,“本黔州,黔中郡”,领“羁縻州四十九”,“南渡后羁縻州五十六”,其中包括“晃州”。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考证,羁縻晃州治所设在凉伞。《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上》记载,“淳化二年(991),知晃州田汉权言,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获古晃州印一钮来献。因请命以汉权为晃州刺史”。这就是汉权献印史实,献印后,被命为晃州刺史,成了仍具羁縻色彩的土官,直到宋熙宁七年(1074),朝廷收复这些地方行政权,正式任命官员,实行实质行政管理。唐宋两朝羁縻晃州长达四百三十多年,其中唐至五代三百四十多年,宋代九十多年。羁縻晃州疆域版图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应处于思州(岑巩、玉屏、镇远的清溪)、沅州(新晃、芷江、麻阳)以及现今铜仁、麻阳、万山的一些领地。从地理位置看,凉伞刚好处于这一版图中部。

清乾隆元年(1736),设凉伞通判署。六年,设凉伞汛外委把总署。嘉庆二十二年(1817),设凉伞巡检司,凉伞通判署移驻今新晃县城。同年,置晃州直隶厅。嘉庆二十四年,移晃州千总驻凉伞,凉伞把总驻甘昧。民国二年(1913),废直隶厅置晃县。从朝廷在凉伞设置的这些机构看,凉伞古来在湘黔边界处于孔道位置,也是兵家必经之地。史书记载,明清时期,湖广、贵州农民起义,朝廷往复镇压,凉伞就处在湘黔滇驿道的南边上,兵来将往是常事。清道光三十年(1850),晃州与贵州侗、苗人民发动起义,至同治十三年(1872)被朝廷镇压,历时二十余年,凉伞就是烽火战场。接边镇远羊坪的一个山坳,以“杀人坳”称之,或可资佐证。镇内花园村公路边,垒有一座大坟,当地人称万人坟,传为这一时期侗、苗农民起义被害者葬于其内。

1950年初,芷江、晃县土匪20余股5000多人,蚁集凉伞一带,拼凑起土匪组织,四处骚扰,围攻区政府,杀害我方人员,气焰十分嚣张。当年12月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一部和在贵州的二野某部,同时向三穗雪洞镇,凉伞进行合围进剿,史称“雪凉合围”,是役基本肃清大股土匪。1951年底,全县剿匪结束,百年匪患得以根除。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民不聊生年代,凉伞人民坚如美岩大坡上的青石,不畏强暴,敢于硬抗,为自己谋生路。开国少将曹玉清,1906年出生于凉伞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入黔军王天培部,参加北代战争,后投奔红军游击队,参加红色根据地创建,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新晃县志》骄傲地记载,在文登里防御阻击战中,志愿军凭借“钢少气多”的英雄气概,成功挫败了“钢多气少”的联合国军,创造了人民军队阻击战成功范例,受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表彰。这场阻击战的前线指挥官,就是曹玉清。1955年曹玉清被授少将军衔,从穷苦放牛娃成长为共和国将军。这是典型凉伞人性格的代表,遇到豺狼就拿起钢枪,杀出一条血路。历史以来凉伞在湘黔边界行政上的中心位置,外来文明的熏染,也浸育出凉伞人遇到朋友就捧出美酒,轻言细语劝客尝的性格柔美一面。大坡上不仅有坚硬的石头,也有美的风美的景美的人,性格热情似杜鹃火红。

这里民风纯朴,热情好客。“请坐客,没得板凳坐木叶,没得木叶坐细草,细草开花闹热热”,这首凉伞侗族山歌,直观的表现了当地乡民对客人的尊敬和热情,如用凉伞腔唱来,细润悠长,沁人心脾。新晃侗族山歌,代表性的唱腔有两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凉伞腔,另一种中寨腔也很有代表性。中寨腔往往用侗话演唱,而凉伞腔却只能用汉语演绎,凉伞人传承了侗家人热情好客的传统,“饭养身,歌养心”,以歌会友传情,以歌考验肚才,凉伞属于典型的侗乡。但凉伞人却不会讲侗话了,凉伞镇下边的扶罗、贡溪、禾滩,上边的三穗县长吉,毗邻的天柱县坪地等乡镇,都会讲侗话。为什么呢,得从凉伞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凉伞在封建时代设置的行政、军事单位比周边地区早,官员从汉族地区外派而来,汉话进入相应比其他地区也早,与当地原住民交融,汉话逐渐得以扩大。有些官员就在当地定居,通婚,繁衍,汉话也就顽强地在此扎下了根。至今凉伞境内一些小地名还有侗话遗痕,境内也还保存有数座历朝文武官员墓葬。同时凉伞毗邻贵州玉屏、羊坪,那里有历史上北京至昆明的一条交通大动脉,京昆驿道,南来北往,东走西去的官贾旅人,口音五花八门。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今玉屏县城设置平溪卫,直到乾隆年间才撤卫设县,历时三百三十七年。大量外来军士、官员、眷属、技工等人员,把他们的语言也带了进来。凉伞人去这些地方赶集、贸货、走亲、访友,时时耳濡目染,渐而渐之,无意之中把自己的本土母语侗话,遗忘了,忘在了西溪,随历史的流水远去了。

“隔坡问,隔坡问姐是哪人,隔坡问姐是哪个,二回得见好喊人”,这首山歌很有代表性,是青年男女或劳作时解闷,或上坳会歌场时投石问路,唱出的一曲动听情歌。“昨夜细雨润花台,今日上坳满坡遍岭鲜花开,凤凰出山龙出海,脚踏云雾拉手走进歌场来”,过去凉伞有两处坳会歌场比较有名,位于镇西北的茶坪场桠杈坳,在大山顶上,每遇赶坳那天,湘黔边界四乡八寨男男女女必涌山而来,年轻人以歌谈爱,中年人以歌会友,老年人以歌释怀,斗笠流动,花伞顾盼,卖凉水甜酒的,卖油炸粑的,卖汽水的,把个露天歌场打扮得热闹非凡。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凉伞人离开家乡在外务工,在外上班打拼,传统坳会逐渐降温,但他们心中的坳会情结如影随形,自手机推出微信朋友圈功能以来,凉伞人建立了微信侗族山歌群,毗邻的贵州乡亲也纷纷加入,加上贵州乡亲建的群,据说湘黔边界目前已有侗歌群一百多个,入群乡亲五万余人。除平时唱歌娱乐外,有的群还定期举办群里侗歌赛,评选歌王,应者如云。跨越时空,想唱就唱,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幽默风趣,机智灵活的山歌,养了心,宽了人。时有群友相约会聚八江口,在鼓楼下风雨桥上对歌,悠扬凉伞腔飘洒山水间。凉伞接受外来文化早,思想开化自由,为了找到意中人,年轻人大多会唱坳会情歌,一年年赶坳,一首首对歌。

境内有两座相距两百多米远的独立石头,被人们称为公岩母岩,围绕这两石头,衍生出一个天上王母娘娘侍女下凡,与放牛娃相识相恋,最后被王母娘娘点化成石,只能相望,不能相会的动人传说。真是海枯石烂长相守。年轻人以石喻人,找知己要趁好年华,不可学那公岩母岩,空留遗憾在深山。另一歌场在镇东两岔河,河坎上半山有观音庙,据说以庙灵而名,赶坳日子就是观音菩萨生日那天。凉伞的酒歌也很出名,大致有婚礼酒歌,三朝酒歌,祝寿酒歌三种。词句好,音动听,不论是长辈唱,还是中年人唱,情真意切,你不领下这杯酒,既对不住人,也对不住歌。婚礼酒歌,“主东要我把客陪,好比阳雀把春催;先喝一杯见面酒,团团转转请端杯!”三朝酒歌,“嘎婆真个爱外孙,挑的担子重千斤;挂牵外孙本爱好,一头金来一头银。”祝寿酒歌,“高举玉盏捧手中,祝贺老人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多贵重,白发转青又还童。”

凉伞人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女主人忙于在火铺边办饭,男主人在火铺上陪客,吃饭时,女主人要服侍大家,添柴火添酒舀饭,一般不上桌,等客人吃完走后,再吃。莫看女主人不上桌,往往她们酒量了得,能说会唱的,如男主人实在喝不了,而客人又酒兴浓时,女主人一上桌,十有八九会把客人陪醉。醇香的米酒,动听的歌谣,浸润了一代又一代凉伞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凉伞走出去的本土音乐家吴宗泽,谱有一曲《侗歌向着北京唱》,略带凉伞腔的欢快曲调,表达了侗乡人民的愉悦心情,几十年来传唱不衰,近年来还成为新晃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主打宣传歌曲,县广播电视台节目片头曲。

这里开化较早,禀赋独特。凉伞接受外来文化早,推动了当地教育文化发展。清乾隆五年(1740年),县境最早始设凉伞、柳林两所义学,教化本地子弟。比道光元年(1821)所建的舞阳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书院建立的晃州官立高等小学堂要早很多年。民国时期,一批凉伞子弟经过本地教育后,走出凉伞,走向外边的世界,有的甚至到过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风云时代,大泽龙蛇,有的成为人民英雄,有的走到了人民的反面,最终走入了历史,归宿于县志,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个传奇。新中国成立后,凉伞更是人才辈出,走出小天地,登上大舞台。这些人中,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省级领导,有地厅级领导,处级科级干部,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更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打拼,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凉伞的禀赋在区位,在资源,在人文。区位独特,出凉伞可去毗邻的贵州玉屏、岑巩、三穗、天柱四县,这里曾是新晃商业辐射贵州的重要网点,边贸一度繁荣,至今集市依然熙来攘往,镇上有上百家商店餐饮店宾馆。资源特别,有水质优良的八江口温泉,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有地方优良品种凉伞花猪,为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原生动力。有悠久厚重的人文资源,历史的熏陶,民风的浸润,形塑着骨子里坚韧,处世却又圆通随和的一代代新凉伞人。

新时代的凉伞,依托这些优势,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着力农品果品药品种植,着力凉伞花猪黄牛养殖,着力凉伞豆腐米粉牛肉加工,着力边界贸易市场打造,着力边界联谊联建联进,着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建立起百余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力地推进了镇域经济发展,民生实事改善,群众安居乐业,文明乡风蔚起,边界友好平安。美岩、坪南、桓胆、黄雷、八江口、凳寨、凉伞七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冲首村被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凉伞镇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镇”称号,还被授予“省级民族团结进步乡镇”“省级生态环境示范点”“省级文明村镇”等称号。

暮春初夏,行走在凉伞大地,凡山皆绿,有水必清,寨里除了传统木屋,还有新修的一栋栋红瓦白墙砖房,寨外的一排排棚屋,那是新建养牛场养猪场,山上花落蒂起的,是成片的香李果木,寨边田土里的一团团长线椒和蔬菜雪里红,是贵州老干妈公司的订单农业,半山腰太阳下银光闪亮的金属块,是光伏电站的电板,八江口温泉区停放的小车,那是周边游人的出行座驾。如在传统节日来到凉伞,你定会遇到湘黔边界的新春闹年锣大赛,八一篮球赛,中秋传统坳会,你大可摔袖进场,一展技艺……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一座座布局融入自然的侗寨,那一栋栋美观整洁的房舍,那一张张内心喜悦的笑脸,那一句句“客进屋”的真诚邀请……更让人欣喜的,行走凉伞,从乡亲们口中得知,凉伞人不但在家攒劲做,出外也努力奔,各种劳务输出中,有到长三角株三角大地方开店办厂的,有到周边县城务工的,一部分人把凉伞朗粉(方言,手工制作米粉)传统手艺带到了贵阳、长沙、柳州甚至更远。通过务工收入,有的在周边县城、省城买了房,逐渐融入那些地方……

区位独特,历史厚重,民风纯朴,人民勤劳。凉伞,从过去一路走来,不曾停下前行的脚步,在新时代的号角中,必将走到更加美好的明天。美岩大坡上的杜鹃花,定将更红更艳,燃遍这块神奇的土地。

微信图片_20240617141938_副本.jpg

舒维秀,侗族,湖南新晃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民族文学》《求是内部文稿》《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人民日报》社编辑的选本和省市中学语文试卷。

来源:红网

作者:舒维秀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40/62/140433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