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里的月光复活术
——一条河的涅槃诗笺
文/李娇
暮色漫过资江河时,灰雀扑棱着翅膀掠过河面,惊起一片细碎的金箔。我蹲下身,指尖抚过岸边青砖——那是去年从河道里打捞的建筑垃圾,此刻正托着几株鲜嫩的薄荷,叶片上的水珠折射着晚霞,像洒落人间的星辰。
曾经的资江河是县城的一道伤疤。墨绿的河面漂浮着彩色塑料袋,如同溺水的蝴蝶;腐烂的菜叶与泡沫板纠缠着,在排污口翻涌的白沫里沉浮。沿河居民总要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路过时下意识地捂住口鼻。外婆总说,她少女时能在河底看见游动的云影,赤脚踩过鹅卵石,成群的麦穗鱼会轻啄脚踝。夏日的夜晚,萤火虫会沿着河岸飞舞,和天上的星星连成一片璀璨的银河。可这些美好,都随着工厂的兴建、垃圾的倾倒,永远地封存在了记忆里。
转机始于那个暴雨倾盆的春日。县里启动“母亲河焕新计划”,我和同学们套着过膝雨靴,握着用竹竿和铁丝自制的打捞网,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进齐腰深的淤泥。污水的恶臭扑面而来,令人作呕,但没有人退缩。当生锈的自行车链条缠住网兜时,有人突然喊起来:“快看!”半截埋在污泥里的陶罐露出青釉花纹,像沉睡百年的月光。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挖出,仿佛在唤醒一个古老的梦。那天,我们从河里捞出了各种各样的“宝贝”:生锈的自行车、破损的家电、旧铁锅、废弃的农具,还有数不清的塑料瓶和包装袋。
这些“河底遗物”成了重生的火种。我们在环境保护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资江河改造小组”,开始思考如何变废为宝。我们用砂纸磨去自行车的锈迹,将车轮竖起来种上垂吊矮牵牛,链条缠绕的齿轮间点缀多肉植物;废弃的电风扇叶片拼成巨大的向日葵雕塑,电路板镶嵌成波光粼粼的鱼群;旧铁锅被改造成花盆,种上了鲜艳的太阳花;塑料瓶被剪成各种形状,画上美丽的图案,挂在岸边的树上,风一吹,就发出清脆的响声。那个陶罐最是惊艳,洗净后插上从河滩采来的蒲棒,静静立在社区活动中心的窗台上,向每一个人诉说着资江河的前世今生。
河岸的蜕变离不开每双手的温度。卖早点的张阿姨把竹制蒸笼改造成立体花架,每天清晨收摊后,都会用自制的竹扫帚清扫堤岸。她还把店里的泔水进行处理,制成有机肥料,用来浇灌河岸的花草。李爷爷戴着老花镜,把孙子淘汰的课桌锯成提示牌,用红漆工整地写下“莫让垃圾玷污月光”“爱护母亲河,就是爱护我们的家”等标语。在他的带动下,许多退休老人也加入进来,帮忙维护河岸的环境。最热闹的是每月一次的“河岸手作日”,孩子们用收集的瓶盖拼贴成彩虹,老人们把旧衣物编织成护岸的草绳,年轻人则利用社交媒体,将资江河的改造过程记录下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如今的资江河是会呼吸的诗行。清晨,垂钓的老人支起折叠椅,鱼篓里盛着清水,不时有活蹦乱跳的小鱼被钓起;晨光中,跑步爱好者沿着塑胶跑道挥洒汗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午后,孩子们在生态教育园里观察昆虫、认识植物,在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傍晚,穿汉服的姑娘在河畔起舞,裙摆掠过用旧轮胎改造的蔷薇花坛,与晚霞相映成趣。
昨夜散步时,我遇见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孩子指着河面上游过的野生鸳鸯咯咯直笑,年轻妈妈轻声说:“宝宝看,这是妈妈小时候不敢靠近的资江河呢。”风掠过芦苇丛,送来阵阵草木清香,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无数双手正托起这条河流的新生,将曾经的伤痛,编织成了永不褪色的绿色童话。而资江河也用它的蜕变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希望,付诸行动,再黯淡的角落也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再荒芜的土地也能孕育出勃勃的生机。这条重生的河流,不仅是县城的生态名片,更是我们共同守护家园的见证,它将继续流淌,带着我们的爱与希望,流向更远的未来。
李娇,冷水江市第一小学教师。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娇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