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姚茂椿:琥珀色的村寨

来源:红网 作者:姚茂椿 编辑:施文 2024-06-25 16:21:02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3A5A5138?.jpg

勤奋向上/摄

琥珀色的村寨

文/姚茂椿

在通道黎平新晃等地一些侗寨行走,我有梦游琥珀魅境的感觉,有着浓郁传统文化的情感定格和色彩感悟。这种体验,在肇兴花柳、芋头平坦、四路伞寨等处越发觉得贴切和深切。

那天,老王从凯里赶来,见面才知有点熟,十多年前在怀化一同开过会。他身后的老张老吴第一次见,专家学者,笑容可掬。问候攀谈,聊了几个共同认识的老人,然后上车,往山寨进发。

肇兴侗寨是个有名气且颇有规模的大寨,几个团寨组成。车到高处停下,黎平县老石大声招呼,大家聚拢听介绍。他多年前在这当过乡长,山巅沟谷,东村西寨,如数家珍,三言两语透出难忘的神情。太阳强光还在头顶倾泻,山风微弱,汗珠从额头沁出,他讲完寨情戛然而止,说现在发展怎样,等下自己看去。

老石比老王年龄略大、个头略高,清瘦矍铄,比我眼镜还厚的镜片里,露出火热与睿智的目光。他出版的书籍涉及民俗、哲学、音乐、文学,长篇小说也出版过。

公路沿着金色稻田延伸,一条河流从山谷穿过,看见木楼了,看见鼓楼了。将车在停车场留下,嘹亮歌声从宽阔处传来,前面有个旅游团队正在进寨。拦门酒拦门歌,我们一行已有很多体验,便绕过寨门,直入小街。店门都打开着,走过些游人,几对帅哥美女身着漂亮侗装四处打卡照相。午饭时间已过,听不见餐饮店里的热闹。山腰僻静处的民宿,耀眼阳光下更加安静。

“吃午饭吧,老板,有牛瘪羊瘪。”

“我们有最好吃的酸汤鱼。”

餐饮店门口店员轻柔地对我们说。老石怕他们再问,一律回答吃过了吃过了。

一个鼓楼旁,传出音量恰到好处的音响,两个青年男女也是轻柔地问“看演出吗?民族民间特色,下午场很优惠”,老王轻声告诉我时间紧看不了,他心里有数,哪些内容对我们才更值得考察。我们加快步速,进入展馆浏览,不用导游,看的过程中做自由交流。肇兴侗寨旅游有了名气,疫情影响前游客多,老百姓的旅游收入可观。街道店铺林立,繁华的痕迹到处都是。遗憾的是这几年的起伏,导致旺季偶尔有些淡日。寨中溪河在风雨桥、水车下和木楼旁流过,游路蜿蜒,树木葱茏,花朵鲜艳,若是晚上宁静时刻,该是多么美妙。溪岸上的小街,建筑和服饰有着浓浓的侗族特色,太阳照进没有遮阳的街中,刺眼,把我们暴露的面部和手臂晒得热辣。

乡政府办公楼改成了旅店,乡机关市场运作置换到景区外面,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景区内寸土寸金,空间狭窄,干部们若不思想解放而固步自封,难得的机遇和本就艰难的发展会更加受限。原办公楼前坪不大,在主街门面遮挡的后面,静静停着几辆大小不一的消防及救援车辆。老石说为了消防安全,拆迁部分木楼建安全隔离带,难度很大。他当乡长那会天天睡不着觉呀。这办公楼改造可见智慧,古朴,民族特色,美观,如不介绍,谁也想不到曾是砖房的办公场所。

说到肇兴鼓楼,曾来过的老王不时给我介绍。高处远望时,我就关注到那些高昂的尖顶,几个鼓楼的分布也有寓意和故事。最古老的礼团鼓楼始建于17世纪,为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高13层,透出年岁的芬芳。我沉浸在古典诗词般雅致的思绪里,眼前和心里被一种一直隐约而吊胃口般的色彩所占据,无论阅读和游走,却又没有展示出来。它成为一种稳固的存在,时在眼前,又很遥远。令人高兴的这刻,它的历史沉淀、现代美感,传来了传统和当下相融而迸发的信息。轻抚古色沉香的鼓楼,我禁不住有话想脱口而出。琥珀,琥珀色,这个发现让我对古侗寨无限欣喜,洋溢出埋藏很久的思索和热爱。琥珀,琥珀色,就是我们一个个历史悠久的侗寨呵。纯木结构的老建筑令人心痛不断消减,但依然坚强的那些还在湘黔桂的侗寨散发光辉,不少年代久远的鼓楼风雨桥早成为国家级、省级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灿烂如画的诗意传承,使侗乡旅游有了珍贵的载体、美丽的灵魂。

琥珀在古诗人的作品里,勾起我的遐思。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李清照的“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我想,保护与开发,开放与发展,成为肇兴这些年经济与文化较成功的路径与主题。黎平会议等丰富的红色资源,成为当地发展的强劲引擎。红色绿色,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多种资源融合竞秀,经济文化比翼齐飞。

第二天去花柳古寨,是老石的家乡,它原生态的价值让我兴奋不已。数十棵古树环护,村寨古朴中现出欣欣向荣景象。一些楼翻新,有新风格前卫款的建材家电亮人眼目,也有传统的诸如木楼前晾晒的青蓝家织侗布,微风中轻轻飞扬。鸡鸭猫狗在收获后的田间和房屋前后鸣叫游荡,遇到的中老年人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村寨中心像琥珀最亮眼的部分,有鼓楼、广场、戏台、萨坛。小广场上,我沉浸古寨生活变迁的想象里,却被老石兴冲冲引到鼓楼前。鼓楼不高,弥漫出琥珀色的光和木质的清香,门上方挂着落款时间为2013年8月国家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牌匾。建了一两百年的鼓楼技艺超群,却留下历史的沧桑。时光变迁,文化思想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终于迎来鼓楼的新生。从鼓楼二层以上重建不易,我们感谢和敬佩侗族的能工巧匠。老张老吴在鼓楼内外咔咔拍照,对鼓楼内古旧的直柱两米高的牛皮鼓左瞧右看,老吴爬上站立的木板,持鼓棒轻轻敲击,仿佛听到来自岁月深处的声音。鼓是原物,它的制作保护有故事有新篇。

同行的老杨问,老石,你家木楼在哪里?有人添了一句,看看你家方位,怎样通过奋斗出了人才。老石露出谦虚神情,伸手右指,一个消防安全隔离带的空旷地方,就是他家原址所在。头些年有的传统村落因失火造成惨重损失,政府要求规划拆迁,老百姓工作不好做,关键时干部带头。老石是县里的科局长,把自家建在鼓楼萨坛旁、在戏台对面的木楼拆了。这一大缺口是密集楼房的安全隔离带,无意中让传统村落属于集体的几个古建筑,迎来了宽敞的阳光和自由的山风。

老王在职时是州里一个局的局长,退下来后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当一个协会会长。组织协助实地保护,调研写作,提出建议。在黎平县城拜访邓敏文嘎老,大家对优秀传统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有说不完的话题。邓嘎老退休前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是当前党和国家提倡的返回家乡帮促乡村建设发展的优秀乡贤。八十多岁的老人,说起这些年在家乡的点点滴滴,像年轻人一样兴奋。他关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南方少数民族发展进步,如侗族大歌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提出、调研、论证、申报,他都做出了贡献。我和老王是开会认识的,现都不在职了,正好接续文化传承保护与建设发展的话题。我们在花柳村据说是侗族聚居区极少不封顶的精巧萨坛前交流,感受先人自然崇拜的天人合一智慧。

老石把我们带到观看村景全貌最好的地方,说当下所在是一张椅子,前面隆起的台地,像个书桌。老杨是博士、高校教授,一路最年轻的、怀化来的吴设计师,两人一听点头称是。他俩加些描述,一幅意象画便活灵活现。大家开玩笑,怪不得人口少少的村,出了那么多读书人,当作家的、教师的、干部的,也有当农民企业家的。其实成功不易,需要时运、勤奋和刻苦。老石夫人介绍当年的艰苦,俭朴生活和工作乐趣。十四五岁他们相识于黎平县文工团,老石十六岁离文工团当兵上前线,读军校当干事,原没什么文化,她送他的一本字典,成为爱情和事业的基石和动力。他们从红色节目的排演开始,演绎了一曲比翼鸟般齐飞的侗族歌谣。这曾破旧的村落,蕴藏着多少琥珀一样美丽的情感故事。

听九江的洪州琵琶歌和上三省坡,将此行推向高潮。洪州琵琶歌被誉为民间的美声、音乐的经典。它有珍珠的闪亮,有琥珀的异质。这些年人们见惯人工饲养的珍珠,缺乏天然和古朴。而琥珀,却还是少之又少。高音假嗓的唱法,以自制的琵琶伴奏,见证了多少爱情故事和幸福生活。我们在九江村寨听琵琶歌,在村民老吴家吃午饭,感受侗家的热情好客。老吴家屋门上方文明户的牌子耀眼。琵琶歌传承人与我们一起共餐,为我们解答保护与传承的疑惑。我的耳畔,响起一曲著名的《晚辈要把老人敬》的侗语琵琶歌:

静静听着,我唱支歌说给众乡亲。家有好吃敬老人,家有吃穿同享用。晚辈有酒敬老人,晚辈有好菜把老敬,老人年长守家房,守在家中看儿孙,儿孙健康老人心欢畅。秋后九月野果香,野果香甜河堤旁,哪样好吃先把老人敬,麻辣苦涩留给咱。

音韵婉转,娓娓道来,传承侗乡美好的敬老传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比当下,特别有教育意义。

说到湖南、贵州、广西边界的三省坡,怀化的佳能兄有很多话说。他中学毕业考入武汉读大学,留校任教,几年后又调回侗乡。头些年经学习思索,提出建设三省坡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的构想建议。一时三省区相关地方领导、专家学者许多表示赞同,申报工作有的得到省厅层面的支持,可惜有的地方到市一级就止步不前。我曾多年前从湖南一侧上三省坡,高山连绵,步行上下,印象深刻。这次从贵州黎平上去,虽遇个小挫折,但感觉比以前简单多了。几台车在一座接一座大山不断抬升的水泥路爬行,往上时间长,而太阳又过分热情,带路车在半山腰开锅,水气蒸腾,搞得我们很紧张。那车购买时间较长,高温下长时间爬坡,所幸只是开锅。黎平老石的战友夫妇与车留下,等拖车拉回县城,我们继续前进。

转弯,升高,不断地转弯升高,车终于来到高耸的山上,停在三省坡大舞台前。舞台背景清晰如新,两排红色大字醒目,没落款时间,可能是今年春上的活动。我们急着看三省坡界碑,脚踏石阶,在两耳轰轰的风电机声中,精神振奋。见到界碑,发出赞叹。这不是我上次毛毛细雨中的所见景象。碑旁泥土细草全被水泥封住,碑身重新粉刷,三个面的“湖南”“贵州”“广西”字迹涂着红漆,每一面都有“国务院1996年”的落款。拍照留念,然后朝向三省区的远方眺望。佳能兄和老石他们来得多,连说几次今天幸运,原来上山不是云遮雾罩就是细雨绵绵,最艰难的一次是想看雪景,没到半山就上不去了。冰雪溜滑,寸步难行。高大的风电设施是一座座巨型风车,在一些从近到远的山头划圈,它们借大自然的力量,将视野里原态的诗意加入现代的元素。这是地方经济的需要,也让我对途径的候鸟和高寒地带本就艰难的植物产生忧虑。

上次来三省坡,我体会它的地域特色,了解它自然与民俗的保护价值和山下民众的脱贫渴望,关注生态文化、经济发展,工作之余也写写三省坡。

向传说故事描述的美好靠近

在侗锦芦笙里仰望纯洁云彩

漫山的期盼翻越冬季

捧起侗寨的歌谣 开怀畅饮


从连绵小草读懂团结和坚韧

茶歌弥漫山谷 实心竹爬上高处

杜鹃花吐出红色的词汇

汉语侗语苗语齐心迈上

岁月宏阔的舞台

我们不说指点江山的豪迈,回想山乡和自己的发展进步,有不少感受。灿烂阳光,让我们在曾经非常边远蛮荒的三省坡能够看得更远。群山雄壮,绵延,波澜壮阔,江山如此多娇,景象辉煌壮丽。做一只三省坡的鸟是自豪的,做一棵三省坡的草是踏实的,做一株三省坡的实心竹是坚定的,做一行三省坡的茶树药材是温馨的。

远处山谷,一个个歌声飞扬的侗寨,演绎着春夏秋冬的传统农耕,蝶变着季节变换的市场生态,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们底蕴深厚的一切,正默默成长,散发出琥珀色的微光。

姚茂椿,男,侗族,湖南新晃人,居长沙。在《民族文学》《文艺报》《诗刊》《诗选刊》《湖南文学》《湘江文艺》《飞天》《绿风》《绿洲》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过诗集、散文集。部分诗文获奖并入选一些选本。

来源:红网

作者:姚茂椿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40/69/1403094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