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远去
文/陈蔚文
童年寄住在外公家,记忆中除了那个有雨水落下的天井,便是弥漫的江水,船上瘦黑的渔民,岸边浣衣洗菜的妇人。我的童年时光有一半是在江边消磨掉的,这一段是赣江的下游,旧时沿岸各地是长江下游与两广的交通纽带,江面宽阔,多沙洲,船只往来密集。
外公家距江边步行不过七八分钟,常有渔民打了鱼就在江边交易,便宜、新鲜。篓或盆里,大大小小的鱼翕动着唇,滑腻的鳞片闪着光。有回家里吃鱼,我和伙伴玩耍晚归,一碗烩杂鱼已所剩不多(那已是外公从众多筷下替我留下的)。几下划拉完鱼肉,用剩的一点鱼汤泡饭,冲鼻子的鲜香——杂鱼锅现在是不少酒店的招牌特色菜,那年月只是家常。渔民把剩的几种杂鱼一并便宜卖了,小鲫鱼、昂刺鱼、小棍子鱼,运气好有时有几条小鳜鱼,菜籽油煎下,一把干椒几片姜蒜,汤宽些,起锅前随手揪把窗台盆中的葱。如是冬天,鱼冻也是道美味。
外公逝世多年,那个江边的家早已消失,赣江水仍在涌流。
夏日,友人相邀从南昌乘船前往九江,上船地方依稀辨认出这正是当年外公家附近的江边——岸边竟还有洗衣的妇人,身影一如几十年前在江边涤荡衣服的那些妇人。时间仿佛在这刹那重叠。那条江,带天井的房子,洗衣妇人,只是肤色黧黑的渔民已不见,江上只有客轮与运砂船在骄阳下行驶。
赣江,鄱阳湖流域第一大河,由南至北纵贯赣地全境。上游称贡水,下游流经南昌。船速很快,经过老爷庙和鞋山,不到三小时至九江都昌,这个南连五水,北通长江的小城,以一顿丰盛的鱼肴迎接了我。鱼鲜味美,难得的是头回吃到新鲜银鱼,它和鳗鲡、凤尾鱼被誉为“鄱阳湖三鲜”,长不过寸,与牛肉滑炒,滋味鲜腴。
美食家唐鲁孙先生曾在文中提到“鄱阳湖的银鱼是一绝”,又提到在沪时,曾有友人伉俪请吃下午点心,一碗香味浓郁的汤面。面快吃完时,碗底见一小撮比米粒长一点的小鱼。友人介绍是“鄱阳湖特产”,他族中先辈曾任九江道,我想那多半就是鄱阳湖银鱼,这种鱼在被污染的水里很难生存,因此它也是衡量水质好坏的一个标尺。
鱼是水的灵魂,水是鱼的命脉。不知何时起,我已很少去菜场买河鱼了。看去活蹦乱跳的鱼,烹后总有股说不清的味儿,那是被污染的水渗进鱼的体内产生的味道。
这顿都昌鱼肴重新将鱼味儿召唤回来,它是童年的鱼的味道显影,它像一份鄱阳湖的水文报告,佐证着这片水域仍然是鱼的天堂。
原本鄱阳湖流域有着种类繁多的鱼,除了各种家鱼,还有河豚、中华鲟、白鳍豚以及鲥鱼等。赣江的峡江江段曾是鲥鱼洄游途中的必经之地,由此产生的“鲥鱼经济”闻名全国,但随着过度捕捞,鲥鱼了无踪影——张爱玲曾说过的人生三大憾事的第一恨“鲥鱼多刺”已无从恨起。
四五年前,去广东惠州玩,参加一个出海捕鱼项目,交一定费用,渔民说捞到的鱼虾便归游客。我期待着一餐鲜美水产,但船开出颇远,捞上的小鱼小虾还凑不够一盘,加上浑浊的水质,即使凑够一盘也不敢吃。
水中的鱼都去哪儿了?
曾经,在鄱阳湖区的高强度作业时期,有一万多艘捕捞渔船,各种捕捞方式严重超出了湖的承受力,包括对小鱼都不放过的“迷魂阵”拦网,还有“背包客”式的电捕鱼装备。其结果是湖区的小型鱼来不及长大就被捕捞,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出现衰退迹象。
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导致鄱阳湖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同样情况应也出现在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等),鱼类少了几十种。白鳍豚、胭脂鱼濒临灭绝,家鱼产量越来越少,鱼龄越来越小——来不及长大就成了盘中餐。
20世纪80年代初的鱼类普查显示,鄱阳湖当时有鱼100多种,占长江水系的40%。2012年至2013年,鄱阳湖第二次科考,只搜寻到87种鱼。这次科考后的七年,2020年伊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实行禁渔。暂定十年,禁止一切捕捞行为,长江流域的30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资源保护区也同步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洞庭湖、太湖在内的五大淡水湖也都出了禁渔十年令,无疑,这对于恢复湖的生物多样性是一次止损修复的好机会。
禁渔令早在古代就有,夏朝成立之初就颁布:“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规定夏季鱼类繁殖时为禁渔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护渔业资源的法令。
唐朝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也有诏令,“禁畿内渔猎采捕,自正月至五月晦,永为常式”。在动物繁育期,京畿内禁止捕鱼狩猎。人们知道,把生灵捕尽杀绝,也等同于把人类自身捕尽杀绝。
鄱阳湖涉及禁捕的传统渔村有300多个、渔民近2万户,超10万人。禁渔后,根据户籍和捕捞证对渔户进行补贴,大多数渔民放弃了传统渔业,结束水上生涯,转型其他职业。这种转型对习惯了水上为生的渔户来说自然不易,曾经,他们关心水文、风向、渔汛、鱼的行情,现在他们要面对一个新陆地——告别渔船,上岸生活。
面对一个大湖的利益,别无选择。有些渔民成为护渔员,从打鱼到护渔,人与这片湖之间的关系发生着重大改变。
(节选自2024年第2期《芙蓉》陈蔚文的散文《白鲟远去》)
陈蔚文,女,小说及散文随笔见《人民文学》《十月》等刊,曾获百花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三毛散文奖等。出版专集《小鱼升学记》《叠印》《若有光》《见字如晤》等十余本。
来源:《芙蓉》
作者:陈蔚文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