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蒋集政:揭阳古城

来源:红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施文 2025-07-08 17:02:06
时刻新闻
—分享—

d3e3597170dc035eda209a716fc4926e_8373ae9e-6be6-4475-8e4b-677c977c6220.jpg

千库网_古城风景日落城楼室外拍摄摄影图配图_摄影图编号161693_副本.jpg

揭阳古城

文/蒋集政

“揭阳”之名始于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揭阳戍所于揭岭之阳置揭阳县,隶属南海郡,是潮汕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在揭阳县地设立义安郡,是潮汕地区郡一级建制之始;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义安郡为潮州,揭阳县为潮州所辖。此后,揭阳县治范围多有改变,但揭阳县治依存。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地区、汕头市。1991年底,国务院批准汕头市析置为各自独立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原揭阳县分设为榕城区和揭东县。

此次揭阳行,印象最深刻的是揭阳古城。揭阳古城位于榕城区,因榕江穿城而过而名榕城,辟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尔后一直为揭阳县治驻地。榕江南河、榕江北河像两条彩带从古城蜿蜒流过,城区溪河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小桥卧波,榕竹苍翠,形成“五门三窖二十四巷,四浦百桥五八池”的格局,有“浮水葫芦”“水上莲花”之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水城”。

揭阳学宫与古城伴生,又称“孔庙”“文庙”“红学”,初创于南宋绍兴十年,清嘉庆七年、光绪二年重修,占地面积5500余平方米,由21座单体建筑构成,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群,浓缩千年儒家文化精髓。

揭阳学宫采用中轴线布局,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均为高台基、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大成殿悬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历代御颁匾额。学宫广场“万世师表”牌楼有柱联“领五经六艺四书如愿以偿拜之尽学人学子,帅百业千行万乘相期而至来者多儒将儒商”。揭阳学宫也是“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揭阳诗人东篱香有词赞孔庙:“崇阶玉殿焕辉煌,转庑廊,仰祠堂,瑞霭氤瘟,飞凤逐翔凰;锦鲤文鳌争活跃,云化彩,日升光。海滨邹鲁称名邦,水共山,气泱泱,人杰地灵,华国有文章。几度沧桑都过尽,添绿树,护红墙。”

揭阳古城不仅有文庙,亦有武庙。古榕武庙,俗称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古代宗教建筑,整体呈对称院落式布局,从山门、两廊、拜亭、大殿到后楼,组合井然,稳定刚健,既融合明清两代中原、粤西文化的精华,又独具潮汕、揭阳的特色,曾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颁赐“威宣南海”匾额。

揭阳古有“戏县”之称,明代中期戏剧演出兴起,至清代后期蔚然成风。《揭阳县大事记》载:“天启二年,在榕城北门关帝庙建戏台,为四滴水结构,有斗拱、窗棂,并饰以木雕戏屏,是揭阳第一座大型戏台。”庙内有两副楹联:“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秉烛岂避嫌,斯夜一心在汉室;华容非报德,此时两眼已无曹”,漫说关羽人事,艺术手法巧妙,均被收入《中国楹联大辞典》。

关帝庙戏台称为“金鉴台”。唐太宗曾赞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喻鉴戒,唐代张九龄有感于此,遂发“金鉴传千秋”之语。戏台正中挂“人鉴”匾额,含意深长。清末揭邑俊彦陈德裕为“金鉴台”撰联云:“戏台演出,形色声容皆俱;历代金鉴,男女老少齐观。”众口传诵,历久不磨。

与揭阳古城伴生的还有城隍庙、双峰寺等宗教祭祀建筑,均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城隍庙是广东省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双峰寺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汕三大名刹”。

现存城隍庙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明清时期多次重修,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三进院落,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以大殿为中心,南北轴线,左右两廊、两厢对称,主要建筑有牌楼、大门、大殿、钟、鼓楼、后殿(夫人厅)。城隍庙建筑结构严谨,抗震性能很高,600多年来,历经几十次地震巍然屹立,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双峰寺原址在今揭东县桂岭(古称磐溪都)双山南麓,为法山禅师所创,明洪武年间僧人石山将双峰寺迁至榕城马山巷。昔日双峰寺,环境幽雅,耸竹修篁,庭树垂荫,每当夕阳西坠,钟鼓钹铎齐鸣,梵呗阵阵,木角笃笃,景色迷人,“双峰晚钟”为揭阳八景之一。明末大学士郭之奇曾作《双峰寺怀石山禅师》诗:“三百年来旧佛宫,依稀犹记石心翁。预为法界传灯钵,故人尘环试色空。四壁人烟天早暮,一湾流水日西东。镜台菩树今何在,锡杖遥遥觑紫峰。”

双峰寺历代屡废屡兴,现存双峰寺为2014年奠基重修,呈四合院布局,占地32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前厅、大雄宝殿、泰佛殿,有东西两廊。寺中有历代文人雅士碑刻岁通,有5块砖刻,其中虎寿碑最为珍贵,虎字碑为清朝江南提督国栋所书,寿字碑为北宋著名理学家陈抟所书。

榕城建城之初只建衙署、街巷,没建城墙。元代初期,潮汕人抗元不断,元兵扑击亦猛。史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粤东部分抗元力量被逼退入榕城,元兵破城后杀戮焚城三天,榕城仅存6户8人,尸积如山。明天启间澄海解元谢宗作《过榕城》追记曰:“萧条兵火后,井邑数家存,海气兼秋阔,潮声向晚翻,腥风牡蛎市,细雨木棉村,入夜多凄警,犹闻铃柝喧。”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时任揭阳达鲁花赤(掌印官、监县)达不歹慑于反元力量,为保护县衙安全,乃强征民夫修筑内外城墙,外城墙为土夯实,内城墙为石砌围墙,内外两重城墙,城中有城,实属罕见。城墙历时4年完成,周围有护城河环绕,称为“金城”,意即“固若金汤”之意。内北城墙尚存3株硕大宋榕,蓊郁繁荫,有“金城榕色”美誉,为“揭阳八景”之一。

在揭阳,“金城”又俗称“禁城”,不禁令人顿生疑窦。封建社会,只有皇宫才能称为“禁城”。县衙称“禁城”不仅不合礼法,而且是僭越,犯大禁忌的,显然有违历史常识。将县衙称为“金城”,虽有炫耀“固若金汤”之嫌,亦在情理之中,俗称“禁城”,应该是“金”“禁”近音而致错误吧?

潮汕自古崇文重教,从揭阳古城增辟进贤门可见一斑。古代城池一般只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明天启元年(1621年),时任知县曾应瑞应乡贤请求,在古榕城北门与东门之间增辟进贤门,因通抵揭阳学宫,有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融城门、城楼、亭台于一体,高20米,下层为瓮城门,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每当残月西斜,晨曦初露,角号随风飘送,驱散星月,迎来朝阳,“谯楼晓角”成为揭阳八景之一。

或许进贤门真有“增进贤士”的效果,增辟进贤门7年后,崇祯元年(1628年)潮汕有7人高中进士,史称“戊辰七贤”,揭阳就有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辜朝荐4人,史称“戊辰四俊”,前所未有。

增辟进贤门后,每有新任县官进城,必须由进贤门进入衙署,表示招纳贤能,本县官员与府城联系,也必须经此门出入,成为定俗。而揭阳男女嫁娶、学生升学或做生意,都要到进贤门“兜一圈”,意为“妻贤子惠、学子高中和生意兴隆”,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习俗。

自清代以来,揭阳更是人才济济,名贤辈出,近代洋务运动著名人物丁日昌(1823年—1882年)是其中优秀代表,丁日昌旧居就位于古城元鼎路。丁日昌旧居也称丁府、丁氏光禄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群。

丁日昌晚年寓居榕城,为纪念其父“光禄公”,兴建了这座祠堂,占地6100平方米,正厅三进,两旁各有两条直巷护卫,每条直巷内各有4座小院落,呈“百鸟朝凰”格局,共有99间半屋,所谓半间指府内一处地下室。丁府现为“丁日昌纪念馆”和揭阳市民俗文化博物馆……

岁月悠悠,几度春秋。一条古街、一条老巷、一座建筑,甚至一项技艺、一个名称,都是一个地方文化遗产的共同记忆。揭阳古城处处弥漫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置身其中,仿若与先贤对话,触碰历史的脉搏,倾听时光的诉说……

蒋集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nograb/646941/90/1510926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