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之花
文/梁瑞郴
人类逐水而居,是寻求生命之源,繁衍之本,智慧之根,文明之脉。
那年我去宁乡参加沩水笔会,先期考察颇具现代气魄的经开区楚天科技,格力、比亚迪、鼎盛集团等国内一线品牌企业。然后从县城沿沩水溯流西上,直抵沩水发源地沩山,去参拜千年风雨的密印寺,于万佛殿领略盛唐文化的宏伟气魄,然后一路东下,驻足黄材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目睹青铜“四羊方尊”一器而惊天下的尊容,拜谒“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张浚,张栻父子墓,走进岳麓书院的前身南轩书院,感受宁乡文脉的深厚悠远……后来又再次从历史穿越到今天,走进关停数年的煤炭埧矿,如今这里已打造成文旅小镇,昔日沸腾的矿山,今天已成为人们怀旧追忆的矿山之旅。最后一站便是闻名全省的煤炭坝社区。
东去的沩水并未流经此处,但沩水的文脉并没由此而中断,浸润煤炭坝的洋泉湖,是一条并不太长的河流,但他却承载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文明。
洋泉湖是沩水的支流,虽寂寂无名,但默默流经千年万年,一旦注入沩水,便充盈和壮大沩水体量,同时也成为沩水生命的同体,文化传承的同脉。
那日,接待我们的是宁乡市煤炭坝镇煤炭坝社区党总支书记贺雪辉,她温和中透出刚强,朴实中显出精明。一接触,便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宁乡归来之后,我写有《沩水东去》一文,以沩水为主线,纵贯这片大地的古往今来,历数其文化的正大气象。
两年之后,我有缘读到贺雪辉的回忆录《沩水边的女儿》。洋洋数万字,图文并茂,从童年的苦难、挫折、困顿、抗争、不屈,到青年的奋进、拓展、积累,再到中年的成熟、坚强、睿智,从一村的治理到一个社区的治理,她逆流而上,在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一书读罢,我的脑海立马回到两年前参观的情景。
我曾在矿山生活过,知道矿区的尴尬,灰黑是它的主色,嘈杂是它的主调,单调是它的主景,尤其是关停并转后的矿区,破败、杂乱、萧条。但未曾想到,煤炭坝矿区,在贺雪辉带领的一班人的治理下,在春日的阳光下,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到处显现出勃勃生机。我们漫步在“春天里”党建文化园,步道水榭,环湖而建。一句句温馨的话语,一条条醒目的警语,尤其是选择了宁乡红色历史,使步道成为党史博览长廊,让人受教,让人警悟。
贺雪辉有一个最朴素的观点,基层社区的治理建设,必须要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
从“春天里”的建设开始,道路、绿化、电网、水网、民舍、店铺等等的改造,依托一件又一件实事,收拾人心,聚拢人心,让大家看到你是把社区当成家,真干!
一切民生都寄寓在这些繁琐而细微的工作中,共享改革的成果,就是把我们的社区变成生活的乐园。
怎么样才能成为生活的乐园?不能不看到,时下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当吃饱穿暖已不成问题时,但许多人并不感到幸福,生活的茫然、精神的空虚、追求的渺茫、情绪的低落,这一切的叠加,使所谓的安居成了一句空话。
美丽屋场的建设、铁市湾氹子的改造、霞光艺术团的成立、红色书屋的设立……一件件,一桩桩惠及民生,温暖人心的事,让社区从外貌到人心焕然一新。
煤炭坝社区,这个从关停矿区过渡而来的社区,要让它焕然一新,其中的艰辛困苦可想而知。贺雪辉的付出,绝非常人所能想象的,艰辛、委屈、泪水、血汗、对抗,想必都是时有经历的。
是什么使贺雪辉充满了服务的热情,奋斗的精神,不懈的追求?在读完雪辉的回忆录后,我似乎寻求到她精神的源头,奋斗的动力,理想的追求。这片红色的土地,埋下了她理想的种子,无数先辈的业绩,树立了她人生的标尺,优秀的家风,培根铸魂,给了她无穷的奋斗动力。
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一种真正共产党人的品质,坚守一种信念,八风吹不倒,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有大格局、大情怀、大牺牲,所做事虽小,却事关社稷苍生,把老百姓的事情当成悠悠万事,为此为大的首要。
燃烧自己,温暖别人。这是煤炭的精神。当一块煤炭投入到时代的熔炉之中时,熊熊的火焰,发热发光,它默默无语,普通如凡,但炉中之火,当我们戴上时代之镜凝望时,瞬间就会看到绽放的燃烧之花,灿烂盛大!
梁瑞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任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文学风》杂志主编。著有报告文学集《一万个昼与夜》《毛泽东生辰印记》(合作),散文集《雾谷》《秦时水》《华夏英杰》《欧行散记》等。散文《远逝的歌声》获中国作家协会和煤炭部第二届乌金奖,《雾谷》获全国副刊优秀作品奖等。
来源:红网
作者:梁瑞郴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