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说丨廖军:雪峰山下(节选)

来源:红网 作者:廖军 编辑:施文 2024-08-01 11:22:32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雪峰山5田文国摄.png

田文国/摄

雪峰山下

文/廖军

秋天是枫叶流火的季节,那火红火红的叶片托举起高高的蓝天,庄严又热烈。当天空蓝得如一块干净的幕布,枫叶便红得愈加深情。在香山下的一条便道中,一位年逾九秩的老人经常会来这里散步,他拄着登山杖,虽是满头银发,但腰杆笔挺,步履有力。他走走停停,不时地观望一番,好像在确定什么方向,又好像在这片火红的景色中寻找着什么。这景致真的是太美了!老人的后面还有几个年轻人,不紧不慢地跟着,听着他的登山杖每上一级台阶,就发出清脆的“嘚嘚”之音。

一个年轻人的手机突然响了,听得他“哦,哦”几声,就快步上前,跟老者报告:“报告首长,萧文群同志已经赶到这里,正在家里等您,有事要向您汇报。”

老人把手一挥,一行人就簇拥着他一起往回走。

待回到寓所,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正坐在书房等他,风尘仆仆,一脸倦容。见到老者,立马精神一振,站起来向他举手行军礼。老者示意他坐下,自己也在沙发上坐下来,他望着萧文群,开始拉开家常,询问了一些家乡的物事。

老人亲切的谈话,让萧文群很是激动,虽说老人是族里的堂兄,却多年未见。如今要见上一面,也是非常不易。他连声说:“三哥,三哥,终于见到你了!你嘱咐要找的那批牺牲的红军战士,我在咱老家找到啦!当时罗连长用生命保护的那个孩子叫王康元,他的父亲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偷偷掩埋了烈士的遗体,一共有二十六位红军烈士。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几十年来,王康元一家一代传一代守护着我们的红军烈士墓,已经传到第四代了。他们这样自发地无怨无悔地默默坚守,真的是感天动地呀……”

老者认真地听着,不时地问一问细节,听着听着,他的眼泪就下来了,轻声说道:“‘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战士呀。只是让这里的民众受苦了,太难为他们了,不容易呀,四代坚守,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呀!”

萧文群听得连连点头,若有所思。少顷,他诚恳地向老人提了个请求:“三哥,文群有一事相求呀。”

“自家人,什么求不求的,只要是我能办到的,肯定不得推辞。”

“当地政府要为当年的红军烈士立一块纪念碑,想请您题个词,您看……”

“这是件大好事呀,我们的战士终于有了归宿了,这也是我的责任呀。”老人说着用手抹抹眼角,默默起身,秘书向前想扶他一把,被他挡开。他步伐稳健地走到工作台前,铺开宣纸,熏足墨汁,提笔挥毫,一气呵成:红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望着这幅字,老人面容凝重,久久不语,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是1935年冬。

红二方面军的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被国民党部队围困在雪峰山上。那是一个难得的大晴天,暖和的阳光当空照耀着这片大山,驱散了密林中飘忽不定的雾气,红六军军团长骑在战马上,由于山路崎岖,马儿跑不快,他就下马爬上一个山头,观察地形。他削瘦的面容,冷峻而严肃,一名参谋正向他报告战情,同时递上望远镜。

红六军军团长举起望远镜,细细观察,又转换角度,调整镜头,停了几分钟,又再缓缓移动镜头……

八百里莽莽雪峰山在奶白色的雾霭中连绵起伏,高耸云天。一只老鹰张开雄健的翅膀,在雪峰山上空逡巡。

密林深处,一支队伍正沿山逶迤而行。他们步伐整齐,身形敏捷,一个个猫着腰身,经过淙淙的小溪、蜿蜒的石径、茂密的荆棘,悄然而迅速地消失在古树参天的密林之中。虽是冬日,严寒逼近,但大山并没有因此沉寂和萧索,那些百年古树依然枝叶稠密,苍翠遒劲,从树荫漏泄下来的日光,在这些跃动的身影上留下斑驳而细碎的光影,像一朵朵形态各异的花儿印在他们身上。再细细一瞅,好家伙!他们头上的八角帽上,一颗颗红五星在白雾缭绕的晃动中隐隐约约,耀眼而神秘,肩上寒光闪闪的钢枪在密实的树林中流动着,给巍峨起伏的雪峰山更添了几分威严。

等军团长放下望远镜,两个参谋立即递上一张军用地图。他们把地图铺在一块大石头上,细细研究。良久,军团长剑眉一扬,果断下令:我部在石下江设立临时指挥所,红六军团全体将士在这一带休整!

石下江有个圣帝宫,是个荒废的古庙,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离镇里较远。红六军团为了不打扰乡亲们,就把临时指挥所设在这里。

此刻,大殿里面一片忙碌。几个参谋忙于墙上挂图,机要员在电台里不停呼喊,后勤人员正在为军团长安排休息的地方,搞采买的就挑担箩筐去镇上了,炊事班的在外面忙着砌灶,寻找柴火,淘米下锅……大殿上的圣帝面无表情地看着红军在这里进进出出,各自忙碌,那绺长须仿佛在寒风中微微飘扬。

军团长站在地图跟前,一动不动,凝神而思,似乎进入了一场想象中的博弈。

突然,外面传来猛烈的爆炸声。

红六军团参谋长手里拿了一份电文,急匆匆地赶到军团长跟前报告:

国民党出动两架飞机,在西中乡一带轰炸我红十六师三团一部,目前我部将士20余人壮烈牺牲。我侦察部队发现国军驻守红岩一带,约一个团的兵力,由于连续赶路,部队人马疲乏,正在休整。

语音刚落,军团长的拳头狠狠地砸在桌案上,他果断命令:红十六师全体将士迅速向红岩一带集结,形成合拢势态,不能跑掉一个。我们一定要利用有利地形,彻底消灭这个团,现在机会来了!

军团长一晚没睡,为牺牲在这里的战友流泪,他们都还那么年轻呀,都才二十出头,人生才刚刚开始,那个罗连长前几天还跟他谈过心,那么鲜活的生命,眨眼间说没就没了!战争就是这样残酷,不容人悲伤和流泪,发生过的事情也不可能再挽回了。军团长思考了一个晚上,谋划如何抓住这个作战机会,出其不意地给对方迎头痛击,削弱对方的作战实力,保护在雪峰山上被围困的战友同志。照这个形势看,不能只想着如何突围,也要看准时机主动出击。

宿营地上,战士们擦亮刺刀,检查枪膛,整装待发,眼看一场硬仗就要开始了。

果不其然,这场战斗红军大捷,既削弱了对方的力量,又给了他们教训,让他们再不敢贸然出击……

(节选自2024年第3期《湘江文艺》短篇小说《雪峰山下》)

廖军,1962年出生,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湘江文艺》《儿童文学》《当代作家》《小溪流》《中华读书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小说集《大山里的孩子》获邵阳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三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廖军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41/75/141497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