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创作谈丨江冬:只有变化才是永恒

来源:《芙蓉》 作者:江冬 编辑:施文 2024-05-08 10:08:12
时刻新闻
—分享—

????_20200224110610.png

pki_10563001_副本.jpg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创作谈)

文/江冬

写小说十多年,虽然作品不多——几乎可以说甚少,但还是尝试过多种风格。与其说是乐于尝试,不如说是懒于追求,目前都还说不上有自己固定的风格。题材上没有,写法上也没有。盲目是一种常态,但好在,有些东西似乎变得越来越清晰和牢固起来,它们是我所重视的,也是我在今后的写作中想尽可能去靠拢的。

一是创新。对一个写作者而言,能不能提供某种新的东西,这是衡量其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关键所在。有的写作者我们将之放到整个人类的文学史中去衡量,有的却只是放在某个小小的时空范围里。大部分写作者的命运,都只是在努力争取能够成为后者。大部分的写作者能够做到的,就是在自己的写作圈子或者说环境内,尽可能地有那么一些特别的地方。这可以是题材上面的,也可以是写法上面的。前者显然会更容易一些,也更稳妥一些。生活是不断更新的,只要你“深入生活”,便不难写出他人不曾写过的内容。而写法上的创新,哪怕你历经艰难获得成功,也未必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相应的地位,因为你选择的本来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你是先行者,幸运的话,才会有大量的人在一段时间之后追随而来。当然,这两种选择,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如果不抱着非要获得某种成功的心态去写作,自然也就不必在二者之间做一个侧重的选择。而且,写作者能不能真正的“创新”,命运的决定性远高于个人的选择。你的天性(天赋),成长环境、经历这些属于命运范畴内的因素,其实早就决定了你这个人的“特质”。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天才和大作家是学不来的。

很显然,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创新”的,那么也可以退而求其次:不俗。好比语言,尽可能做到“惟陈言之务去”。还有腔调,不要让人一看就是“卡夫卡腔”“余华腔”等。内容上,也不要动不动就是刑侦凶杀——也许是有意识地避免,我近十年的小说里,没有一个人是因凶杀而死。或许这也是因为我更倾向于写自己熟知的生活:日常的、细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是无意义的、轻微的。那么我将如何为日常的生活赋予意义和重量?接下来我所看重的,或许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二是变化。四季轮转、日升月落,这是自然的变化;生老病死、世代更替,这是人类的变化。时间川流不息,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文学是什么?是这个世界的缩影,最主要的是,人类生活的缩影。既然是要反映世界和人类,那么“变化”便是其核心所在。当然也有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反映“不变”,但不变一定是相对的,只有变化才是永恒。写作者为什么要写下一篇小说?我想大部分的情况下,是因为感受到了某种“变化”——如果你笔下的事物或者最主要的事物始终一成不变,那么你的书写是毫无意义的。我相信有很多的写作者和我一样,将目光投向的是日常生活。然而,平静、单调、重复等,似乎这些才是日常生活的常态。但事实上,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变化也无处不在。生活的全部奥秘和意义,都隐藏在这样的变化之中——假使没有变化,人类不会产生,生活也不会存在。到了这里,似乎我要表达的根本就是一句废话——生活(即使是日常生活)自然是不断变化的,这还用你说?是的,也许我真正想表达的是这个:我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变化的重要性。但这并不等于是说,我只要在小说中原原本本地呈现这些变化,我笔下的日常生活就会变得重要起来:比如写干净的桌面上落了一层灰、嫩绿的树叶逐渐变黄、孩子喊出了第一声“爸爸”……在小说中,让日常生活或者说平常的素材变得重要而有意义起来的,是那些具有“颠覆性”的情节转变,而这往往是由人物的某个言谈举止所带来的。举个我所钟爱的例子,《红楼梦》中有个袭人去给黛玉送茶的片段:

袭人便送了那钟去,偏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

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

袭人笑道:“我再倒去。”

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得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以宝钗的老成和周到,她怎么会将喝了半口的茶递给黛玉呢?而以黛玉的讲究和计较,她怎么会喝宝钗喝过的半杯茶呢?但变化就这么发生了,而这次看似平常的喝茶的重要性,就显得不言而喻了。

在我这次的两个小说中,情节的变化便是关键所在。由于情节主要是由人物的言谈举止所推动的,那么情节的变化,归根结底就还是人物心态和形象的变化。这两个小说都经过了修改,尤其是结尾。结尾往往是小说的重中之重,因为它通常会出现小说的最后一个变化,而这将关系到整篇小说的力量是上扬还是下降。小说中的力量,就是我另一个看重的点。

三是力量。在说这个之前,似乎必须厘清一个概念:小说中的力量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经常会说读了某个作品深受震撼,这自然可以是指内容层面的,也可以是指艺术层面的。而我这里要说的,仅仅是后者,也就是艺术价值的高下。我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最大的力量就来源于它的原创性。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情怀、语言、手法、视角……这样的力量,有时是可以摧枯拉朽,又让人目瞪口呆,甚至是喘不过气来的。另外我认为,变化也是有力量的,有的变化令人意外和惊叹,就有了创新所带来的效果。所以好的情节变化,一般都是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一类的。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所有的变化都是有力量的,有的变化,也不过是为变化而变化,虚假牵强,那效果就只能适得其反了。变化是否会有力量,还是取决于情节转变得是否合理与巧妙。再说到我这两个小说结尾的修改,考虑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力量是否有效。《小舅再来》中原本的结尾,是写到了小舅有了一些怪异的言行,于是“我”意识到了小舅是精神方面出了问题。这确实是一个情节上的变化,而结合前文中小舅一些不同以往的状态和行为来看,这个变化也算合理。但我后来觉得,这个结尾缺乏力量,因为“变化”仅止于小舅本身。修改之后的结尾,是“我”既看到了小舅前所未见的一种状态,同时自身的心态也因之而改变。《友人之约》的结尾,有一稿是将“我”与友人妻子的关系做了明确交代,这几乎就是将“变化”给彻底扼杀了。尽管那一稿中的细节更为具体,给人的感觉也更为真切,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给作品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结尾,这样就有了更多“变化”的可能性。当然,我最终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作品又是否真的因此增强了“力量”,这就只能交给读者们去做评判了。

限于篇幅,还有些我所珍视的方面就不一一阐述了,但我还是想在此提及一下,它们是语言、真切和细节。之所以没有细说它们,是我觉得它们更多是属于“常识”范畴了。但我们都知道,越是属于“常识”,似乎就越是为人所忽视。为了表明我永远都不会忽视它们,我在此文的结尾郑重提及。

来源:《芙蓉》

作者:江冬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