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吴茂盛:潇湘汇流 碧波荡漾

来源:红网 作者:吴茂盛 编辑:施文 2024-11-28 16:59:45
时刻新闻
—分享—

d55ab70a7c40f31362b6ff409f9489f3_c00b2106-0aa9-4a67-8b93-7a977d50c0a0.jpg

微信图片_20241128142600.jpg

潇湘汇流 碧波荡漾

——读文紫湘散文集《正是潇湘合流处》

文/吴茂盛

文紫湘兄作为永州的实力派作家、诗人,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善于通过空灵与宏阔的叙述,揭示大自然的壮丽与人类心灵的共鸣。近日翻阅他的散文作品集《正是潇湘合流处》,我不禁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美与力量。这是一部沉淀着厚重文化底蕴、吟咏着自然生态的力作,透过他细腻的文字,潇湘二水的韵律、永州的山川风物、人文历史一一展现在眼前,让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

《正是潇湘合流处》由湖南地图出版社于2023年12月出版,全书汇集了50篇散文,涵盖了永州市11个区县的山川美景与人文胜迹。作品不仅描绘了自然风物的奇美,也挖掘了寄寓其中的文化脉络,同时强调了永州作为湘江源头的生态价值。可以说,这部散文集不仅仅是一部山水散文集,它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文化散文集与生态文学作品。紫湘兄以其丰厚的文学积淀和敏锐的生态意识,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一、自然与山水的灵魂

紫湘兄的散文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对自然山水的深入书写,而他的自然描写不仅仅是风景的呈现,更是情感、哲思与历史的交织。永州自古雅称潇湘,位于潇水与湘水汇合的地方,这一地理特征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在近万字的长篇散文《三千流水 最美是潇湘》一文中,他详细描绘了潇水南来、湘川西至、潇湘二水在萍岛汇合的壮丽景象,仿佛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二水合流的雄浑气势。然而,他的笔触并未停留在对自然景观的表面描写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河流与时间、历史的关系。

潇水与湘水的汇合不仅是一种地理现象,更象征了历史与文化的交汇。在这篇散文中,紫湘兄通过对河流的描写,暗示了人生如水,时光如逝。河流的不断向前象征着历史的推进,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短暂。他以自然景观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时间、历史与个体生命的关系。这种对自然的哲学式思考,不仅增强了散文的思想深度,也让读者在感叹自然壮丽的同时,生发出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索。

紫湘兄对自然描写具有浓厚的诗意,这与其深厚的文学积淀密不可分。他不仅受到中国古典山水文学的影响,也借鉴了现代文学中对自然的关注与反思。在舜皇山系列的5篇文章中,他描绘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舜皇山景色,每篇都仿佛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山峦、溪流、植被景观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这种诗意的自然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

二、文化的深层解读

紫湘兄不仅是一个自然的歌者,更是文化的探索者。永州这片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他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深入挖掘了潇湘二水、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等自然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讨了山水自然与历史人文之间的密切关系。

《抚摸浯溪碑林》是他对永州文化名胜的深刻解读之一。浯溪碑林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承载了无数文人的心血与梦想。在这篇散文中,他通过对浯溪摩崖石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碑刻的书法艺术美感,更揭示了历史与文化的传承问题。他通过对石刻背后历史的追溯,揭示了人类文化如何通过文字和艺术得以传承与延续。同时,他对书法艺术的细致描写,让读者不仅从文字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还能感受到书法之美所带来的艺术震撼。

在《寻找“小石潭”》中,他带领读者追寻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通过对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早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而他不仅再现了这一名胜的自然风貌,还通过对景物与历史的结合,探讨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精神归宿问题。他的文字中,透出一种对古代文人精神的追怀与敬仰,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感。

此外,他的《独爱莲花——我读<爱莲说>》,通过对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对《爱莲说》文本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周敦颐的精神人格魅力,还有莲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他不仅从文学角度解读了周敦颐的作品,还结合永州的自然环境,探讨了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莲花这一意象的解读,表达了对纯洁、高尚品德的向往,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追求。

三、生态意识的觉醒

紫湘兄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在他看来,自然不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需要人类珍惜与保护的生态系统。在《正是潇湘合流处》中,他通过描写永州的自然生态,唤起了读者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思考。

在《触摸阳明山的深呼吸》一文中,他从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游黄溪记》起笔,叙写永州阳明山的自然山水和生态之美。作者从小黄江源景区溯溪攀登,对丰隆的溪流、瀑布和植被资源作了详尽的描述。在写到位于山地高处万寿寺院内的甘泉久旱不涸时,便把目光投向更高处的山峰——那里有成片成片的高山野杜鹃:“它们的根须在紧紧地抓住泥土,它们的枝叶在吸取着阳光雨露。对了,除了阳光,就是雨水。矮杜鹃把雨水蓄留在高处,然面汩汩地释放。它们和满山满坡绿树青竹一道,吐纳着阳明山的深呼吸,溪涧因此而潺潺不息……我相信,阳明山流得最远的一滴水,一定来自这傲立群峰之巅的杜鸣花海,它流进黄溪,流进了柳宗元的心里,流到了柳宗元的笔下,流荡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态礼赞。文章不仅展现了阳明山的自然美景,还通过描写植被、溪流的变化,表达了他对生态平衡的深切关注。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强调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应有的谦卑与责任感。

还有《桐子坳的秋天》《塘堤上的重阳木》《白竹村的古樟树》等篇,对遗存于永州境内的古树名木之保护作了有益思索,通过对这些树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生命的坚韧与伟大。这些孑遗的古树不仅是自然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象征。他通过古树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自然历史的敬畏,进一步深化了生态保护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紫湘兄在生态描写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深沉的反思态度。他不仅赞美自然的美丽,还通过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的探讨,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批判。他的生态意识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景观的书写上,更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批判。在这一点上,他的散文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森林回到城市》一文,即是最好的例证。

四、自然与文化的交响

散文集《正是潇湘合流处》无疑是一部自然与文化交融的佳作。他通过对永州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揭示了人类历史与文化在自然中的深刻烙印。潇湘二水的汇流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与记忆。在紫湘兄的笔下,这些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交融的象征。

《寻觅潇湘》《卷帘见潇湘》《正是潇湘合流处》《忽忆潇湘渚》等篇章中,通过对潇湘二水会合地的描写,探讨了潇湘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呈现,更是文学空间的建构。潇湘二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承载了文人们的离愁别绪与人生感悟。通过对潇湘文化的挖掘,不仅展现了这片土地的自然厚重,更展现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精神。他的文字不仅是对潇湘风光的写实,也是对潇湘文化意象的传承与发扬。

潇湘不仅仅是风景,它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部分。在《却话“潇湘夜雨”》中,他以诗意的语言再现了潇湘夜雨的景象,这种雨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承载着离愁、思乡等复杂的情感。他通过对这一意象的重新解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意识相结合,赋予了潇湘夜雨新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与自然的交融,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五、散文风格的独特性

紫湘兄的散文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其风格也独具特色。他的文字既富有诗意,又不失细腻。在描写自然景观时,他的语言充满了韵律感,仿佛一首流动的诗篇,而在涉及历史文化时,他又能以冷静、理性的笔调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使得他的散文既有美感又具思想深度。

他散文语言充满了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时而用简洁的笔触描写自然景观,时而用充满哲理的语言探讨人生与历史。这种语言上的多样性,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例如,在描写舜皇山的夜景时,他的语言极其简洁,却通过寥寥数语,传达出夜的宁静与神秘。而在探讨历史文化时,他的语言则更具思辨性,通过精确的措辞和逻辑严密的分析,展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此外,紫湘兄的散文中充满了对比与张力。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自然与人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上,还体现在语言风格的对比中。例如,他可以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使用优美的抒情语言和冷静的叙述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张力。这种对比使得他的散文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与复杂性,也因此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

总之,《正是潇湘合流处》是一部自然、生态、文化与历史的交响曲。在这些作品中,紫湘兄不仅描绘了永州的自然美景,还深入探讨了文化、生态与历史的复杂关系。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潇湘大地的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思想深度的文学风格。

他的散文不仅仅是对永州自然与文化的描写,更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关系的深刻反思。他通过这些文字,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他的文字如同潇湘之水,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灵。

潇湘汇流,碧波荡漾。我想,《正是潇湘合流处》如同这一条河流的波涛,将在读者心中久久激荡。

(原载2024年11月15日《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此文为完整版。)

微信图片_20231008090459_副本.jpg

吴茂盛,湖南祁阳人,小说家、诗人、美术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永州市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作品曾获潇湘文学奖、丁玲诗歌奖、全国青少年新诗奖、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首届优秀诗人奖等十多次奖项。著有诗集《无尘的歌唱》《独旅》《到达或者出发》和长篇小说《驻京办》《招生办》等10多部。

来源:红网

作者:吴茂盛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55/62/144970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