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之光》中湖湘文化精神标识的审美化表达
文/宋薇
《浏阳河之光》是湖南省文联推出的大型交响组曲,也是湖南省2023年度重点文艺项目,由湖南省音协主席邓东源历时30年创作而成。该作品第一次用纯交响乐的形式,史诗般呈现浏阳河;也是第一次将浏阳古乐和客家山歌等民族民间音乐搬上交响乐舞台,实现浏阳和长沙本地地域音乐与交响乐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使作品突破式的实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
湖湘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演进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精神标识。精神标识是精准表述、高度凝练的文化表现形式,可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物品、典型思想等提炼展示。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以“浏阳河”为创作母体,用交响组曲的形式对湖湘文化精神标识的多维存在进行了提炼,即文明基因、革命精神和奋进血脉,并用音乐创作的手法进行审美表达。这是中西文化交融互鉴的有益尝试,是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新时代彰显。
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把凝结在浏阳河两岸历史时空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物品、典型思想萃取提炼,用流淌的音乐勾勒出湖湘文化精神标识的“审美记忆”,并将审美记忆诉诸听觉,让听众在情感共鸣中实现“审美观照”,进而在音乐之“势”中达到感悟升华的“审美境界”。
一、从典型中构筑湖湘文化精神标识的“审美回忆”
西方美学把回忆看作是艺术的本源,是一种对至高无上者的“道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海格尔看来,回忆不是一般心理表象的召唤与聚集,而是思的聚合。
《浏阳河之光》中对古老浏阳河历史、秋收起义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河两岸历史性巨变的回忆,恰恰是创作者回过头来思必须思的东西,是对湖湘文化精神标识中文明基因、红色精神和奋进血脉的重溯,是回归“家”的审美之途。 值得一提的是,《浏阳河之光》中的回忆是一种审美化的情境或者说是直觉的审美体验,或是创作者个人的亲历,或是历史的呈现,但都是镜像式的,它带着充满情感的特质,是过去通向今天和未来的连接点。这种回忆不同于历史,也不同于传记,它有着浓重的审美色彩,或者可以说是创作者在某种历史框架内的审美创造,深刻寄予了创作者社会化的美的理想。
作品第一乐章通过《浏水谣》中“小溪姐”与“大溪哥”的对话、《浏水号子》中古时船夫在浏阳河九道湾里搬船放排的场景再现、《铜官寻梦》中对铜官窑悠久辉煌历史的追溯、《好山好水》中对浏阳河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湖湘文化精神标识中的厚重底蕴和文明基因。作品第二乐章重点讲述“秋收起义”烽火硝烟的激情岁月,其中《血火初心》以大角度追忆秋收起义的宏大场景,以激昂奋进的旋律激励后人砥砺奋进;《日出东方》讲述从韶山冲走来的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部署,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的历史故事;《三团大捷》呈现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秋收起义中的三团打得敌人落花流水的历史情节;《仰望井岗》则描绘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与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各部汇合的红四军会师的恢弘场景;《天地丰碑》,用铿锵有力的旋律告诉后人,秋收起义,在我党辉煌的历程上,在我军建军史上,是一座不朽的“天地丰碑”。这一个个典型事件和人物,将湖湘文化精神标识中的红色革命精神在音乐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第三乐章用充满时代气息、蓬勃有力的乐曲,颂扬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河两岸的历史性巨变。其中,《信仰永存》讲述浏阳河两岸是诞生信仰的土地。共产党人坚定不变的信仰,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长沙印象》讲述省会长沙是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排头兵,展示湖南正走向世界大舞台的宏大气魄;《浏阳河情思》表达浏阳河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强决心,叙说湖湘儿女对党的无比忠诚;《新时代礼赞》以浏阳烟花在世界各地绽放异彩为切入点,把朵朵烟花绽放比作是对新时代的礼赞。这些新时代的典型物品和典型思想将湖湘文化精神标识中的奋进血脉化作音乐喷涌而出,满腔豪情令人动容。
二、从情感共鸣中实现湖湘文化精神标识的“审美观照”
“审美观照”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在美学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非常广泛的运用。它是人类审美的必要过程,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实践性联系的特殊方式。
《浏阳河之光》作为一个交响乐作品,听众不仅通过视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听觉来进行审美活动,通过音响效果的传导,对于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进行意向性的投射,从而生成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浏阳河之光》用鲜活而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创造回忆性的情境,无论是《三团大捷》还是《信仰永存》,亦或是《浏阳河情思》,都充满了细节的刻画,而且这些细节的刻画带着很浓的情感色彩,呈现于听者的感性观照之中,产生很高的审美价值。创作者将回忆中那些深深嵌入生命的、魂牵梦萦的瞬间调动出来,用音乐的手法将其复活,使之宛如当下情景地呈现出来,虚实相生,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既是幻觉的,又是活生生的,是灌注了生气的审美意象。
同时,审美观照又必然是意向性的。也就是说,观照不可能是无对象的泛览,而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相关物的。同时,在审美观照中,观照的对象必然是与主体的意识相贯通或者说浸染着主体的意识的。《浏阳河之光》中选取的地方音乐元素与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具有鲜明的湖湘文化特色,无论是浏阳古乐还是红色革命精神,亦或是新时代巨变,都会让听众建立回忆链接,通过联想、移情等方式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实现湖湘文化精神标识的“审美观照”。
三、在音乐之“势”中达到感悟升华的“审美境界”
“势”本意指力量或权利,引申为局面、形势、状态、样子。“势”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概念,指书画艺术中用笔的刚柔动静之形态,也即艺术形象的节奏旋律。
《浏阳河之光》的音乐之“势”通过一组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来呈现。从古老浏阳河的源远流长到秋收起义往事,再到筑梦新时代礼赞,音符在不同乐章里跌宕起伏,音乐织体从单纯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慢慢酝酿、沉淀、爆发,再归于祥和,展现出“咫尺万里”的巨大审美张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张开恢弘万里的气势。《浏阳河之光》中讲述表达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都是通过音乐这种感性的方式,将音乐形象诉诸听觉,让听众在听觉的冲击和洗礼下产生强烈的心理活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用具体的审美意象把不可替代的情感体验升华到精神甚至哲理的层面。无论是《日出东方》《信仰永存》,还是《新时代礼赞》,都能让观众从听觉体验中生出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之感,在音乐之“势”中达到感悟升华、涤荡灵魂的“审美境界”。
潇湘之地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湖湘文化中始终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从“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文化积淀,到“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思想精神,从浏水谣到铜官窑,从菊花石到浏阳烟花,湖湘文化在岁月更迭中承旧革新。当下,湖湘文化也与时俱进,以交响乐的形式拥抱新时代和现代传播形式,通过音乐提炼展示湖湘文化的文明基因和精神血脉;从浏阳河畔近现代危局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提炼展示红色革命精神;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炼彰显湖湘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和奋进精神;从文明互鉴中提炼展示湖湘文化的开放包容。提炼展示湖湘文化的精神标识,有助于充分彰显湖湘文化的特性和创造力,全面深入认知湖湘文化,由文化自知而自信,以更进一步的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有助于向世界传递湖湘精神、彰显湖湘价值、展现湖湘力量,推动湖湘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本文已于2024年4月1日发表于《中国艺术报》)
宋薇,艺术教育博士,湖南工商大学舞蹈系主任,韩国国际艺术振兴院中国区理事,湖南省教育厅特聘专家,长沙社科智库专家,长沙社科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大型汉文化情景剧《大汉伊人》、原创民族歌舞剧《侗族大歌·风雨桥》等剧目的创作推广并获国际奖项,出版专著《舞蹈表演理论与形体研究》,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光明网》《湖南日报》发表论文十余篇,并被人民网、凤凰网多次转载,阅读量突破百万。
来源:红网
作者:宋薇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