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马珂:被污名化的精灵

来源:红网 作者:马珂 编辑:施文 2025-07-14 17:17:02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千库网_黑乌鸦坐在树枝上_摄影图编号20808716_副本.png

被污名化的精灵

文/马珂

古往今来,乌鸦常被冠以不祥之兆的名号,让人们避之不及,仿佛它的出现就意味着厄运降临。可在现实生活中,乌鸦却是极具智慧与美德的精灵,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并为之正名。

乌鸦作为自然界的生物种类之一,是颇为常见的鸟类。然而却因羽毛漆黑、叫声凄厉且爱吃腐食,被大多数人厌恶与唾弃。

在我国古代占卜文化中,乌鸦常被视为凶兆。当人们看见乌鸦聚集在房前屋后,往往会感到不安,认为将有灾难降临。有人会因此求神问卜,寻求化解之法。这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偏见,导致乌鸦蒙上不白之冤。“天下乌鸦一般黑”“乌合之众”“乌鸦嘴”等带有贬义和侮辱性的俗语应运而生。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乌鸦也常与荒郊、孤庙等场景紧密相连。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隋宫》中写道:“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此形容乌鸦所代表的荒凉与衰败;宋代诗人范浚则在《杂兴诗》中以“鹊噪得欢喜,乌鸣得憎嗔”表达乌鸦聒噪的叫声令人不悦。此外,乌鸦还常被用来抒发离愁别恨和孤苦伶仃的情感,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以及秦观《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等。

传统文化的渲染,使乌鸦在大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人们看到乌鸦,往往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排斥感,将它们视为不受欢迎的入侵者。然而,这些误解大多只是基于想象与传说,并无科学依据。

事实上,乌鸦拥有反哺、忠贞、聪慧、多智等美德。

历史记载,满清时期,乌鸦被尊崇为“神鸟”。是吉祥的象征。

清朝早期,“神鹊救罕王”的故事深受满族人推崇。当年,罕王的战马不幸身亡,他只能徒步逃生。紧要关头,罕王发现路旁有棵空心古树,迅速钻入树洞藏身。巧合的是,此时飞来了一大群乌鸦,它们纷纷降落在树上。追兵赶到后,看见树上安静地聚集着众多乌鸦,误以为罕王并未经过此地,调转方向继续追击。罕王因此幸免于难。为感谢乌鸦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颁布一条规定:本族人不得射猎乌鸦,并设立了神杆,以肉食供乌鸦啄食。这一习俗后来得到了康熙的进一步推广,皇城之内以及八旗臣民家中均设立神杆,为乌鸦供奉肉食。

清朝遗老金梁在《瓜圃述异》中,详细描述了沈阳故宫内曾繁盛一时的鸦群。它们每日清晨出宫觅食,夜幕降临返回宫中凤凰楼的巢穴。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才集体离去,再未飞回。

科学家们曾做过许多测试乌鸦智慧的实验。在其中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将一块肉放在装有水的试管中,水面较低,乌鸦无法直接用嘴叼到肉食。它们便衔来小石子,逐一投入试管之中。随着石子的增多,水位逐渐上升,最终乌鸦成功地吃到了肉食。证明了小学课本上的《乌鸦喝水》并非虚构。还有人做过试验,证明乌鸦能解开绳结,会使用工具,其智慧不亚于猿猴。

乌鸦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它们能够记住人类的面孔,甚至可以识别出曾经对它们喂食的人和曾经伤害过它们的人。国际著名动物行为学家松泽哲郎在《乌鸦的教科书》中揭示:小嘴乌鸦能记住200张不同的人脸。在一些城市里,乌鸦会观察人类的行为模式,学会在红绿灯变换时,趁车辆停下而去马路上寻找食物,而在绿灯亮起时迅速飞走。乌鸦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充分展现了它们的智慧。

乌鸦反哺被誉为动物界感恩和孝道的典范。乌鸦幼崽长大后,不会像某些鸟类那样离开父母,而是留在巢穴中帮助父母养育下一代幼鸟。当父母年老体弱时,长大的乌鸦会主动寻找食物喂养父母。晋人李密在《陈情表》中写道“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让“乌鸦反哺”成为东方孝道的经典喻象。这种在动物界罕见的反哺之情,是乌鸦对亲情的坚守与回报。

对待伴侣,乌鸦同样忠贞不渝。它们一旦心有所属,便会相伴终身,共同承担起养育后代的责任。在繁殖季节,雌雄乌鸦会分工合作,雄鸦负责外出觅食,雌鸦则留在巢穴中孵化幼鸟。它们相互陪伴、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实践证明,乌鸦还有可贵的互助精神。当一只乌鸦发现食物时,会发出特定的叫声,召唤同伴们一起分享。如果一只乌鸦遭遇危险,其他乌鸦会迅速赶来相助,保护同伴的安全。

在生态系统中,乌鸦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出色的清道夫,食用动物的尸体,帮助清理自然环境中的腐肉。东京都市研究所数据表明,每只乌鸦每年可清理45公斤腐肉。如果没有乌鸦,大量的动物尸体可能会滋生细菌,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乌鸦还会捕食蝗虫、甲虫等害虫,保护生态平衡。

在国外,乌鸦寓意智慧和吉祥。

古东亚渔猎文化中,乌鸦曾被人们当作神鸟备受崇敬。

英国王室将乌鸦视为珍宝,象征忠贞与守护。而在北欧神话中,乌鸦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它们不仅是思想的象征,还是记忆的化身。

在日本,乌鸦被尊为吉祥鸟,并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众多典故。

斯里兰卡同样将乌鸦尊为神灵。乌鸦与人类和谐共存,任何对乌鸦不敬的言论都被明令禁止。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被誉为“乌鸦之都”。在这个国度,乌鸦备受人们的敬仰与崇拜。

还有比利时、印度、缅甸等,都将乌鸦视为美好的化身。乌鸦们在那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追根溯源,国人对乌鸦的厌恶多半源于世俗的偏见。我们习惯于以偏概全,以貌取人。

乌鸦的黑,不过是羽毛的颜色;乌鸦的叫声,不过是它的语言;乌鸦的习性,不过是它的生存方式。我们没有理由强求它必须符合人类的审美与期望。

乌鸦这个被污名化的精灵,其实一直在用它们的方式与我们沟通,与大自然相处。当我们以生态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乌鸦时,会发现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整个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乌鸦告诉我们,人类不应以主观偏见去评判其他物种,而应尊重自然的多样性,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每一个生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谱写生命的壮丽诗篇 。

(原载于《生态文化》2025年第2期)

微信图片_20250714162150.jpg

马珂,曾历任省、部级报刊记者、编辑、执行总编,后转行至湖南广播电视台从事电视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北京晚报》《瞭望东方周刊》《散文百家》《湘江文艺》《星火》《湖南日报》等发表各类作品近两百万字。多篇散文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青年文摘》《海外文摘》等报刊转载。散文《又是一年秋风至》《故乡年俗》分别入选全国通用版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教材和中学生课外读本。参与创作、编著书籍和拍摄电视纪录片、影视剧多部。

来源:红网

作者:马珂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1/58/151254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