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体己·铸文
——《月迷苏仙》的行走哲思与笔底乾坤
文/文海艳
梁瑞郴在《月迷苏仙》后记中坦言:“我之所以名之为《月迷苏仙》,是因为我的家乡郴州,当今已时时有美好的相遇。”这相遇,是他踏遍湖湘时与山水的对视,是回望人事时与灵魂的相认,更是在“三步以内有芬芳,暗夜之中有魑魅”的世间,选择以笔墨拥抱光明的自觉。全书“观物—体己—铸文”的创作脉络,恰是这种选择的实践:以观物捕捉芬芳,以体己锚定心中之光,以铸文完成对美好的歌颂。其中,既有儒家“见善则扬”的入世担当,也有道家“心明则万物明”的精神自洽,为创作注入了独特的温度与力量。
观物•格物
《月迷苏仙》中的“观物”并非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借山水自然,展现时代变迁。在“胜步”一辑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南的山水,诸如天门山的巍峨、郴江的灵动、仰天湖的静谧,这些景致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范畴,成为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象征。生命共同体。“三步以内,必有芬芳,暗夜之中,必有魑魅。心中有光,眼中明亮,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歌颂赞美。”作者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
郴江,这条承载着千年诗意的河流,在秦观的笔下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失意浩叹,而在梁瑞郴的眼中,却是家乡发展与变化的见证者。他描写郴江的水,清澈灵动,流淌着的不仅是自然的生机,更是郴州人民奋斗的汗水与希望。水畔的新楼、江畔的公园,这些时代的新元素融入郴江的画卷,使古老的郴江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古今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发展的由衷赞美。
再看莽山的五针松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松林的壮美与坚韧。松林在岁月的风雨中屹立不倒,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这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时代精神的象征。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困难,而莽山五针松林所展现出的精神,正是鼓舞人们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将时代精神巧妙地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对我而言,这种观物之道最可借鉴:不必执着于“宏大叙事”,不妨学他在楼下的老槐树抽新芽时,记“嫩芽顶开冻土的样子,像把春天的钥匙”;在邻里递来一碗热汤时,写“瓷碗沿的温度,比汤更暖”。儒家说“道在迩而求诸远”,真正的美好从不在远方,而在观物时愿意弯下腰的目光里。
体己•澄心
书中的“体己”,则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人性的美好与温暖。在“琴筑”一辑中,作者讲述了许多有趣灵魂者的故事,如温暖宽厚的未央、永葆本色的谭谈、最早唤醒南岳后这些人物,尽管身份各异,经历千差万别,却都怀揣着爱与善良,以实际行动播撒着人性的温暖。良,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人性的温暖。
未央的温暖宽厚,他的微笑,他的问候,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柔地拂过每个人的心田,带来无尽的暖意。都如同冬日的暖阳,温暖着身边的人。作者通过描写未央的生活细节:跟魏公交流攀谈,舒心而开心,除了善解人意的宽厚之心外,就是他特有的笑声,感染你、熏陶你。给你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与真诚。这种对平凡人物的刻画,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谭谈永葆本色的品质也令人敬佩。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他始终坚守着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对真正人生价值的深刻诠释。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作者在描写谭谈时,不仅讲述了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更着重刻画了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与从容。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铸文•自觉
当观物的“芬芳”与体己的“心光”相遇,“铸文”便有了灵魂。梁瑞郴的文字,始终带着“歌颂赞美”的自觉——这种歌颂,不是廉价的抒情,而是儒家“文以载道”与道家“自然为美”的融合:既有“见善则扬”的入世责任,又有“自然而然”的表达智慧。“吆喝”辑里评邝厚勤的词,他说“好词该像山间的清泉,甜在舌尖,也润在心里”,这既是对他人文字的赞美,也是自己的创作追求;写福严寺的古柏,他不直接说“坚守”,而是写“树影在石阶上摇晃了千年,根却在土里越扎越深”,让赞美藏在意象里,如道家所言“不言之教”。
他在后记中坦然:“当歌颂和赞美为许多作家不屑之时,他愿当被不屑的一员。”这份坦然,让他的“铸文”有了掷地有声的力量。写莽山五针松,他用“风再大,也吹不折向上的枝”暗喻坚韧;写龙归坪的变迁,他以“旧木房改成民宿,梁上的燕子却年年回来”见证发展中的温情——这些文字里的赞美,既有儒家“兴观群怨”中“兴”的感染力,让人见贤思齐;又有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克制,歌颂无需口号式的喧嚣,可效仿其“让美好自我彰显”;赞美不必刻意营造煽情,犹如湄水之诗“不与江河竞浩瀚,却细腻滋润每一寸土地”,使品格自然流露。“争壮阔,却把每寸土地都润透”那样,让品格自现。
作品的结构安排也独具匠心。四个章节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胜步”带领读者领略自然风光,“回澜”展现为政者的担当与历史的厚重,“琴筑”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吆喝”则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与思考。这种结构安排,使作品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月迷苏仙》于我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写作范本。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如何观察生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与价值。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事物的特点和人物的情感。在结构安排上,要有清晰的思路,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同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观点,让文字充满生命力。
合上书页,仿佛能看见梁瑞郴行走在郴江岸边的身影——他看见江水流淌,也看见水底卵石的坚守;看见烟火人间,也看见寻常里的光芒;最终,他把这一切写成文字,如后记中所说,“让美好的相遇被更多人看见。”这借儒家之温情洞察美好,持道家之坚韧守护初心,以诚挚之笔勾勒生活画卷。现美好,以道家的定力坚守初心,以真诚的笔墨歌颂生活。正如作者所说:“当歌颂和赞美为许多作家不屑为之的时候,他愿当被不屑的一员。”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与赞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对每个创作者而言,若能如他这般,“心中有光,眼中明亮”,便不难在笔下种出一片芬芳——这或许就是《月迷苏仙》最动人的启示。
来源:红网
作者:文海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