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汤芸瑄。
编者按: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安化县双烟村,在千年银杏树下召开屋场会,播撒革命火种。1938年至1942年,这里作为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的重要驻地,用热血铸就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防线。如今银杏树依然挺立,双烟村的乡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力奋斗。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22日起,红网推出《银杏树下屋场会》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双烟村,聆听历史回响,感受新时代脉动。
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邦建 陈雅如 李长宏 益阳安化报道
盛夏的蝉鸣穿透千年银杏的浓荫,仿佛一条通往时光深处的纽带。
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的银杏树下,湖南出版集团驻双烟村工作队和当地村干部、村民们商量起村里吃“旅游饭”的大事。
27级台阶、兵工厂、防空洞……面对村民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初来乍到的工作队深知要擦亮双烟的旅游名片,必须先摸清这些沉甸甸的家底。
“红色,就是双烟最大的家底。走,带你们逛逛村里吧,看看我们的家底。”草帽上还沾着汗珠的工作队队员陈勇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尹智丹热情地招呼我们,踏上那条刻满岁月痕迹的“胜利路”。
“27级台阶”是“胜利路”的起点。
陈勇口中的“胜利路”曾名烟江公路,是安化的第一条公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1938年,为支援隐蔽于此的抗战第十一兵工厂,人们肩挑背扛,仅用一年半便凿通了这条生命线。1945年,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村民在此载歌载舞。如今,这条路不仅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更流淌着不屈的红色血脉。
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深入村中,一条青石台阶在树影斑驳中显现。“‘胜利路’便始于这‘27级台阶’。”陈勇的讲述带着温度,“当年红军缺粮少弹,却挤出火药炸石,为村民修了这条雨雪天不再摔跤的路。”石阶缝隙里钻出倔强的野草,像那段烽火岁月里未曾熄灭的温暖。
村民夏理姣向记者介绍起村里的变化。
行至大路,一栋缺了屋角的房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户的村民叫夏理姣,当初为了修建串联各景点的红色旅游线路,包括她家在内的12户村民主动切割了房屋为修路让行。”正说着,夏理姣向我们迎面走来。
“当年为了兵工厂的建设,先辈们纷纷腾出家园,积极支援生产。现在为了村里的发展,为修路让行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夏理姣的话语道出了双烟人血脉里代代相传的奉献基因。
行走在双烟村的林间小道,感受当地的红色家底。
散落的红色故事,总是与无声的遗址相伴。
我们穿过林间小道,一个不起眼的洞口赫然出现在眼前。猫腰钻进,凉气裹挟着泥土味扑面而来。“这是当年专门为百姓避难修的防空洞,天然加人工足有160多个,好多里头还通着。”陈勇的声音在狭窄空间里回荡,如同历史沉闷的回响。
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陈列馆设在尹氏公祠内。
尹氏公祠门前,一股肃穆感让人油然而生。这里早已不是一族之庙,而是装满民族大义的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陈列馆。玻璃柜里锈蚀的子弹壳、泛黄的抗战日记,正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红军筹粮,兵工厂建设,12名青年参军……仿佛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行至白马洞,几位村里的老人正在洞口前休憩,享受着慢时光生活。这里曾是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第四分厂,洞内仍保留有库房、生产车间等。光阴流转,当年军工厂的齿轮声已长成漫山的爬山虎,我们坐在时光荫凉处,接住历史缝隙的光——那光里,有浴血的过往,更有被照亮的、生生不息的未来。
双烟村红色文化广场。
行走双烟,细数红色家底,如同翻阅一部立体的史诗。
夕阳西斜,褪去锋芒的阳光温柔地洒落。我们又回到了那棵见证一切的千年银杏树下。如今,屋场会从救国图存走到乡村振兴,树下的人变了,那份“把家园扛在肩上”的赤诚却从未改变。
抗战兵工厂、红军走过的路……每一处都是无可替代的富矿。双烟村村支书尹志锋和湖南出版集团驻双烟村工作队队长黄立看得透彻:“这些不是冷冰冰的遗址,而是能长出‘金饭碗’的活资源,把它们保护好、传下去,双烟的‘旅游饭’,才能吃得长久,吃得有根有魂。”
极目远眺,一幅融合红色记忆与绿色发展的振兴蓝图,正在他们的脑海中慢慢浮现,铺展开来。
(未完待续)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陈雅如 李长宏
编辑:符环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