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家书 心迹可鉴
文/徐佳
“七一”前夕,我与我单位的共产党员,在陈毅安烈士的纪念碑前重新宣读了入党誓词,接着瞻仰了陈毅安烈士纪念馆。
陈毅安烈士,是我的家乡湘阴县金龙镇人。能有这样一个英雄同乡,我常引以为傲。他参加过秋收起义,是早期红军将领,长沙战役时的前敌总指挥,1930年牺牲,年仅25岁。
陈毅安牺牲很早,纪念馆实物不多,弥足珍贵的是他给妻子李志强的书信,保存完好的有54封。其实,还有一封,也是最后一封,称为无字家书,可惜已经丢失,无法找回。这封信很特别,信封上写有文字,两页信纸却没有写上文字。就是这封无字家书,每每想起,总让我心潮起伏,抑制不住激动。
写信,为什么没有写下文字呢?
原来,他们有过一个约定:如果我哪天不在人世了,我就会托人寄一封不写字的信给你,你见了这封信,就不要再等我了。陈毅安牺牲几个月后,李志强才收到了从上海转回来的这封家书。陈毅安一诺千金,就是死了也要兑现自己的承诺。
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约定?因为他把自己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斗争中,随时可能牺牲生命,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写信就来不及了。怎么告诉妻子“不要再等我了”的心迹呢?办法只有一个,即预先写好信封,纳入空白信纸,拜托战友帮助完成寄发。谁知不幸言中。李志强真的收到了这封家书,这封与家人诀别的家书!
每当想到这,我也会为李志强感到悲伤,也许我同样是军人家属,会多一份情愫吧。
陈毅安的无字家书,看似无字,但是我觉得心迹可鉴。我仿佛从无字家书里面看到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字符,触摸到一道道刀刻斧凿的心迹,听得到一丝丝倾心吐胆的心声。
1922年,陈毅安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他才十九岁,就已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他在以前的信中对妻子李志强说:“难道我们恋恋于儿女的深情,没有一点牺牲的精神吗。”他自省自悟,对妻子袒露自己的心迹。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解放复兴,把儿女私情藏在心底,把革命事业放在首位,无惧牺牲,以身许党。
他本是一介书生,党要求他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军事,于是他投笔从戎。他跟着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继而上井冈山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他组织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率部攻占长沙。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党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党指向哪里,他就打向哪里!
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他作为第8军第1纵队司令员,亲临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特别是他亲操大炮,精确瞄准,一发命中,直接端掉了敌指挥部,展示了他过硬的指挥才能和高超的军事素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主席在《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给予了高度赞扬。
陈毅安烈士的无字家书,我觉得无字胜有字,无声胜有声。它分明寄托了对妻子的真挚感情,记述了投身革命的艰难历程,记载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洋溢着一个红军将领的浩然正气,诠释了信仰的无穷力量,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陈毅安的无字家书,心迹可鉴。而他心迹里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他对革命的信仰。我不时在想: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信仰,他可以舍弃生命,可以舍弃亲人。对于我们当代的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又有什么个人利益不可以舍弃的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不好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呢?
陈毅安烈士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必将激发和鼓舞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创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来源:红网
作者:徐佳
编辑:符环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