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帖
文/贺有德
夏至将至,芙蓉花悄悄地、零零星星地开了,恍惚间宛然春天花开的样子。
芙蓉花又名木芙蓉,盛夏时节初绽,清秋时节盛开。从夏天直到秋天,山野、河畔、堤岸、水际、陌上、园中,随处可见。芙蓉花形似牡丹,花大而美,如美人之脸,有“初妆花”美誉,古人常用来形容美人容颜,“照水芙蓉镜里花,初妆美人隔轻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诸如此类,在诗词王国的灿烂星空可谓多矣。芙蓉花之美,美得神奇,随光照和气温一日之内三次变色:晨曦之中多为白色,午间则为粉色或者淡红,夕阳之下又是深红,以此赢得独有的殊荣——“三变花”美名。随意出门行走,皆可遇见芙蓉花开。山水之间,嘉木丛中,芙蓉花带着几分野性扑面而来,蓬勃,灿烂,不由你不停下脚步;细看之下,又不能不惊叹:一日之内,晨昏之间,由白而红而深红,白得素净,红得热烈,绿叶陪衬——何止绿叶陪衬,风光带风景林皆为陪衬。芙蓉花仿佛秋天的化妆大师,“装点此关山”,山山水水平添风采。
常去沿河风光带散步,两岸有“健康步道”,随小河流水斗折蛇行,曲径通幽,在芙蓉花下流连忘返。芙蓉花叶片呈卵状心形,托叶为披针形,花萼则为钟形,果实为扁球形,因生于陆地,属木本植物,故名木芙蓉。南岸芙蓉,树高,枝粗,如粗线条简笔画,简练粗放,绿叶之中,花蕊冒出来,花朵开起来,护栏之外,临水盛开,倒映水中,与蓝天白云水乳交融,风姿绰约不群;北岸芙蓉,似乎生性细腻,树不甚高,枝叶甚密,如工笔画,花叶高低错落,在道旁斜坡上披散开来,桂花、黄槐、菊花几乎同步开放,层层叠叠的金黄,成了“三变花”的陪衬,在大地上铺开多彩的画卷。走在南岸或者北岸,随意欣赏,写意,工笔,豪放,婉约,清晰,朦胧,地上,水中,尘世的对立在此和谐成山水画。两岸散步的人三五成群,走在南岸,隔着护栏与芙蓉花亲密接触,亲密合影;走在北岸,站在芙蓉花前,也来一个合影。南北两岸隔水相望,岸上的芙蓉,水中的芙蓉,相映成趣。宋朝人风雅,浣花女潭畔赏芙蓉,作《潭畔芙蓉》诗,自信而诙谐:“芙蓉花发满江红,尽道芙蓉胜妾容。昨日妾从堤上过,如何人不看芙蓉。”一抑一扬,巧借“容”与“蓉”谐音,极写“妾容”胜“芙蓉”;千年之后,似乎还能听得见浣花女俏皮的笑声破空而来……两岸赏花人说说笑笑,指指点点,南岸看北岸,北岸看南岸,你站在岸边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对岸看你,彼此成了彼此的风景。
芙蓉花一年开花三次,第一次开花在六月份,七月至八月第二次开花,第三次在九月至十一月,“十月芙蓉正上妆”,深秋十月,芙蓉花最灿烂,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晏殊词中有“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和“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重阳节前与金菊争奇斗艳,重阳节后落叶纷披,独有“芙蓉妖艳”。这跨季的“花中之王”盛开在秋天,却如春花灿烂,“烂熳火烧秋”,美了秋天,醉了游人。
自大唐以来,因芙蓉花之美冠绝群芳,独享尊荣——“花中之王”,观赏芙蓉遂成盛事;赏花之外,种花也成风尚,从旷野至庭院,流行开来。湖湘大地广种芙蓉花,因唐末诗人谭用之有诗句“春风万里芙蓉国”,遂得“芙蓉国”雅称。无独有偶,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因其爱妃花蕊夫人爱芙蓉花,诏令成都城里大肆栽种,以致芙蓉花盛开时节,“四十里如锦绣”,芙蓉花成了成都市花,成都成了“蓉城”……观赏之外,芙蓉花实用:茎皮常用于纺织和造纸;捣浆染丝可成帐,名曰“芙蓉帐”,烟火味道有了高雅气息,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新鲜芙蓉花可食用,生吃或制成各种菜品,或做成芙蓉花鸡片、芙蓉花雪霞羹、芙蓉花粥等美食;可药用,味辛性平,归肺肝经,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群芳谱里如芙蓉花“好看”又“好吃”的,不说绝无仅有,实在罕见。
芙蓉花的花语极其丰富——纯洁、贞节、高尚、儒雅、温柔、坚韧,且寓意吉祥,赠礼之首选,送给所思所爱之人更是浪漫缠绵:“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在深邃的历史时空,芙蓉花风华绝代。时至今日,芙蓉花赠礼更是别出心裁——搭配赠送,寓意更为丰富:搭配牡丹,寓意富贵;搭配桂花,寓意夫妻和睦;搭配文竹,寓意吉利;搭配满天星,寓意一直快乐……“山中发红萼”且“纷纷开且落”的芙蓉花,沾染人间烟火味,却不染俗气,于尘世间独自芬芳。
春风万里芙蓉国,芙蓉国里尽朝晖。从夏天直到秋天,都是芙蓉花的春天。在夏天乃至秋天的春天里,芙蓉花怒放的生命,逆袭成美艳绝伦的传奇。
贺有德,笔名老树,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理事,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增刊)《文学自由谈》《民生周刊》《新阅读》《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大公报》《青年报》等报刊媒体,已发表散文、随笔、评论数十万字。
来源:红网
作者:贺有德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