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石光明:黄桑避暑记

来源:红网 作者:石光明 编辑:施文 2025-08-29 18:23:1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50829115728_7_826.jpg

黄桑避暑记

文/石光明

来时还是弯弯的上弦月,才几日,九溪冲的月亮就已半圆了,如一枚古玉,悬浮在东边峰巅林梢上,玉色月光清淡如水,从层峰重林流泻而下,溅起溪水潺潺,浇湿我的思绪,更添了一份清凉。

九溪冲在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距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孑遗植物长苞铁杉群落不远,离苗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都“上堡古国”遗址也只十余里。黄桑海拔高度在800米左右,最高峰牛坡头海拔1900多米,是绥宁的最高峰。莽莽苍苍的黄桑,东靠大南山,西瞰巫水蜿蜒流入沅江。境内峰壑纵横连绵,溪流密集交汇,独特的小气候使它成为人们避暑的优先选择。今年闰六月,农历六月里便会立秋,入末伏,仍未到诗经“七月流火”的时节。山外正是三伏的苦夏,相约避暑,于是来这里,为这个夏天另写一行。

黄桑不久前被预备中的南山国家公园收编入列。这里是全省保护最好的原始次森林之一,大树、古树多不胜数,珍稀保护树种比比皆是,名目繁多的阔叶林和针叶林,乔木、藤蔓与灌木和谐共生,葳蕤茂盛,竟至遮天蔽日,把“深山老林”诠释得山呼林啸。过去读杜甫七律《登高》,对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境叫好,但未理解诗圣为何用“落木”一词,拿来黄桑再读,便给出了注解,仿佛一眼看过千年。杜甫当年老病羁旅,流寓夔州,登白帝城高台,俯瞰眼下无边无际如瀑布倾泻的萧萧森林,勾起满怀悲凉愁苦,故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我辈幸逢神州盛世,昂首抬望眼,山峰耸翠,绿树堆云,尽是一派万木争荣、蓬勃向上气象。不知是心境支配情景,还是情景影响心境,应该二者兼有吧。

微信图片_20250829115740_8_826.jpg

黄桑避暑的好处,真是妙不可言。国内避暑胜地众多,不少冠名“凉都”吸引游客。而黄桑有暑气而无酷暑,有清凉而无寒凉。白天可体验森林浴和阳光浴,出出热汗,排排湿毒,享一身清爽。无事闲坐林荫木屋,任爽爽的山风吹拂,则无炎热困扰。早晚气温通常在二十四度左右,使人神清气爽,活力满满。不少民宿连空调都不需要,夜晚睡觉还需盖被子。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身体是需要冷热调整的,人体拥有自动体温调节系统,这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生理过程,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气候变化形成的自我调节保护的本能,千万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契合。考察国内长寿之乡,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多是海拔500至1000米的山区,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昼夜温差10度左右,人称“气候黄金带”。所以,健康长寿,除了心态、生活和医疗条件,自然环境大有讲究。

尤其珍贵的是黄桑的“森林氧吧”。在黄桑看林海,绿涛一直漫延到望不断的天际线,森林覆盖率近90%。这里沟壑纵横,溪流湍急,而水极清澈,时见小鱼群游。黄桑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溪流有十四条,主干本地人称“界溪”,地图上叫“莳竹水”,流三十里到寨市古镇,寨市旧时是绥宁县城,古为莳竹县。再六十里汇入巫水,二水交汇处叫界溪口。黄桑是莳竹水的源头,也是莳竹地名的缘起。川流不息的溪水,落差很大,在森林中穿行纠缠,有瀑布有水潭有急滩,溪流声汨汨复潺潺。鸳鸯岛一段还开辟了漂流项目。六鹅洞瀑布藏身曲幽谷尽头,从森林顶端约百米高的高崖跃下,虽无黄果树瀑布的宽厚,却有庐山瀑布的气势。瀑布落下腾起的水雾把六仙女的神话渲染得迷迷蒙蒙,十里峡谷中,溪畔杜鹃连缀出“翠绿裙边一带红”的风光。虽是幽谷深处,有仙则名,来寻访的人很多。我恍觉,染红峡谷溪畔的杜鹃花是六位仙女洗落的胭脂所化,无怪乎溪流声声总挟着幽香缕缕。曲幽谷是典型的森林峡谷,行走其间,就是一场绝佳的森林浴,已成为黄桑旅游的著名景点。正是因瀑布冲击,溪流激荡,加上森林光合作用,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据检测,黄桑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竟达16万个,比很多长寿之乡还高出数倍,是第二批“中国森林氧吧”。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追求日益增长,很多人都把黄桑作为康养之旅的不二之选。

微信图片_20250829115746_9_826.jpg

过去一直把黄桑视为秘境,印象中是神秘蛮荒。随着其生态文化价值越来越被人了解,黄桑旅游也进入黄金发展期,带动了山里民宿的发展。黄桑现有标准化民宿60多家,我们入住的九溪避暑山庄,是一栋在民舍原址改造的三层木楼,吊脚楼风格,小院设计布局别有情调。客房不多,属精品民宿,三年前评定的四星级。经营者老苏说自己是苗族,曾在广东务工多年,带着积累、经验和一腔情怀,回家乡开办民宿。黄桑人敬畏山水,也信奉风水。山庄位于九溪冲口,四围山峰如莲花盛开,楼前溪流环抱,易经解读是“山环水抱”格局,好一块汇聚生气的“莲花宝地”。山庄坐落森林中,借景无局限,依然移种了不少稀罕植物,摆放了很多盆栽,如红豆杉、侧柏、含笑、猴樟、紫竹,有绣球、瑞香、七里香、万寿菊、凤仙花、蓝雪花等,还有不少叫不上名的花草。入口处横跨溪流的小桥两侧,恰到好处地保留了二株百年树龄碗口粗细的溪畔杜鹃树,如同二位迎客的花神。盛花季节到来,定会感受到花团锦簇的热烈。

黄桑的绿色是动人的,总让人遐想联翩。多年前我写过《黄桑的色彩》,对黄桑的生态绿色、历史古色、民俗原色作了一些描摹,然而总觉言不尽意。这次小住数日,又去凭吊过三百多年前的“上堡古国”遗址,还爬上三千多级阶梯的源头山,参谒了国宝级的铁杉林。1934年9月,红六军团征战的“红军路”就在山庄附近,每天走一段,在“英雄树”下抚今追昔,愈加感慨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在黄桑听溪,有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走出大山前,我在绥宁生活了二十年。虽未走进黄桑,但对莳竹水有天然的亲切感,青葱岁月,曾在河上放竹排,抬木头。莳竹水没有大江大河的辽阔,却有高山流水的绵长。它日夜奔流,早起追赶着太阳,唤醒黄桑的晨鸡,入夜追赶着月亮,洗去山林的疲累。它走出大山,第一志愿填报巫水,再是沅江、洞庭和长江。听莳竹水溪声,仿佛听隔壁老人絮说陈年故事,又似听邻家母亲哼唱摇篮曲。

九溪是莳竹水的一条小支流,溪流声却不小,恰如它的性格。初到那晚,同来的老韩嫌溪声喧哗:“这如何入睡?”我告诉他,“溪流水声是安神的,你不见催眠曲的音乐元素多是水流声?”在山庄,白天的溪声,更有满山满谷的蝉声、风吹叶摇的草木声相和混响,天籁绵绵,又宛如原生态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和声。夜晚,蝉声虫鸣被夜色滤过,溪声如星光在夜空滑落,乐音在琴弦上跳动。我这么说也许有艺术夸张之嫌,物理学解释则无可置疑。溪流声属于“白噪音”,它经过岩石的碰撞,砂砾的打磨,草木的刮擦,粗野又柔和,跳跃还连续。神奇在于它的降噪特性,能屏蔽外界干扰,帮助人大脑放松,起催眠作用。那一夜,枕着一溪催眠曲,一夜睡到自然醒。早上见到老韩,他没再抱怨溪声的吵闹。正是,听溪八百遍,始知无尘喧。

微信图片_20250829115902_10_826.jpg

还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竟没有蚊虫踪影。山区避暑最怕蚊虫。晚饭后与友人闲坐院中茶亭,喝茶聊天,玩“跑胡子”,既享凉风习习之欣悦,又无蚊虫叮咬之忧患。第三天,我问老苏,“山庄有什么驱蚊诀窍?”他憨然一笑,摆摆手,故作神秘,“我没琢磨过这个问题。也许是这块莲花宝地的法力吧。”我越发好奇。是何缘故?是磁场风水如此,还是生态环境使然?蚊子是通过二氧化碳浓度和人体气味来确定飞行方向的,对磁场不敏感,小小蚊子吸血成性,何以会信风水?九溪环流,一溪活水,蚊子难以繁殖。我曾对植物驱蚊粗略了解,便用手机的植物识别软件,对山庄院内植物一株株一丛丛拍照认识,果然有发现。老苏是福人,误打正着,竟移植了多种驱蚊植物,如侧柏、含笑、猴樟、桂花,盆栽里也有万寿菊、七里香和姜花等。它们发出的特殊气味,能干扰蚊虫包括嗅觉在内的各种感受器的感觉,如同喷洒了驱蚊剂,使人们免遭袭扰。黄桑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林中驱蚊植物一定不可胜数。久而久之,蚊子去而远之。我想,如果我们的乡村民宿、城镇居民小区在规划建设时,都能借鉴推广这种生物驱蚊方式,将会造福多少游人和居民,人们的幸福指数定会又有提高。

黄桑的山水文章美不胜收,生态文化博大精深。每天面对它,就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文字的苍白。尽管如此,我还是有种抒发情感的心动。黄桑太大,找个小切口吧。于是为山庄小楼撰一副门联:“醉看山色月色炊烟色;坐爱水声风声天籁声。”概括了我这几日的感受。门联,门脸也。这是我用眼去看,用心来爱的。只是清醒着,非醉看,用了心,方在红尘缭乱面前坐得住。

在黄桑避暑,每天早起,跟友人学练八段锦,一身微汗时,便调匀呼吸,仰看金色的晨曦与山岚融为一体,把山林晕染得金色迷离。入夜时分,漫步归来,总能欣赏到凉月的清辉伴着溪声流淌,把远近峰峦无边森林漂染得银光闪闪。黄桑总是用自己晨昏的独特风景,形象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大命题。

忽地想起辛弃疾的二句词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他满怀壮志一腔抱负难酬,于是抒发自己未逢知遇的苦闷,说得十分隐晦。老子说“道法自然”,大自然的繁盛衰败是有因果的。思绪缥缈时,听得有天籁声传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黄桑九溪山庄的遇见,不正是这句名言的注脚吗?

其实,去哪儿避暑有讲究,只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完全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来源:红网

作者:石光明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2/63/152376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