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血脉与精神的千年传承
——弼时镇范氏双贤与任氏英杰的忧乐长歌
文/唐晴雨 范良凯
洞庭浩渺,汨水长流。在汨罗市弼时镇,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如晨钟暮鼓,激荡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这里不仅赓续着文正公一支血脉,更以其“忠义、清廉、报国”的家风,谱写出“忧乐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之歌。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范仲淹第十三世孙范兴旺、范兴华兄弟迁居湘阴县一都(今汨罗市弼时镇)。他们的陵墓至今静立在弼时镇范家坊,是范氏家族入湘六百余载的见证,也成为激励后人团结奋发、矢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后代子孙秉承文正遗风,厚植家国情怀,勇于担当作为。其中,第三十一世孙范源廉、范旭东兄弟被誉为“范氏双贤”,青史留名。范源廉毕生践行教育救国,三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他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倡导义务教育与男女平等教育,被尊为“师范教育之父”。其弟范旭东则以“实业报国”为志,成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民族化工之父”。他突破技术封锁,开创多项第一。毛泽东盛赞他:“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并称他为中国工业“最不可忘记的四个人”之一。范氏兄弟以不同路径深刻诠释了“忧乐精神”,成为时代的楷模。
据家谱记载,范家坊范仲淹二十三世孙范宇之女嫁与毛塘任子礼,自此,文正公血脉融入毛塘任氏,忧乐精神更加发扬光大。任光伦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小小年纪深得左公器重;后又随军南下,与父亲任甲宇并肩作战,协助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为抵御外侮立下功勋,获朝廷颁赐“光照壁水”牌匾。任凯南留学日本、英国,成为著名经济学家,与马寅初并称“南任北马”。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曾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任理卿庚款留美,毕生践行实业救国,历任多所高校教授,多家纺织公司总工程师,并担任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考试制卷人,成为中国第一代纺织工程专家。开国元勋任弼时,为中华民族解放与新中国成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不辞重负、忘我工作,一心为民、服务群众,实事求是、善作善成,被誉为“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毛泽东为其题词:“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革命家任作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将最后一滴热血献给了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任氏英杰在保卫祖国、科教兴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诸多领域中续写了忧乐精神的近当代辉煌篇章。
“忧乐精神”“骆驼精神”,同属“岳阳四种精神”,一脉传承。近年来,岳阳市、汨罗市、弼时镇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在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成效显著。我们应不断激活其优秀基因,赋予其时代新义,为建设“七个岳阳”汇聚更磅礴的精神力量。
唐晴雨,副研究员,任弼时纪念馆研究室负责人。
范良凯,教授级高工,汨罗市范源廉范旭东研究会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唐晴雨 范良凯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