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面对面:灵魂的返乡与诗意的栖居
——吴茂盛对话刘忠华:在山水间追寻文学的原乡
吴茂盛:知名诗人
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湖南科技学院首任驻校作家
刘忠华:知名诗人、诗集《阳明在上》作者
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
时间:2025年9月13日
地点:阳明山景区小黄江源广场
重回故地:文学之山与心灵归宿
吴茂盛:38年前,我们第一次踏上阳明山,参加首届笔会。别人上山烧香,求财运、求官运,而我们只为求灵感而来。那时,仿佛整个山林都化作了诗的源泉。后来,这座山孕育并见证了一批作家与诗人的成长:杨克祥、汤松波、荷洁、郭威、毛梦溪、刘欢喜,还有你我。今天我们再度登临,忠华兄,你是否觉得这是一次“精神的返乡”?
刘忠华:茂盛兄说得好。阳明山之于我,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心灵的坐标。38年前的那次笔会,是我文学生涯的启蒙。我们年轻时在山中诵诗、夜话人生,那种心灵的澄明至今难忘。诗圣杜甫曾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彼时的我们,也怀着同样的心境,试图从山巅眺望世界与未来。如今重回故地,我深切体会到:山不仅承载风景,更承载乡愁与精神。这座山见证了一代代写作者的成长,也承载了我们的文学乡愁。
荣耀时刻:成为阳明山的儿子
吴茂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阳明山管理局授予你“荣誉村民”称号。这既是文学的褒奖,也是精神的认同。此时此刻,你的感受如何?
刘忠华:这份荣誉远远超乎我的想象。当我从管理局领导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荣誉村民”证书时,我的手是微微颤抖的。亚里士多德说过:“艺术的目的在于给予人心灵的净化”。而今天,我觉得阳明山给了我一次心灵的归宗。38年前,我以文学朝圣者的身份来到阳明山;38年后,这座山慷慨地接纳我成为她的孩子。诗人总是漂泊的,但今天,阳明山给了我一个永久的家。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用文字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从此以后,我不再只是阳明山的歌者,更是阳明山的儿子,这份血脉相连的情感,将永远流淌在我的诗句中。
从河流到高山:创作的脉络与转向
吴茂盛:诗集《阳明在上》的创作,是否源于38年前的那次笔会?你早些年的《对一条河流的仰望》,写潇水、湘江,写流动的水与人的命运。而《阳明在上》则将书写重心转向了山。这是否是一种创作上的转型?
刘忠华:的确如此。虽然当时没有直接写阳明山,但那座山的气息、那片森林的幽深、那些溪流的清澈,早已潜入我的语言深处。这是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水是流动的、柔软的,是时间与生命的隐喻;山是静立的、坚毅的,是空间与精神的象征。中国美学讲“山水”,山为德,水为性,二者相生不离。我早年的写作追寻根源与流变,而今的写作则追寻高度与境界。正如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言:“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河流给予我情感的流动,而山则给予我心灵的定向。
《阳明在上》:创作灵感与艺术追求
吴茂盛:《阳明在上》的135首诗,你用诗人的笔触和学者的思考,将山的灵性、水的柔情、人的温度融汇于字里行间。这部诗集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度叩问。你是如何捕捉大山的灵感并转化为诗句的?
刘忠华:我多次深入阳明山,不是以游客的身份,而是以“山中人”的姿态去体验。我住在山间,晨起听鸟鸣,夜坐观星象,春夏看杜鹃花开,秋冬望云雾缭绕。正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说的“美不在事物,而在心灵与事物相遇的刹那。”写山,不是描摹外形,而是进入它的呼吸,与它共振。诗集中的作品,大多是在山中所写,或是在山下回味时所成。我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捕捉细微之处:一片落叶、一滴露水、一缕山风,都可以成为诗的入口。比如我有几首诗写以“叶”为切入口的:“这正午寂静的时刻/死亡的正在死亡/——枯叶随风飘落/发出窸窣的碎裂声/也有细碎叶片,挂在蛛网上/在风中挣扎好一会儿,才落到地面”(《正午寂静的时刻》);“这满地的银杏叶,每一年/都不是我看到的那些/那些游客也一样/不是我去年看到的那些//但又好像在哪里见过”(《物非物》);前者是对生命即将逝去的细心观照与无声的哀怜;后者既有生命无常的无奈,更是对生命轮回的深情拥抱。在《阳明白露》中,我曾写道:“清晨,走在阳明山里/一不小心,就会踩疼路边的草/——泪水纷纷滴落,都是白的//大地也有些疼。那些泪水一定/含着盐。从孟春到仲秋/母亲一直在山中劳作,父亲也是/汗水在他们的粗布衫上反复浸透/一块块汗渍,仿佛雪,提前落在身上//我也疼。竟然握不住一滴露珠/握不住母亲与父亲老去的时间”,诗意非常明了:“竟然握不住一滴露珠/握不住母亲与父亲老去的时间”,是啊,时间是留不住的,就像露珠一样,转瞬即逝,母亲与父亲也一样。诗中充满深深的悲悯与爱。总的来说,我写阳明山,写阳明山的花草树木,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的,这就是所谓“主客合一”,将自己化为阳明山的一分子,这样,才能与阳明山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写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之处。
吴茂盛:汤松波兄在序言中称你的诗“隐忍而俊逸”,像“山风为刀,岁月为砚的雕刻”。你是否认同?
刘忠华:我理解这种评价,也非常认同松波兄这个观点。山的美学特质就是“静穆”,不能太张扬,而要在含蓄中见锋芒。我在《回阳明山记》中写道:“靠在阳明山头/像累极了的赶路人/总想把手臂摊过去/一手搭在九疑山上/一手搭在舜皇山上。”这种语言是节制的,却有张力。我追求的,是在沉默中孕育力量。另一首《它们来自大地最大的悲伤》中,我写道:“阳明山的红杜鹃/比别处的开得迟//别处的开在清明前后/——正是人间点的烛//沐浴过枪林弹雨的花朵/总是最后绽放//——看呐,那颗最白的启明星/其实来自最初的夜//像此刻枝头小小的欢喜/它们来自大地最大的悲伤”。我们知道,1934年8月,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经过阳明山,留下众多红色遗址。诗中以花为烛,正是以此祭奠那些长眠于大地的英雄们,我们将永远感念他们。
诗与地域:文化根性与生态书写
吴茂盛:你一直致力于永州文化的深度挖掘。从潇湘之水到阳明之山,你是否在构建一种“永州诗学”?
刘忠华:“诗学”不敢当,但我确实在尝试建立一种地方性的写作范式。永州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现场。柳宗元、周敦颐等古人早已在此留下精神印记。席勒曾强调:诗歌和艺术是人类精神自由的体现。这种自由必须根植于土壤。我的写作,是在与古人隔空对话,同时也是在与脚下的土地对话。写河流,写山岳,就是在重建人与土地的血缘。我曾在我的第二部诗集《一个人的山水诗经》“自序”《回到生活现场》中写道自己为什么持续在大地上行走的理由:“为了保持与大地某种隐秘的恒久的关系,为了‘在场’,为了深情地触摸这大地上的一切,为了保持内心对周遭世界的敏感、敬畏、悲悯与颤抖”。当然这种书写,自然要融入潇湘文化元素,才能使诗歌有根、有魂、有精神。
吴茂盛:近年来,“生态文学”成为热点。你的《阳明在上》是否也呼应了这一潮流?
刘忠华:与其说是潮流,不如说是文学的本性。阳明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是其底色。但我写的不仅是自然生态,更是心灵生态。比如在《我更深地爱着这不大不小的人间》一诗中,我通过红烛、红杜鹃、红太阳的意象,写人与山、人与宇宙的对应:“高台上,红烛/在经声中摇曳/高山上,红杜鹃在风声中摇曳/更高的天上,红太阳/在寂静中,一动也不动/像初夏的杨梅,也像你额头上/那颗红痣/万寿寺很大,天空很小/阳明山和我,在大与小之间/这让我更深地爱着/这不大不小的人间”。这正如宗白华所强调的:“意境是心与物的融合。”其实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神与物游”的观点。生态文学若停留在风景描绘,那是浅的;只有进入人的存在状态、生命状态,它才深。
诗与文旅:文学如何赋能地方?
吴茂盛:《阳明在上》的出版,以及今天这场读诗会,是否会对阳明山乃至双牌县的文化旅游产生推动?
刘忠华:文学的价值首先在于精神层面,但如果它能促进地方文化认同、提升旅游品质,那是一件好事。阳明山不仅有自然风光,更有文化底蕴。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都曾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歌可以成为一种媒介,让游客不是“路过”风景,而是“进入”风景。如果文学能让人们在阳明山找到一种“栖居感”,那便是最大的意义。
未来写作:修行与回望
吴茂盛:最后一个问题:你对未来的写作有何计划?是否会继续深耕永州题材?
刘忠华:我会继续写下去。永州是我永远的母题,但不是唯一的主题。写作是一场修行。我想尝试跨文体写作,融合诗、评、记于一体。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将古典文脉与现代意识更好地结合。特别是现在,作为阳明山的荣誉村民,我更有了常回家看看的理由,这座山给予我的,我将用更多的文字来回报。
吴茂盛:谢谢忠华兄的分享。38年过去,我们仍在这里谈诗,仍为一座山而心动。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刘忠华:感谢茂盛兄,感谢阳明山。诗让我们相遇,也让心灵抵达。今天成为“荣誉村民”,是我文学生涯中最珍贵的时刻。这座山,将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的灵魂故乡。
吴茂盛,湖南祁阳人,小说家、诗人、美术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永州市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作品曾获潇湘文学奖、丁玲诗歌奖、全国青少年新诗奖、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首届优秀诗人奖等十多次奖项。著有诗集《无尘的歌唱》《独旅》《到达或者出发》和长篇小说《驻京办》《招生办》等10多部。
刘忠华,当代诗人,评论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湖南省道县人,供职于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中文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公开发表诗歌1000余首,评论30余篇,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诗作入选诗歌选本10余种;出版诗集《时间的光芒》《一个人的山水诗经》《对一条河流的仰望》《每一朵花都替我们抵挡了时间的进攻》4部;曾获鲁藜诗歌奖、第5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永州文艺奖等10余次。
来源:红网
作者:吴茂盛 刘忠华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