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展演如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文/王廷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较有影响的戏曲展演有近20个,各省(区、市)举办的较有影响的戏曲展演有40多个。这些展演多由党政机构主办,在引领戏曲创作、传播戏曲艺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各省(区、市)电视台,也通过专门频道或戏曲栏目,广泛传播戏曲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戏曲展演也拓展至网络平台,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与参与,使戏曲展演真正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但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戏曲展演依然存在忽视人民精神需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追求规模、内容重复、形式惠民等问题,导致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追求规模的展演活动往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打造宏大场面,造成资源浪费;内容重复的展演活动则缺乏新意,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形式惠民的展演活动多为追求场次,缺乏实质效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削弱了戏曲展演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展演是对一个时段戏剧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和传播性作用。引领性旨在引导戏曲创作的基本方向,让戏曲创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示范性旨在树立戏曲创作的阶段性标本,进而为戏曲创作提供参照案例;传播性旨在让优秀戏曲创作成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挥影响,让创作成果成为提升人民素养、增强人民精神动力的重要资源。
戏曲展演要真正实现其引领、示范与传播功能,就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这就要求展演在策划与实施过程中,既关注艺术的高度与深度,又贴近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与情感需求。通过挖掘传统剧目的当代价值,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培养一代代戏曲新人,从而激发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同时,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扩大戏曲展演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提升戏曲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唯有如此,戏曲展演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推动力。
在引领性、示范性和传播性上,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为主导的戏曲展演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重大主题和时代命题,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如中宣部与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戏曲会演,采取“政府补贴+低价惠民+多元场域联动”的运营模式,在完善戏曲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推动优秀保留剧目不断传承上演、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起到了引领性作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中国艺术节,是具有全国性、群众性的国家级文化艺术节,以不同类型的奖项引领戏曲创作、推出戏曲新人,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好形式。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戏剧节,涉及剧目和剧种十分丰富,且兼顾不同特点的戏剧种类,成为培养人才、促进创作、展示全国优秀戏剧创作成果的重要平台。不仅如此,这些大型展演还以低票价惠民,注重将专业评价与观众反馈相结合,提升创作质量和观众满意度,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方式,使戏曲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接地气的剧目内容、灵活多样的演出形式以及互动性强的传播方式,拉近了戏曲与观众间的距离。这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而且让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真正实现了艺术源于人民、服务人民。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文化大篷车”通过年初面向全区五市征集群众观演需求,根据反馈制订演出剧目、时段和点位计划,实现了群众想看什么就送什么的效益。河北推出《中华有好戏》端午特别节目展演优秀剧目,该节目于今年5月31日播出,截至6月3日,全网总传播量达6.73亿余次,6个相关话题冲上快手全国热榜,34个相关话题登上抖音、头条、微博等平台全省同城榜,直播线上观看人数突破1690万人次。浙江嵊州举办的“嵊州村越”全国越剧大赛,以“一村一戏台”的方式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基因,吸引近千名“草根”选手上台比拼,并借助短视频传播推动跨界融合、全民互动,截至今年7月,相关话题总传播量已超20亿次。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戏曲展演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单一模式,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向多元化、互动化方向发展,加强了与年轻群体的深度共鸣。
当下,戏曲展演正以空前的活力营造良好的艺术生态和社会氛围。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下,各类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戏曲展演的引领性、示范性和传播性不断加强,并通过与旅游融合、科技融合、民俗融合等形式,不断发人民心声、扬人民智慧、引人民参与、与人民共情、鼓人民意气,已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
(本文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授权发布。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9月10日第6/7版)
王廷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廷信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