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王琼华:腊元,透着“村堡文化”的不凡气息

来源:红网 作者:王琼华 编辑:施文 2025-09-23 10:27:5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50922081011_649_263.jpg

腊元,透着“村堡文化”的不凡气息

文/王琼华

旧时留下来的村堡,它“长”着什么模样呢?这日,我来腊元寻找答案。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刚抵腊元村口,我便被祠堂前的明塘吸引了眼球。塘水清澈如镜,天上的几絮白云,欣然落入其中。朱熹笔下的意境,结果成了腊元的一处写实。村里祠堂前大多会挖一口明塘,腊元的明塘则见两口明塘。见其形状,也可称双月牙形池塘。

“这明塘一口叫内明塘,一口叫外明塘。”

跟我解释的是陈品奎。老人七十好几,却满面红光,眼神炯炯有神,仿佛岁月未曾在他身上留下丝丝痕迹。这时,他刚好与几位邻居坐在朝门口纳凉,见我好奇,便与我搭上腔了。

这座玄武锤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村子,如今仍保留着两百来幢古民居,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多天井、抱厅屋,还有平整青石板铺路。

石阶斑驳印沧桑,老屋苔痕岁月藏。

是的,好些古村也可以拿这么一段文字来描述。但作为一座村堡,腊元拥有罕见的屏障。屏障堪称古村堡最重要的标志。而且,腊元拥有五道屏障。

微信图片_20250922081012_651_263.jpg

第一道屏障,围墙。在村右侧,有断断续续围墙残迹之一,却也是一段100多米长并保存较完整的围墙。陈品鉴拍拍墙体,说:“这可是实心墙啊。”“三米来高吧。”我仰头看看,估摸着。陈品鉴点点头,又补了一句:“厚度八十公分。”整个村子被一墙围护,已经是陈品鉴的孩时记忆。但眼下可见的这段围墙,仍可让人看出当年那种壮观。围墙用大小不一的青石当墙基,又拿鹅卵石或青砖砌成墙体,叠涩式墙顶上盖小青瓦,外刷白粉墙。墙体上有不少穿墙小孔,这是瞭望口。有的围墙与住宅墙体合二为一,便将房屋二楼修成了居高临下的碉楼式角楼。

从角楼下来后,我看到了一座厚实的门楼。这座进村的门楼,属于第二道屏障的构成。它有大木柱支撑的楼顶,青砖墙间有大门,并备好了一根粗大的木柱栏杆。栏杆拴着大门时,门楼便成一道易守难攻的闸门。

途中,我遇见一座老炮楼,青砖砌筑,叠涩檐顶,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2层,一侧连着住房,三面向外突出。一层的小窗户,是以前的枪眼改建而成的。要看当时的枪眼,得要登上二楼。我上楼数了一遍,楼内三面墙上完整保留有10多个枪眼。这些枪眼兼具通风之功用,外小内大,便于移动枪口和观察,加上居高临下,可有效地抵御来犯之敌。陈品鉴称,他小时候见过的炮楼有6座,现在还剩下2座。村里的炮楼分为角碉楼与侧身碉楼两类,挑的位置皆是村内的要害处。炮楼,腊元村堡的第三道屏障。

第四道屏障,则是被称为“迷魂阵”的巷道。村内有几十条大小巷道,巷道平直,均为青石板铺就,总长度近万米。这些两侧高墙夹峙的巷道,巷巷相似,又道道不同。同时,民居多联排建筑,布局整齐,青砖墙夹成小巷,造就了见巷见墙不见宅的格局。看似巷道互通,来去自由方便,但外人进入这些巷里,一定会有一种误入天造迷宫的感觉。而且巷头道尾也有闸门。遇到险情,闸门一关,即刻让条条巷道变成可以“瓮中捉鳖”的“死胡同”。

这时,我冲巷道两头看了又看,跟陈品鉴打听道:“第五道屏障在哪呢?”

“你刚才见过。”陈品鉴说。

我有点迷糊:“我见过吗?”

听了他的一番解释,才知道第五道屏障就是家家户户的大门。腊元人家的大门两侧设有射击孔,并以门内见门格式增强狙击力,这恐怕也是湘南城堡一绝。现存家里大门两侧设射击孔的仍有二十几户。

同时,村前建了瞭望台,进村的路口装有栅门。整个村堡的建构,活生生体现了攻防理念与军人思维。

这座攻防兼备,抱团群居,如今颇见看点的村堡,怎么出现在莽山脚下呢?

微信图片_20250922081012_652_263.jpg

“腊元人的肇基始祖看中了这一方山水!”陈品鉴给了一个说法。

这位始祖就是陈闻中。作为茶陵的一个读书人,年少时即见老成,儒风不凡,胸怀大志。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天,他听父亲说,边防告急,便毅然投笔从戎,随茶陵卫官兵来到湘南宜章笆篱堡镇守。作为湖南“南大门”的宜章,自古即是“楚粤孔道”、兵家必争之地,与广东接壤,史书记载“湘南边陲,楚尾粤头,进可制韶关,退可蔽衡湘,固南北之咽喉,势险要之当防”。在宜章,陈闻中十年功成,被封为四品昭武都尉。后班师回朝复命,又加封“建威将军”。该是与这一方山水结了奇缘,陈闻中不久即率旧部返回笆篱堡,并擢升为千户。当时,官军圈地为营,建堡(军营)屯田,自行开垦,战时征讨,闲时耕田,自给自足。善观天文地理的陈闻中,也就赢得了选择腊元之地卜居立业的机会。再加上明代律例,军官世袭制,父职子袭,官兵亦军亦民,腊元即被陈氏建成为一座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村堡。

而且,在沿袭先祖军人的血性精神中,腊元后人也有了勇敢尚武的禀性。陈子英,抗日壮士,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在抗日前线,他常常双手持驳壳枪,赤膊背负大刀,冲杀在阵前硝烟中。在与日军激战时,营长阵亡,他即代营长,指挥全营四天未下火线,阵地九次失而复得,全营几乎死伤殆尽。他腿中两弹,手术时没麻药,却在挖肉取弹中咬着一块毛巾,硬是未吭一声。宋希濂军长当面誉称他“猛张飞”。这位腊元人后来又参加滇缅远征军作战,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劳。

另听一故事,出生于1889年的陈仁山,六七岁即习书画,并坚持半耕半读,特别喜读经史,尤好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著作。成年后选择当兵,毕业于琼州讲武堂,随即任滇军连长。因带兵有方,作战骁勇,很快擢升营长。不久,率军经粤东小塘村时遇饥荒,陈仁山拿出自己的俸禄捐给村人。离别时,村民遮道牵衣,赠其一面写有“禹稷同心”的锦旗。

在陈子英和陈仁山身上,让我们看到了陈闻中的影子。陈品鉴却跟我说:“哪怕陈闻中做了带兵的将军,骨子里仍是一个文人。”这位肚子里装着腊元“前世今生”的老人跟我讲了陈闻中“发明”墨碗米饼的故事。

驻扎笆篱堡的一个年冬,陈闻中率部将六百多名山寇围困在溶家洞一带。听到这好消息,村人奔走相告,又做米饼来慰劳官兵。陈闻中进村感谢村人时,看到竹筛上摆着的米饼,突然觉得它可以变化出一些花样。他当即想到自己用过的墨碗,便动手捏一坨糍团,做出了第一只形如墨碗的米饼。村人见了,非常惊喜,便让陈闻中传授方法。官兵们吃着香喷喷的这一新款米饼,士气大振,全歼了山寇。如今,墨碗米饼更是成了腊元逢年过节、讨亲嫁女、老人寿诞、小儿三朝的必备食品。

在一村人家,我见证了墨碗米饼的制作。墨碗米饼原料很简单,就是糯米、花生仁与红糖三样,但方法有点复杂。糯米先用冷水浸泡,泡到用两手指一捏这糯米就成粉末即可。沥干后的湿糯米,放到锅里用文火翻炒。村人解释,米要炒成金黄色,这时会透出一股浓郁的米香。接着,村人拿出一块纯棉布铺垫在地上,再把炒米摊在布上进行回潮。炒米摊凉后,与花生拌在一块,用石磨磨成粉末。村人把米粉倒进一只大木盆里,将红砂糖熬成的糖醋,倒入米粉盆里,用双手把米粉、糖使劲搓揉,搓揉到手握则粘,手松则散。然后,抓一把米粉,放进木制阴阳模子里,阴阳一合,米饼就做成了。村人将它放入蒸笼蒸熟,即可吃了。尝过一块墨碗米饼,我觉得甜而不腻,又香又糯,还有一种绵长的回味。

我也已经明白,陈品鉴当初将米饼做成一只墨碗模样,并不是图个好玩或新鲜。他无非想让人们记住,吃饱肚子,可以杀寇;吃饱肚子,更该读书。读书,充“饥”的终极之道。如此,腊元人不仅学会了做墨碗米饼,也痴迷上了读书,有才之人如庄稼一拨接一拨涌现呐。

微信图片_20250922081013_653_263.jpg

腊元周边,景象不俗。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村里贤人挑了格外耀眼的八处景观,列作村中“八景”。村前草坡春意盎然,百花争艳,惹得蝴蝶翩翩起舞,比翼双飞,这般佳景,得了“蝴蝶联飞”一名。村前两旁各见一座葱茏峻岭,似是两个窃窃私语、好不惬意的孩童,即成“双童论道”一景。在村前辽河处,一拱石桥跨河而立,形似金钟,与水中倒映合成一圆,又像一面大鼓。拱桥上方不远处,则有一水坝,流水短瀑,水声叮咚,水韵绕桥,如击钟鼓,如拨琴瑟,非常悦耳动听,“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于是“音流钟鼓”这景应声而出。有趣的是这些景观皆被赋诗一首。其景之一“乌纱展翅”,即是腊元后龙山纱帽岭的写意。远远眺望,这座后龙山形似一顶宋代官帽,帽顶、帽翅完美无缺。庠生陈应举看出了其中道道,脱口赞道:“枕山顶上有乌纱,两翅撑开映月华。试问公侯钟甚种,簪缨多半自儒家。”这首诗跟村人倡导了“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其景之“仙人着棋”在“乌纱展翅”的右下方。此处有一岩洞,分前厅、后廊,后廊深约数里。前厅可容数百人,厅中有几柱半人高的石笋,在石笋中间有块桌面大的平石头,从岩洞口看去,好似几个人围着桌子下棋,村人称它为“仙人着棋”。陈文拔有诗赞曰:“仙人岩内喜敲棋,排阵频探造化奇。动静方圆真莫测,橘中老叟早潜窥。”“橘中老叟”是古代与围棋相关的典故,常用来指代精通棋艺、能洞察棋局玄机的隐士或高人,“潜窥”即暗中观察,凸显出老者棋艺的高深莫测。这首诗抑或就是提个醒,好让腊元人也懂得放眼世界吧。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赋诗之人,村村皆有,但真要一把要拿出八个监生、庠生等,怕又是有点难度。腊元这八人中,有七人为“应”字辈,证明他们为同一时代的人。

在腊元,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是自带光芒的主角。于是,他们似是一时的雅趣,早已化为腊元一道道永恒的“门楣风骨”。

在村口,我看到一幢屋子写有“忠孝持有”四个字。是的,我当时仅仅抬头朝它瞥了一眼,没有很在意。过了好几条巷子,我才发现许多屋子的门楣上都有不同的题词,如“耕读为本”“奎壁联辉”“春华秋实”“忠孝持有”“忠厚传家”“浑金璞玉”“和为贵”“谦受益”。其中门头小飞檐雨遮下阴刻行书“福曜临”三字的屋子,原是陈茂闻居住。他从小领悟门楣寄语,即便家境贫寒,无资入私塾,仍坚持跟随父亲读书。至今,村里仍有他割草不辍吟诵,看牛兼阅文论的传说。因此,少年时的陈茂闻便是名声鹊起,二十岁补廪生,继而为岁贡,出任河南洛阳县教谕,一年后升河南府教授。又因其崇尚国学经典,注重人伦道德,升为洛阳县县令。这人公居位品行端庄,威而不猛,欲而不贪,口碑不凡。同时,门楣上题词两侧配有楹联,如“许多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半榻松风披北苑,一帘花雨读南华”“敦行孝友师张仲,培养芝兰拟谢安”“不羡莺迁超旧迹,贮看凤起壮新居晴耕雨读”。词句之中,“耕读为本”当属其最鲜明的主题。门窗、额枋、梁柱、檐下则有精美的雕刻、绘画,不少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精巧的灰塑,又是一一演绎着“耕读传家”的宗旨,也呼应着忠、孝、仁、义与福、禄、寿、喜等儒家传统祈愿。哪怕清朝“一口通商”时期,腊元村人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创造一个发展的奇迹。在家家户户添置房产、盖新房的同时,不比屋子谁家盖得高,也不比谁家钱多,他们更在乎门楣上题词与楹联谁家写得更精彩。

门楣,堪称腊元人的面子。

“里子”,他们同样也很在乎。村里的民宅,大多由天井、正厅、鼓扇、道齿、左右厢房组成。大青石砌成的天井小小的,晴天透光,雨天取氧,冬天得暖,夏天纳凉,好处多多,情调多多。屋内更是藏着一股更加浓郁的文德教化风尚。闲坐在一户人家时,我发现见天井的墙面上撰有楹联,如“半榻松风披北苑,一帘花雨读南华”。半张床榻上,披着从北面庭院吹来的、带着松树林气息的风;挂着帘子的窗前,伴着如雨般落下的花瓣,阅读《南华经》。“北苑”指住宅北面的庭院,“南华”则属《南华经》的简称,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这副楹联描绘了一种清幽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读书场景。说透了,腊元人自古就在烟火气中追求着超凡脱俗的生活。另有“敦行孝友师张仲,培养芝兰拟谢安”与“不羡莺迁超旧迹,贮看凤起壮新居”两联也很见境界。正厅背面鼓扇的柱子上同样撰写了楹联。其中“齐家典则存三礼,经国文章在二南”一联,稍稍一品,让我感慨多多。它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内涵,体现了治家与治国并重,且以经典为根本的思想。腊元人明白,儒家经典对于个人修养、家庭治理和国家治难都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如今,这副楹联被有心人“移植”到了村口的一座照壁上。

这些元素,其实就是在彰显传统美德的社会价值和时代风尚。

腊元建村以来,传有诸多扬善济贫、助人为乐的故事。清乾隆癸卯年间,族人陈应元,借给邻村刘才远本银280余两,多年未还,当时可说是一笔很大款项,但陈应元不催不逼,信其有钱了会还。后其他债主将刘才远诉至县衙,叫上债主陈应元参加。刘才远禀告县太爷:“我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清苦,现已无米下锅,请县太爷、债主爷开恩详查。”陈应元这时有了恻隐之心,当即回复县太爷:“既如此,本人债务自愿免其偿还!”当即退约了债。县正堂特赠“慷慨仗义”之匾,悬挂陈氏宗祠,以彰之德。陈声雷也在灾年免借家债务。陈名宦悬壶济世,不收穷人医资。村前绿源水河上的开化桥与鸳鸯桥,也是陈氏族人捐资所建。当今在外办厂的陈佳红,过年前都会回村给老人送大米和油,还捎上一个红包。

树德莫如滋,唯善以为宝。这是腊元人美美与共、其乐融融的一个公开“密码”。如此,腊元人也活出了一种通透的涵养。

拐过一条巷子,我走进“青屋藏书”。这座古民居为清代风格,属于一栋尖山顶垂脊墙砖木结构建筑,内设抱厅及天井。雨遮灰面行草阴刻“青屋藏书”四字和花卉人物绘画,刀法、笔力,皆见遒劲与稳健。耐人寻味的是屋主人在抱厅和天井的内屋檐壁上,用灰塑手法做成各8页立体连翻的书纹造型,页面绘有精美的春叶、夏荷、秋菊、蜡梅和人物故事及“春华秋实”“明月清风”行草书法,清雅独到,彰显了屋主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到的审美情趣。清乾隆年间在贺州为官的贡生陈应鹏就出生在这屋。不管在外为官,还是告老还乡,这人有一嗜好:爱读书。他藏书数千册,除典籍,也涉猎文学艺术与天文地理。陈应鹏去世前,交代家人,之后将这屋子作为乡邻读书的地方。他定下一规矩:不看身份,进屋都是读书人。这话说得多好呀。我不由点头,又见五六个村人正坐在书桌前翻书。木柜上摆有不少书籍。这辈子也喜欢读书藏书的陈品鉴说,好些书会被挑中的村人带走,屋里的藏书却越来越多,原来村里读书人一旦在外地发现好书,都会欣然买下,回村时会将它们悄悄放入“青屋藏书”里。怎么叫成“青屋藏书”呢?在清雅环境中与书为伴的诗意氛围,凸显腊元人的文化修养与生活格调。

微信图片_20250922081014_654_263.jpg

与“青屋藏书”最匹配的,是村里一条秀才巷。腊元子弟黎明即起,书声琅琅,既昏不辍、秉烛夜读,蔚然成风。我似乎看到,那些开蒙的孩童,都是被父亲牵着手,送进私塾;我也好像望见,多年后,这些读书人要去参与县试、府试,他们皆是在先生陪同下穿过秀才巷,再走出朝门。那年,陈声焕就是这般离开腊元,参加省乡试并取得功名。在陈声焕的旧居中,仍挂“婺曜百龄”古匾。这是一句带有美好祝愿的话,核心含义是祝愿女性长寿至百岁。我曾说,是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就看他尊不尊重女人。

一卷卷书籍,让腊元村人读出了友爱与包容的胸怀。

明嘉靖年间,腊元人重建祠堂,正式称“雍睦堂”。在“雍睦堂”,我读到一篇脍炙人口的《雍睦堂记》。这篇文章作者叫刘荛慧。族人怎么会找一外姓人物提笔记事呢?陈品鉴给我一说法:“腊元是有秀才,但笔头比不上刘荛慧。他可是一位进士呵。找他写记,无非给腊元人找一个榜样。最合适的榜样,不一定就是腊元族人。读书,本来就是让人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个理。哈哈,何况刘荛慧是腊元门婿。他做了一个‘锦上添花’之人!”而在《雍睦堂记》中,刘荛慧倾情讲述:“忆予幼时曾读书于笆篱堡太阳仙,既而结婚陈氏,以金兰之雅,复以丝萝契往来益密……”寥寥几语中,已经表达了双方因情谊和婚姻关联,往来愈发频繁与亲密。可见受托之事,让这位肝胆相照的门婿深受感动。

深受感动的还有周远俊。

他是一来自汝城的建筑师,这些年专注于仿古建筑、传统建筑建造及建筑物文物保护项目修缮。他已经让600多座传统建筑重获新生。“历史不是废墟,它属于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听到周远俊说出这句话时,腊元人把他请来做了大师傅,帮助修复腊元人心心念念的古戏台。在即将完工的古戏台前,周远俊正在组织工匠安装由汝城师傅雕刻的鸿门梁。他深有感触跟我说:“腊元,是一个被墙围了六百年的古村,却在戏台上让我看到了他们拥抱着一个鲜活的现实世界。”顷刻间千秋事业,咫尺地万里山河。这座戏台始建于民国初年,纱帽岭为屏风,广场当作观戏厅,一直就是村里闲时最热闹的地方。解放初时,村民创办腊元祁剧团,一亮相,演出的大型祁剧《秦香莲》便获得满村喝彩。眼前怎么又想起要修缮古戏台呢?相随的陈品鉴说:“眼前的日子好戏连台,多演一演,好让村人记得来时路,也懂得珍惜当下。”在一间宽敞的屋子里,范林英、李锦瑞等正在排练《二度梅》。唱一曲山高水长,演一出地老天荒。周远俊说,腊元有戏,更邀来访者入戏,勾画眉眼,可让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折水袖翩跹似流云拂月,眉眼顾盼如秋水含情的日子。

腊元还有“夜故事”,还有“小调班”,还有“跑纸马”,充满地域色彩的“非遗”,以及日新月异的村貌和村人们的欢声笑语,蓦然成了欣赏这座古村堡禀赋的一个个与众不同的角度。

作为一座陈姓族人聚居的血缘古村堡,因其六百年的历史,腊元已经有了深刻又生动的底蕴。在腊元,“忠勇”成了人格上的一种坚守,“儒雅”又体现了人格上的温度。“忠勇儒雅”融合了儒家伦理与君子风范,在实现“刚”与“柔”、“行”与“德”统一的同时,构成腊元人精神与性格的传统定义,也成为“村堡文化”中愈发富有力量的内核。

“腊梅缀枝 ,戏台演绎千年事;元日铺霞 ,曲韵轻吟四季情。”这是此刻我面对古戏台的一番感慨。它当然也是我对这座透着文化气息的古村堡一种期待……

王琼华_副本.jpg

王琼华,笔名王京。籍贯嘉禾,生于汝城。中国作协会员。湖南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美协会员。湖南电影评论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寓言童话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入选作家。全国文代会代表。曾在郴州市文联工作。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公开出版《还我风骚》《官方女人》《咣当》等长篇小说和小说集29部。

来源:红网

作者:王琼华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3/66/1529996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