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湖湘城鉴·长沙篇(一)
第一章:城鉴·历史沿革篇
【长沙府】
明嘉靖《长沙府志》载“长沙府图”
长沙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
周宏伟《湖南政区沿革》“第一章·湘东北区·第一节”载“长沙市”:战国时属楚国。大约春秋晚期,楚人势力进入今长沙市一带。楚悼王后期(前389年—前381年),始置苍梧郡,下辖长沙县(治今市旧城区)。今市境属长沙县。
秦始皇灭楚,袭置苍梧郡及长沙县,今市仍属之。约公元前219年,改苍梧郡名长沙郡,并改长沙县名临湘县,为郡治。今市境属临湘县。
汉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改秦郡为长沙国,临湘县为国都。公元前156年吴氏长沙国传五世而撤封,刘氏长沙国继之。至公元7年,刘氏长沙国国除。今市境属临湘县。
王莽篡位,改长沙国名填蛮郡,改郡治临湘名抚睦县。今市境属抚睦县。
东汉初,复汉郡县名。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37年,废长沙国为长沙郡,改封刘兴为临湘侯。后废侯国为县。今市境属临湘侯国(县)。
三国东吴仍置临湘县,属长沙郡,为郡治。吴太平二年(257年),分湘南、临湘二县立湘西县(治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三年(258年),又析长沙郡西部为衡阳郡,湘西县往属之。皆隶荆州。今市境分属临湘、湘西二县。
晋因之。307年湘州成立,长沙、衡阳二郡改隶之,临湘、湘西二县各随之,临湘县兼为湘州州治。今市境分属临湘、湘西二县。
南朝宋仍置临湘县,属湘州长沙国;仍置湘西县,隶衡阳郡。齐、梁、陈三代,置临湘、湘西二县不改,临湘县兼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今市境分属临湘、湘西二县。
隋平陈,改长沙郡为潭州总管府,治临湘县;开皇九年(589年),并湘西入临湘县。大业初潭州总管府废,复改称长沙郡,郡治临湘县亦改名长沙县。今市境先后属临湘县、长沙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复改长沙郡称潭州,治长沙;天宝元年(742年),又为长沙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潭州。州、郡治所仍前。潭州长沙郡先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属江南西道。大历五年(770年),湖南观察使又移治潭州。今市境属长沙县。
五代初,马楚仍置长沙县。后汉乾祐二年(949年),析长沙县东部置龙喜县(治今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一带)。长沙为潭州(长沙府)治、武安军节度使治,并楚国国都。今市境分属长沙、龙喜二县。
北宋初,废龙喜县入长沙县。长沙仍兼潭州、长沙郡、武安军节度使治,属江南道。后隶荆湖路,再隶荆湖南路,长沙为荆湖南路安抚司治。元符元年(1098年),析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两乡为善化县(治今长沙旧城南)。今市境分属长沙、善化二县。
南宋因之。今市境分属长沙、善化二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潭州立安抚司。次年,改为潭州路总管府,为湖广行省治所。十八年(1281年),迁行省治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历二年(1329年),因元文宗登位前曾路过潭州,改名天临路。路治长沙,置有录事司。今市境分属长沙、善化二县及录事司。
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年),更名长沙府,仍治长沙县,隶湖广布政使司。今市境分属长沙、善化二县。
清朝康熙三年(1644年),湖广右布政使移驻长沙,湖南独立建“省”(布政司),长沙县为湖南省省会,并兼长宝道、长沙府治。今市境分属长沙、善化二县。
民国初,裁善化县入长沙,长沙县仍为省会,先后兼为长宝道、湘江道道治。1933年,长沙县、市分治,始设“长沙市”,为省辖市。从此后,长沙市一直为湖南省省会。
【长沙枕冈面山,襟江带湖,此郡城之大势也】
清乾隆《长沙府志》“卷之一”载“长沙府疆域图”
乾隆《长沙府志》疆域论曰:长沙枕冈面山,襟江带湖,此郡城之大势也。统全郡而指之,东则由醴陵而度萍乡抵袁州,由浏阳而越万载至吉安矣。西则左走滇、黔,右达荆襄者有益阳;镇瑶民通新化者有安化,接邵阳出武冈者有湘乡矣。南则洣、攸二水合入于湘,而源发于江右之安福,则茶陵与攸亦与江右为唇齿也。曰南桂岭过斗飞泷,日分水岭以北,滔滔滚滚由全州达衡山,而湘潭实全汇之,则为交广之门户者,非湘潭耶。北则岳州之平江,崇山鸟道,石径天梯,千嶂万叠,而长沙实与接壤。洞庭八百,巨浪蹴天,顺风扬帆,不日而万艘毕集,维湘阴独障蔽焉。则北门锁钥,全在湘阴已。独善化、宁乡二邑包裹腹内,不与他省钩联。然于长沙、湘潭、益阳、安化诸邑固自犬牙相错。此又长沙十二邑形胜之大概也。
先事而筹,水陆各有要害焉。
陆则如长沙之罗洋、智度,善化之岳麓、关山,湘潭之龙王、黄龙,湘乡之黄岩、黄巢,湘阴之玉笥、神鼎,宁乡之大沩、稽咖,益阳之五溪、白鹿,安化之浮青、芙蓉、移风、辰山四山,梅子、司徒二岭,黄罗一岩,桃山一洞,浏阳之道吾、大光、大围三山,醴陵之太平、姜岭,攸县之司空,茶陵之云阳,此中险峻插天,则攻取者难拔;坳阿伏地,则啸聚者易藏。所谓陆地之要害者此也。
水则如草市之汇茶攸,渌口之入醴陵,涝塘河之入长沙,昭潭、靳江河之抵湘潭。湘河口之扼湘乡与安化,乔口、陵子口之通益阳,亦通安化,靖港之入宁乡,下泥港、丁字湾之入长沙,铜官渚对岸之达善化,扁担䇲、樟树港之通湘阴,达各乡之舟楫,通各处之咽喉,转输百货,搬运糇粮,此诚不可一日失守者也。
至郡四面,尤有当加意修治者。则南关外之醴陵坡、豹子岭、张公岭三处,地势高耸,宜造敌楼百尺,俯瞰长江,远窥山谷,此瞭望之宜备者也。大江在郡城西北,别无港汊,舟舶难停,风涛猝起,每有覆溺之危。按城南有南湖港,城北有新开河,向为沙泥淤塞,现奉浚瀹所当,时加疏涤,则运粮输货有急,可资停泊,可避风涛。此津渡之宜备者也。
城下有水陆洲,上之又有兴马洲,古磉洲,长亘江心,舟楫出其两面。承平既久,往来者如处衽席之安,所当拨兵弁守汛,以扼其吭,以当其冲。此江中之宜备者也。
洞庭为长沙户牖,中有磊石山、琴岐望两处,高踞全湖,望周万顷。而铜盆、万石二汊,为湖中栖泊之处,南北往来,势属险要。今虽设立塘汛,然地广兵孤,稽察难周,似当拨武弁驻扎,以为藩篱之卫。此门户之宜备者也。
【翼张四隅,襟带万里】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地理志八·疆域·形势”载“长沙府”(一)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地理志八·疆域·形势”载“长沙府”(二)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地理志八·疆域·形势”载“长沙府”(三)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地理志八·疆域·形势”载“长沙府”:南通岭表,唇齿荆区(《南齐书·州郡志》)。南以五岭为限,北以洞庭为界(《元和志》)。右纳夏汭,左控荆门(刘攽《唐书》)。五岭南指,三湘北流,邻联沧浪,边遥岣嵝(张谓《风土碑》)。湘中七郡,弹压上游,左振牂蛮,右驰瓯越。控交广之户牖,扼吴蜀之咽喉。翼张四隅,襟带万里(《吕温集》)。潭州,湘岭要剧(《宋史·地理志》)。长沙一都会,控扼湖岭,镇抚蛮瑶(《宋史·李椿传》)。宜春襟喉,湖南要背(范成大《行程记》)。依负乔岳,襟带重湖(《明统志》)……府境南达五岭,北界重湖,内抚蛮夷,外控黔、粤,古三苗之境也。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春秋时,楚得其地,以为南服,故能雄长于江汉间。顷襄王时,秦兵数至。二十二年,秦白起取巫、黔中,置黔中郡,自是楚势益削,而沅湘以南皆秦境矣。汉初,封吴芮于此,以拒塞南越。南越有事,长沙其兵冲也。后汉时亦为荆州大郡,吴、蜀分荆州,长沙属吴,于是蜀之资粮恒虞不给。晋室多事,因置湘州以控压南服。元帝谓谯王氶曰湘州据上流之势,控三州(荆、交、广)之会,乃使氶出镇焉。自宋以后,湘州尝为重镇。梁、陈之间,力争巴、湘,巴、湘属陈而江南始可固。萧铣先得长沙,遂能南尽交趾。唐师克铣,兵入长沙,交、广诸州争相受命矣。乾宁中,刘建锋以乌合之众袭取潭州,马殷继起,遂霸有湖南,兼收岭外。王逵、周行逢之属,因其遗绪,亦专据一隅。宋平湖南,置荆湖南路于此。宝祐中,蒙古突犯鄂州,其别将兀良哈台自交、广引兵北出,进破辰、沅,遂围潭州,中外震动。德祐初,文天祥请建阃长沙,规复岳州,渐收湖北,不果。《形胜说》云:长沙,湖南襟要也,指顾伸缩,皆可有为。是故南出则连、韶之头背可拊,东出则章赣之肘腋可挟,西下则黔樊之咽喉可塞也(《方舆纪要》)。
【门九:东曰浏阳、新开、小吴,西曰临湘(亦曰驿步门,今大西门)、德润(今小西门)、潮宗(今草场门)、通货,南曰黄道,北曰湘春(新开、通货二门今闭)】
清乾隆《长沙府志》“卷之一”载“长沙府城图”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一·城池一”载“长沙府”:长沙府城,滨湘江之东(《府志》)。汉长沙王吴芮筑(旧《志》)。
案:《水经注》:临湘县故城临川侧,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一统志》:汉时临湘县城为长沙郡治者,在今城南。《长沙县志》:临湘故城在府城南。据此,则芮所筑者在府城南,今废。旧《志》误。
迄宋,俱仍旧址(旧《志》)。
案:《水经注》:临湘故城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一统志》:今之长沙县治即《水经注》所谓临湘新治,南北朝宋所徙。本在城外,隋唐时包入城中。旧《志》谓仍旧址者误。
又案:《水经注》:湘水又径船官西,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据此,则湘州当治临湘,新治为今府城,长沙县所辖地。郡治即今府城,善化县所辖地也。郡治建城之始无考,以隋废湘州推之,当建于废州之时也。
明洪武初,守御指挥邱广垒址以石,寻以上至女墙颠甃以砖。址广三丈,颠四之一,高二丈四尺,周二千六百三十九丈五尺,计一十四里有奇。女墙四千六百七十九堞,堞崇二尺。池深一丈九尺,广亦如之。门九:东曰浏阳、新开、小吴,西曰临湘(亦曰驿步门,今大西门)、德润(今小西门)、潮宗(今草场门)、通货,南曰黄道,北曰湘春(新开、通货二门今闭)。门各有楼(旧《志》)。
案:《五代史·楚世家》:希萼引兵至长沙,屯水西,考长乐门。又,希萼置酒端阳门。《方舆纪要》:长乐门,城北门也。端阳疑即今之黄道。
崇祯十一年,知府王期升增建月城(《长沙县志》)。崇祯末,知府雷起龙增建营房(旧《志》)。案:起龙,旧《志》职官未著录。
国朝顺治四年,总镇徐勇、知府张宏猷重修。十一年,经略洪承畴增修(旧《志》)。康熙四年,巡抚周召南重修城楼(《长沙县志》)。康熙二十年,知府任绍爌、同知熊中鹤复修(旧《志》)。二十二年,知长沙县朱前诒修葺雉堞(《长沙县志》)。乾隆十年,巡抚杨锡绂请帑重修(旧《志》)。三十一年,知长沙县李莳请帑重修。四十四年,知长沙县党兆熊请帑重修。五十二年,长沙、善化知县傅广聪、李清栻请帑重修(《长沙县志》)。咸丰二年,广西金田贼起,长沙戒严,巡抚骆秉章劝捐修葺。七月,贼围长沙八十余日,掘地道十余处,城数圮。三年,巡抚骆秉章劝捐重修,又创修浏阳门、小吴门、黄道门、牛马墙。十一年,巡抚毛鸿宾重修。
案:《院册》:统带和军臬司赵焕联承修。
同治三年,巡抚恽世临继修。
案:《院册》:统带锐军、知县李光燎承修。
案:《院册》:先后重修浏阳门、小吴门、德润门、黄道门城墙、城瓮、月台八百二丈八尺,炮台五十二,营房五,听事三,临湘门、德润门城瓮下石沟二十七丈七尺八寸,浏阳门、小吴门、临湘门、德润门、黄道门、天心阁城楼各一。又补葺潮宗门、湘春门城楼及雉堞一百三丈五尺,城外起黄道门至湘春门增立木栏、石界。经始咸丰十一年,竣工同治四年,费钱一十五万八千一百四十五缗。
天心阁险要为一城最,故工费尤钜。
案:《院册》:天心阁左右炮台九,内城岸凡四级。最下长三十五丈,广五尺,深二尺,高一丈四尺。第二级长一十二丈,广五尺,深三尺,高三尺。第三级长一十五丈,广一丈,深一丈,高三丈二尺。第四级长八丈,广六丈五尺,深二丈,高三尺。
六年,黄道门月城裂,巡抚李瀚章重修。七年,巡抚刘崐重修。
案:《院册》:统带锐军、道员黄润昌承修。湘春门左旁城。
八年,湘春门、草潮门、黄道门、天心阁各城坍圮欹斜,巡抚刘崐继修。
案:《院册》:统带锐军、总兵于高胜承修。
又案:《院册》:同治八年重修内城一千六百七十丈九尺,营房一百六十四。又重修浏阳门、小吴门、黄道门城外牛马墙九十四丈二尺,补葺四百二十七丈。
长沙县,附郭北。
案:《长沙县志》:城池属长沙县辖者,西从驿步门迤西北潮宗门、通货门,至北门止。东从浏阳门迤东北小吴门,至北门止。
善化县,附郭南。
案:《善化县志》:城池阙以《长沙县志》推之,则西从驿步门迤西南德润门至南门止,东从浏阳门至南门止,皆属善化县辖城池也。
【长沙县古城】
清嘉庆《长沙县志》“卷之三·疆域”载“长沙县城图”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一·城池一”载“长沙县古城考”:临湘故城在府城南,今善化县界,楚青阳地(《一统志》)。荆王献青阳以西。青阳,长沙县是也(《史记·秦始皇纪》注)。临湘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长沙之地。汉高祖以封吴芮,是城即芮筑。晋怀帝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水经注》)。长沙郡长沙旧曰临湘,平陈改名焉(《隋书·地理志》)。案:汉时临湘县城为长沙郡治者,在今城之南(《一统志》)。
案:《水经注》:湘水左径麓山东,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城之内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元和志》:贾谊宅在县南四十步,今陶公祠。在城南祠内有一井,即《水经注》所称贾谊宅也。旧《志》以屈贾祠在濯锦坊者为贾谊故宅。《善化志》:贾太傅井不详何地,而以陶侃庙之贾谊井为陶公井,盖不知汉时临湘故城在今城南,故并有此误云。
而今之长沙县治,即《水经》所谓临湘新治,南北朝宋所徙。本在城外,隋唐时包入城中,宋又移县治于府城东定王台。明洪武初,移建北门内西偏。十一年改建于北门外,万历二十四年复今所(《一统志》)。
《方舆纪要》云:临湘城即今府治,城西为碧湘门,东为济川门,南为临湘门。又有清泰门,城西北门也。长乐门,城北门也。醴陵门,城东门也。浏阳门,城东北门也。五代汉乾祐末,楚马希萼以朗州兵袭长沙。希广将吴宏出清泰门,杨涤出长乐门,与朗兵战。希萼所招蛮兵自城东纵火,潭州大将许可琼以军降,城遂陷。别将李彦温自骆口还救,攻清泰门,不克,乃奔降南唐周广顺。初,南唐将边镐取长沙,入城舍于浏阳门楼。二年,王逵等自朗州引军攻潭州,边镐弃城走,吏民俱溃,醴陵门桥折,死者万余人。
——清·车万育《重建长沙县治碑记》
清罗汝怀编纂《湖南文征》“卷一百十三”载“车万育《重建长沙县治碑记》”
尝改长沙之为郡,自西汉始也。长沙之为邑自隋大业始也。前乎此曰“临湘”,后乎此曰“龙喜”,曰“常丰”,代有更置。而以隋所称名者近是,故元与明皆因之。古来县治东西屡迁,洪武初建于北城之内,寻移于北城之外,是郡自郡而邑自邑也。
皇哉世运隆平,疆宇清晏,虽作邑于郊而人不诫,古道有然。阅二百余年,吏恪职而民乐生,闾里无叹息之声,此屋有可封之俗,至今父老谈天宝遗事,犹足令人耳熟焉。无何隆、万而下,风渐嚣陵,人无固志,尔时吏政亦遂有难为者矣。
万历乙巳,洛阳赵公彬惊心时事,请于潮宗门内便民仓址而营邑焉,今即处也。迨崇祯癸未,不四十年,流贼张献忠由秦豫至,斯时也,徭赋增而人心怨,藩蘖作而内衅生,遂令瓦解。而邑治毁者四十年,伊可叹耶,亦可鉴也。
天祚皇清,一统中外。惟湖南不靖,复若而年,滇祸重生,西山蠢动。几番征调,蕞尔长沙,无一得免,民力衰竭所固然也。官兹土者类如传舍,或僦居藩邸,或赁贷民房,社稷无依,地灵罔叶。无他官不知爱养则物力绌,民不亲上长则携贰生,有坐视其废坠焉耳。爰及癸亥,序易上元,识者谓否将倾矣。恭逢邑侯朱公前诒,江南名阀且名士也,深心大力学道,爱人者有年。分符莅邑,甫下车而慨然曰:“有是哉邑无官廨,令宰鸡栖,奚以为政乎。然劳民力而耗民财,吾不忍也。”于焉自倾资斧矣,自割餐钱矣。除供亿之常数,汰买办之漏巵矣。且也比较宽而手足得暇,追呼省而愁怨日纾。癸亥之秋,因相其旧区,披荆棘,涤瓦砾,度形规胜而鼎建之。凡军民席其基者还以价,而木石采于里者给以钱,万姓欢呼,踊跃趋事,无旦夕焉。公乃戒曰勿亟且有待,然其士民乐效,急欲观成,皇皇如也。经四月而工竣。请公择吉居之,则十二月八日也。
是日也,绅士与民无远近皆至,簇拥鼓歌,公升堂而乐焉。僚属贺曰:径四十年,阋十六官而莫能兴复,我公毅然任之,莅治历甫半载,鸠工不数月而告成功。非爱养情深,民心推戴不至此,于以巩千百载之苞桑,肇亿万人之乐利,建国本而奠民生,皆我公再造之长沙,奕世戴德,曷敢忘乎? 最异者,公乔迁犹未竟日,其先所僦民舍几被邻灾。公得以无恐,驰往载拜而风反火灭。人谓天之报施循良如此。行见公之身登紫闼,公之家大驷门,与今县治叶吉同作是观,乌可不勒石以示后人哉。邑之人征言于余。余家邵陵,距长沙二百余里,德政锡光,照临甚迩,虽备员垣中,闻之志喜,得采风而为之记。
【善化县署】
明嘉靖《长沙府志》“卷之四·建置纪”载“善化县治”:旧在郡城南,元季燬于兵,洪武四年知县孟吉移置于府城内旧茶课提举司遗址,十四年知县张居仁复移置于城南门外大春坊赵宣慰宅址,十六年知县莫如辅继修之,成化十六年知县周钝迁置城内府治之半里
清嘉庆《善化县志》载“县城图”
清嘉庆《善化县志》载“县城图”
——明·刘戬《善化迁县记》
善化隶长沙郡,其旧治去郡城五里而遥,地荒僻,居民不能成市。而长沙当四通五达之衢,按治及使命往来无虚日,半取给善化。邑长贰率胥史听事于郡,辄晨入夜归,大妨民事,又崎岖林麓翳莽间,以为不便者久矣。
乐平盛君时奉命来知县事,问民所疾苦,而抚字之民皆欣欣归德焉。会亲藩开国于长沙,百需所出,视昔有加。盛君乃以昔所不便,而今复甚焉者,请于郡太守周侯钝。侯以为然,则请于巡抚都宪吴公诚,按治御史杨君谧、佥事郭君经、参议徐君恪,俱得请。遂具其事以闻,报可。于是周侯复下之盛君,相地于郡治之东,择吉日鸠工集材。君殚谋尽瘁,如治私第。中为治事厅,厅之后为退休堂。直厅而南,翼以两庑,而明分之为胥史治藏掌书之所。前列仪门三间,门之外建丽谯楼,以司更漏。缭以周垣,属之通市,而廨宇圜扉,无不完好。费皆出于区画,一毫不以弊民。役民之力,亦均且有限。民乐趋之,退无怨言。工始于成化己亥冬十月庚申,越一年告成。而其徙治也,以是年十二月十五日。
辛丑冬,周侯迁河东运使,而太守陈侯仲舒继守是邦。因喜其一新而叹其未备,复命作胥史廨舍四十八间,里甲营房三十二间。既而内外咸备,上下俱利。是盖周侯倡之于始,而陈侯成之于终也。今年夏,盛君来书,介其邑人进士彭绥之请予为记,将勒坚珉,以告来者。且曰:“是皆上人之赐,时固无预也。”闻昔之迁国者,以益下为心,则告公而见从。善化壤地百余里,盖古大国也。盛君以其不便于民,舍其旧而新迁,是图宜其言脱于口,而自天子以下从之如响也。欤,孔子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之大,民劝矣哉。”盛君惠民于未事之先,而兴事于民说之后,民之劝也,果孰能御之。虽然,韩子不云乎:“天下之事,成于同而败于异。”使周侯之见有异于盛君,而陈侯之不能继夫周侯,吾未见其能有成也。夫得益下之道,有先民之说,而上下勠力,以求有济,皆不可以无纪,况归德于上而不自以为功,又古人之所难者乎?是宜为之记。
【街市繁华,商业兴盛】
清宣统辜天祐《湖南乡土地理教科书》“第一册·第九课·长沙府总论二”载:府城濒湘水,周十四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宽丈余,启七门。街市繁华,商业兴盛,人口四十万。湖南巡抚、布学按三司、盐法长宝道,均驻此。学校有高等、优级师范、中路师范、中小各学堂,局所有邮、电、商、矿、警察各局。小西门外,沿湘至新开河,划为通商港,有长沙税关、英日领事府,宣教师日众,洋货充斥,俗尚渐华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街巷表》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载“故城图”
入黄道门至南正街/王府坪(本吉王宫外余坪)/红牌楼(本吉王宫前门牌楼)/端履街(本吉王端礼门故址,履字误)/八角亭/走马楼/吕太守肃高祠/小四方塘
黄道门之左第一横街/天妃宫巷/真西山祠/长沙府学宫(内有唐长沙高士墓志、元天临路学先贤祠记碑)/旧提学道署(废)/明杨仲先故宅(废)
第二横街/文星街/提督学院署(即旧府治遗址)/韩公祠/韩玄墓(在学署大堂下)/铁镬(在学署头门内)
第三横街/藩西巷
第四横街/粮道署(康熙二十二年驿盐粮储道赵廷标捐建)/洪家井
第五横街/坡子街
第六横街/按察司署(在端礼门内,明为仪卫司。国初为巡道司,康熙三年增设按察司,驻扎长沙,因以巡道署为司署)/臬后街/朝阳巷
第七横街/履道巷
第八横街/福源巷
第九横街/药王街/西牌楼(本吉藩故宫牌楼,今街西尚有牌楼石柱二方对竖,只留半断,为居民墙址)
黄道门之右第一横街/晏家塘
第二横街/小古道巷
第三横街/大古道巷/善化县学宫/鸡公坡/善化县署/善城隍庙
第四横街/织机巷
第五横街/苏家巷
第六横街/育婴街/郎方伯永清祠
第七横街/青石街/青石桥/柑子园
第八横街/鱼塘/行台/游击署(康熙二十二年游击赵文实捐建)
第九横街/白马巷/东牌楼(本吉藩故宫牌楼)/长沙协署(旧在南门,副将韩孟之建。康熙二十九年副将胡戴臣改建)藩围后
第十横街/青石井
入浏阳门至正街
浏阳门之左第一横街/定王台
第二横街/东兴街/吉庆街/都司署(旧在天心阁下,乾隆八年守备移 驻湘潭,即改守备署为都司署)/永庆街
浏阳门之右第一横街/赵家坪/落星田
入小吴门至正街/正东街/曾文正公国藩祠/贡院(雍正癸卯元年七月特命湖南分闱,因即湖湘书院修为贡院)/五贤祠(祀赵忠毅公申乔、李端肃公发甲、潘大中丞宗洛。宋方伯、致吕典试谦恒。国朝郭嵩焘《五贤祠记略》云:先是湘人追念河阳李中丞分闱之功,专祠奉祀百有余年。其先武进赵忠毅公实以宦迹建祠,而湘人士所称说,亦并以分闱一事赵公所请分卷而已,宜兴潘公继之,始以分闱请。洎李公三疏言之,奉旨俞允,终为部议所格。逾五年,阳湖吕公典试湖广,又疏陈之,时康熙五十九年也。明年,世宗御极,遂下分闱之诏。桐城方氏为吕公墓志称,其官御史,疏请湖南北分闱省试,天子为更旧制,是世宗特诏,卒成于吕公,而湘人无能言者。三公者,始终持分闱之议,以上感天心,而其名或显或不显,或竟无知者,如吕公是也。于是光绪八年壬午,议就坐棚中楹合祀三公。又上溯赵忠毅公分卷之请,下推至雍正二年下诏分闱,即于是岁举行,由李公始奉旨具题。方伯商邱宋公,因明藩故址公建贡院,旋改为湖湘书院。至是一仍其旧制,湘人追念其创始之勤,是亦有功于分闱者也,合祀之为五贤祠)/巡抚部院署(系故藩四将军府,顺治十四年经略洪承畴驻扎起建。康熙三年,偏沅巡抚移镇长沙,遂为建节所)/护国佑民坊/小东街
小吴门之左第一横街/宝南街/刘忠壮公松山祠
第二横街/东长街/理问街/布政司署(康熙三年布政使司分驻长沙,前任藩司于朋举建)
第三横街/文运街/府东街
第四横街/老照壁/府正街/府署(旧治前代无考。宋嘉定中,在南门内西山祠畔。德祐初,迁德润门内太乙寺前,随毁于元兵。明洪武五年,改潭州为长沙府。知府滕楫仍建于德润门内太乙寺址,制未尽备。永乐二年,知府林达就署于南门之守门官厅。十五年八月,知府茹莲回谦[迁及]孝顺坊,东调指挥周文廨舍建焉,经制始大。国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崔岱齐迁署于故藩废城后之东,为今府署)/南阳街
第五横街/接贵街
小吴门之右第一横街/乐道巷/种福源/曾忠襄公国荃祠
第二横街/水风井/司马桥/三公祠(祀骆文忠公秉章、潘忠毅公铎、张大中丞亮基)/长沙县学宫/泐潭寺/荷花池/求忠书院/十五忠 祠(祀江忠烈公忠源、塔忠武公齐布、罗忠节公泽南、李忠武公续宾、胡文忠公林翼、王壮武公錱、萧壮果公启江、李勇毅公续宜、张忠毅公运兰、江诚恪公忠义、李忠壮公臣典、黄忠壮公润昌、刘武慎公长佑、福壮武公诚、邓忠武公绍良)
第三横街/又一村/赐闲湖
第四横街/清泰街
第五横街/三贵街
入湘春门至北门正街/宗伯师臣坊/王伟故宅/左文襄公宗棠祠/长春街/赵忠毅公申乔祠/李端肃公发甲祠/清泰街
湘春门之左第一横街/高升门
第二横街/长城隍庙/李真人殿/参将署(康熙二十二年参将海珠 捐建)
第三横街/营盘街
第四横街/左局
湘春门之右第一横街/通泰街
第二横街/孙家桥
第三横街/潮宗街
第四横街/右局
入潮宗门至潮宗街
潮宗门之左第一横街/高升巷
第二横街/寿星街/寿星观
潮宗门之右第一横街/永清巷/长沙县署(汉为临湘县,在大西门。宋为长沙置郡城东,元以其地建廉访司,徙城东北。明洪武十三年移建北门,十八年知县王铨即于北门外玄妙观址改建,成化二十三年知县赵彬将潮宗门内便民仓改建焉,崇祯十六年毁于兵。国朝顺治初,知县朱明魁建于卫署之右,康熙元年知县胡壮生移居废藩府。十三年吴逆陷长沙,署毁。十八年克复省城,知县蔡鹏仍居废藩府。二十年知县王基昌改修小吴门钱局为署,旋复为钱局。二十二年知县朱前诒仍寻潮宗门旧址,捐资鼎建)
入驿步门至正街/永丰仓/万寿街/仓门口(本吉王内廷旧址,今为万寿宫及皇仓)/万福街/息机园
驿步门之左第一横街/西长街/福星街
第二横街/藩城堤/右有大四方塘(即万春池)/左有盐道署(本长沙府义学所改,初为巡察御史署,再改观风院署。雍正十一年改为盐道署)
第三横街/上林寺/储备仓/紫荆园
第四横街/南阳街
第五横街/玉泉山
驿步门之右第一横街/太平街/贾太傅故宅
第二横街/三泰街
第三横街/怡长街/三尊炮
第四横街/小四方塘
第五横街/静乐街
入德润门至正街/下坡子街/上坡子街
德润门之左第一横街/福胜街
第二横街/三王街
第三横街/双井巷
德润门之右第一横街/路边井/李刘二公祠/内有熊湘阁故址(废)/石门
第二横街/衣铺街/黎家坡
第三横街/中和街
【繁华垄断,由南关内王府坪至西门坡子街为极盛】
坡子街,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原有上坡子街、下坡子街。清乾隆《长沙府志》“卷十四”载:“北客西陕,其货毡皮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内王府坪至西门坡子街为极盛”
【太平街】
清嘉庆《善化县志》“卷之三”载“上太平街、下太平街”。太平街,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原有上太平街、下太平街,自古为人文荟萃和商业繁华之区
【潮宗街】
清同治《长沙县志》“卷之三·疆域”载“朝宗街”:“自潮宗门入城东行,经县治后出北门正街,名朝宗街(旧志作县后街)。”潮宗街,位于长沙市开福区,原名朝宗街,明清时为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民国时期,潮宗街曾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
——《长沙古城变迁》
楚国长沙城邑范围,大约西至(今)太平街,东至犁头街,南至坡子街,北至春风街、明月池、落棚桥一带。南北长约850米,东西宽约200米。汉长沙城略呈方形,南至今樊西巷,北至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西至太平街、福胜街,东至落星田、东庆街一带。六朝临湘故城为湘州治所,长沙郡治移至州城南,约在樊西巷至下黎家坡以北地段。临湘县旧治原在州城内,新治迁往州城北,约在清泰街南一带。
隋唐潭州(长沙郡)州城,西至大、小西门附近,南至南门口,东至小吴门、浏阳门一带,北界约在司马桥、戥子桥、活元桥一线。六堆子为城北门(长乐门)。五代马楚王朝潭州(长沙府)城区基本是隋唐规模,有城门六座:南门为碧湘门,北门长乐门,西门济州(大西)门、清泰门,东门浏阳门、醴陵门。
宋元潭州、潭州路(天临路)的城池,大致与后来明清城垣相近(民初拆城垣时,在兴汉门东发现向士璧题额之“云阳门”青石门额一通,说明宋城北至湘春路一带),元军占长沙后,城毁,直至至元十四年,方以土砖作城。
明清长沙府城,洪武五年(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将元筑土城改为石基砖砌城墙,城周14里。城基广3丈9尺、高2丈4尺,外面围以护城河。设门九座:东为浏阳门、小吴门,西为临湘门、德润门、潮宗门、通泰门,南为黄道门,北为湘春门、新开门,均有门楼。门楼上有更楼六七座,城内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并建有不少桥梁。藩王府第规模宏大,设有五殿三宫和山川社诸坛,宫殿屋宇800余间,几占全城十之七八。藩王王城东至东牌楼、西至藩城堤,南门在红牌楼,北至中山路。明末,张献忠占长沙,吉王府被焚。左良玉陷长沙,长沙又遭兵燹。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洪承畴拆吉王府藩城砖石,加固府城城垣。清末,城门共计13座,新辟有经武门、福星门、太平门、学官门。城内“广五里,袤十里,周二千六百三十九丈”“天心阁险要为一城最”,左右设炮台九座。
民国初,拆除明、清城垣,仅留东南一角。(此文摘自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沙市志·第一卷》)
来源:红网
作者:赵涛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