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陈彪:舞动非遗 传承有道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陈彪 编辑:施文 2025-02-24 09:17:09
时刻新闻
—分享—

《二十四时舞》演出现场。 资料图片

舞动非遗传承有道

——评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

文/陈彪

由一级导演李世博执导、荣获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田汉特别奖”的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编织出一幅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生活的斑斓画卷,不仅展现了非遗与舞蹈的精妙融合,更彰显了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整部舞剧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线,分为“冬至·藏”“立春·启”“惊蛰·动”“夏至·长”“大暑·褪”“赶秋·实”六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紧密围绕湘西地区民众的生活习俗、历史记忆和非遗技艺展开。在节气的变换中,舞剧呈现出对生命轮回、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二十四时舞》表演总时长为100分钟,融入了33项苗族非遗,包括1项世界级、12项国家级非遗等。非遗元素在舞剧中的展现,不仅丰富了舞剧的文化内涵,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12名来自湘西州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直接参与编创和演出,为舞剧注入更多生命力。

《二十四时舞》历时两年创作打磨,创作灵感来源于“赶秋”这一传统民族节日。“赶秋”是苗族古老、盛大的民俗活动,是应立秋而举行的传统仪式。2016年,“苗族赶秋”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扩展名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了12名非遗传承人,湘西州众多民俗专家、文化学者、文艺工作者及乡村民众也都为舞剧创作提供了重要支持。他们的参与不仅提升了舞剧的艺术效果,更让二十四节气、傩舞、苗歌、苗鼓、苗舞、苗服、八人秋等非遗在剧中鲜活呈现。舞剧以“赶秋”为创作原点,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让观众从时节更替中看到湘西群众的生活方式、非遗技艺及传承方式,感受那份独属于湘西的浪漫。

《二十四时舞》不仅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创作中,还通过现代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提升,使整部舞剧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在舞剧的表现手法上,该剧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对苗族舞蹈、音乐、服饰、习俗等进行全新解读,既保留其文化特色,又打破人们的固有印象,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例如,表演中大量采用舞台原声,并融入苗歌、苗鼓、八人秋千、银饰服饰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力。剧中,苗鼓形制变化精妙,开篇双面鼓沉稳起势,尾声化为气势磅礴的四面鼓,与结尾秋收欢庆的热烈场景遥相呼应。“立春·启”篇章以近20分钟的鼓舞启幕,舞者身兼节奏掌控与舞蹈演绎双重使命,起鼓、揉鼓、拍鼓等技法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力与美的完美融合得以彰显。

舞美设计是该剧的一大亮点。舞台背景布置与剧情紧密结合,通过变换不同的场景,如冬至的寒冷、立春的生机、惊蛰的苏醒、夏至的热烈、大暑的炽热以及赶秋的丰收,生动展现了人们在不同节气中的生活状态。同时,导演还巧妙运用现代灯光和音效技术,营造出沉浸式观感体验。例如,在表现冬至的寒冷时,灯光变得昏暗而冷峻;在表现夏至的热烈时,灯光则变得明亮而炽热。这种变化不仅增强了视觉效果,还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情的起伏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服装设计和道具也是该剧舞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剧中,苗族服饰随岁月变迁而演变,早期质朴简约,而后逐渐精美华丽,不同风格的服饰塑造了角色的个性特征。此外,八人秋千、农具等各种道具,不仅为剧情提供了必要的支撑,还直观地表现了湘西群众的劳作场景。

总之,《二十四时舞》是一部集艺术性、文化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民族舞剧。它将抽象的时间形态转化为具象的歌舞表现,以现代视角重新阐释传统,让悠远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审美语境下炫放生命之彩。该剧不仅让观众领略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艺术探索。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陈彪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