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洪江拜谒
文/肖凌之
初夏的风,裹挟着特有的温柔,轻轻拂过脸颊,带来阵阵暖意。在这样一个气候宜人、山花烂漫的时节,承蒙散文家刘克邦先生的盛情邀约,我踏上了前往洪江市的旅程。同行的,还有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先生和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梁瑞郴先生,这更让此行有着特别的意义。
洪江市,宛如一颗镶嵌在湖南西部、沅水上游、雪峰山区的璀璨明珠。在工作期间,我虽也曾几次涉足过此地,但都行色匆匆,未能好好领略它独特的魅力。而最让我心心念念、一直渴望前往瞻仰的安江镇,更是始终未能如愿去造访。
我深知,洪江市有着太多值得骄傲的地方,除了黔阳冰糖橙、黔阳大红甜橙、黔阳金秋梨、黔阳脐橙等物产外,诗画黔城古韵悠悠,红军长征留下的遗迹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清凉雪峰给人以别样的体验,美丽的自然山水与丰厚的人文资源、稻作文明相互交融。然而,于我而言,安江的吸引力更是特别的不一般。
因为安江镇不仅是历史上的黔阳行署所在地,也不仅发掘了7800年以前的高庙文化遗存,更重要的是,这里是“物种变异的天堂”,是世界奇迹的发生地。袁隆平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他用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整个世界,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安江这片土地,居然有一所曾经在世俗中并不怎么响亮的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它蕴藏着袁隆平和他团队的传奇故事和现代神话,见证了我国水稻科研的伟大奇迹,也诞生了熠熠生辉的“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如今,这所学校已华丽转身,成为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古樟树、古银杏、桂花树与珊瑚树,以各自的姿态,将岁月的沉淀与科研的精神交织缠绕,不仅已晋升为4A级景区,更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来了一批又一批、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和拜谒者。
5月12日上午,阳光明媚,我们一行怀着十分虔诚的心,踏入了这个充满神秘、神奇而又神圣的园区,也终于了却了我多年心存的夙愿。
园区的校门简单却不失内涵与厚重,左右对称的两扇简易木板墙并肩而立,门上方是一道红色弧形板块连接,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而在彩虹上方又立着一颗鲜红的五角星,更是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仿佛在向人们传达着庄严与神圣,传递着光明和希望。
步入园区,往里走几十米,一座“饱饭碑”赫然映入眼帘,上面“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几个大字,是袁隆平亲笔题写。这简单的话语,却昭示着他伟大而又朴实的美好愿望。袁隆平一生怀揣着两大梦想,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世界,二是禾下乘凉梦。站在“饱饭碑”前,我仿佛看到了他为了实现这两个梦想,在田间地头日夜奔波、辛勤劳作的身影。我们在此合影留念,将这份敬意与感动定格。
校园的右手边,是大垅试验田,这里是杂交水稻的发现地。1961年7月,袁隆平正是在这片田中,发现了一蔸“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株,一穗达到230粒,且粒粒饱满,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他仿佛灵光乍现,得到了水稻具有杂交优势的启示,毅然开启了用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艰难探索。虽然我们没有走上试验田的田埂,但远远望去,那一块块水田,仿佛是袁隆平用汗水和智慧绘制的壮丽画卷。这片试验田一直以来都是杂交水稻的试种基地之一,见证了杂交水稻研究各个时期的成果,至今仍承担着一些科研项目和培训学习任务,就像一位默默奉献的老者,为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沿着校园的小路继续前行,左手边便是袁隆平的旧居。在这里,他的三个小孩出生并成长,一家人在此居住了19年。走进旧居,看到那些零星的摆件和简朴的生活物品,仿佛听到它们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一张旧书桌,见证了袁隆平撰写科研论文时的专注与执着;几张木床,承载着一家人生活的温馨与幸福。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印刻着袁隆平一家在此生活的点滴岁月,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再往里走,依然是左手边,那是建于1980年的专家楼,也是原来的杂交水稻研究室。1983年后,因经常要接受国内外专家和记者的采访,组织便安排袁隆平一家6口和其得力助手李必湖一家4口在此居住。房间虽然比此前多了几间,但条件依然简单而朴素。站在专家楼前,我想象着当年这里的热闹场景,无数关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讨论在此展开,智慧的火花在这里不断碰撞。
最后,我们参观了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馆前,是一尊汉白玉雕像,袁隆平穿一双雨靴,披一身劳动服装,站在台基,双手捧一束粒粒饱满的稻穗,面带微笑与慈祥,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远方。那目光穿透岁月的雾霭,仿佛依然在凝视着他毕生牵挂的万亩良田,喜望着稻浪翻涌的希望之地。在这雕像前,我驻足良久,全身涌动着满满的敬意。馆内,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杂交水稻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一一展示在我们眼前。通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意义非凡的实物,我不仅深入了解了水稻种植的悠久历史,更深刻感受到了袁隆平为解决人类饥饿问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也诠释了他那“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的铮铮诺言。
整个纪念园,保留了建校以来大量的教学和科研设施,还有办公楼、师生宿舍、杂交水稻温室、图书馆、鱼塘、游泳池等,这里集科研、教学、文物展示、人文景观、旅游休闲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俨然就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是一部鲜活的生动教材,记录着杂交水稻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值得海内外的人们一看再看、一读再读。
站在这片土地上,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蕴含着生动的故事,深深触动着我的心弦。我一边参观、一边睹物思人、一边触景生情。袁隆平将科研放到田野、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作风,恰似园内那些参天古木深深扎根于土地。他没有坐在舒适的实验室里纸上谈兵,而是亲自走进田间地头,与泥土为伴,与水稻对话。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培育着稻苗,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科研奇迹。
我们今天能够吃饱饭,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定不能忘了曾经为此负重前行的人。袁隆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心怀天下的仁者。他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人的至情至性之美,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离开洪江时,我的心满是不舍与感恩,这次拜谒之旅,让我收获满满,也让我对生命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
再过几天,袁隆平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科学家就离开我们四周年了,也谨以此文,表达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肖凌之,笔名石川,一个退休后还依然坚持写作的老公务员。中国作协和湖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旅游报》《湖南日报》《新湘评论》《湖南文学》《湘江文艺》《文艺生活》等报刊,著有随笔集《人生如字——谐音字趣谈》(人民出版社出版)和《人生当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来源:红网
作者:肖凌之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