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者,灵魂像风一样自由
文/李立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上天入地,间隙不留,无处不在,随时生风。大千世界,朗朗乾坤,诗意无所不至,如风般潜隐、默化、繁衍、缤纷、飘逸、激扬。边行边吟,行吟诗歌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当代行吟诗歌已呈方兴未艾、风生水起之势。
尺寸方圆,风起云涌,绵绵无穷。思想可抵达之地,便是诗情的肥沃土壤,行吟诗歌的种子就能生根、萌芽、开花、结果。
行吟诗歌,自古有之,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诗人,留下不胜枚举的不朽之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仙李白临风对月,纵横山水,笑傲江湖,托举金樽,嬉笑怒骂,出口成章,行吟天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圣杜甫独步人寰,嘘寒问暖,路见凄怆,有感而发,悲天悯世,铮铮傲骨,仗笔侠义,浩气凛然。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的南宋名将辛弃疾仿佛在描绘爱情,又好像在抒发心中的压抑。他行吟于塞上边关、出入于金戈铁马、奔波于长城内外、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行吟诗歌可分抒情诗、叙事诗、咏物诗、爱情诗等,但行吟诗歌没有泾渭分明的派别之争,没有壕堑矗立的门第之别,四海之内的诵吟唱颂皆为行吟诗歌。行吟诗歌讲究清新脱俗、自然天成,拒绝闭门造车、扭捏作态、固步自封。马嘶狼嚎、鸟唱虫鸣、飞瀑激流等大自然发出的天籁之音,行吟诗人都乐意洗耳恭听,并欣然与之唱和。
风喜于拈花惹草、擅于推波助澜、忠于神采飞扬、形于来无影去无踪;从不作茧自缚、从不循规蹈矩、从不因循守旧、从不裹足不前。它弹拨漫山红叶、它吹奏江湖涟漪、它令蝴蝶翩跹起舞、它让雪花款款深情、它能使春光风情万种、它亦能使黄沙骚动不安,在风面前,万物皆难以克制和矜持,不可无动于衷。
行吟诗歌热爱大自然,表达真善美,挞伐假恶丑,颂扬清风正气,赞美清平世界。行吟诗歌不是游山玩水的释放,不是游手好闲的造作,不是江山如画的拼图,不是钓名沽誉的无病呻吟。
行吟诗歌最忌讳走马观花似的敷衍、蜻蜓点水似的潦草、浮光掠影似的轻率。
行吟诗歌必须能走进峻岭悬崖的皱褶内核、必须能与江河湖海促膝谈心、必须能与大漠戈壁共枕日月、必须能与孤花独草形成心灵共振、必须能以一颗怜悯之心去撞击世俗的铜墙铁壁、必须能赋予落寞古刹崭新的生命力。行吟诗歌最先抵达的目的地,是行吟者的内心深处。
脚步触摸不了的远方,只要思想和诗意锲而不舍,行吟诗歌就永远没有终点站。
想走就走、沐风浴日、披星戴月、挥毫落纸。山川河流、都市街巷、名胜古迹、危峰峭壁、荒郊野外、田间地头,只要你悉心观察,用心灵的颤音去诱捕缪斯,那么,你就会诀别寂寥和空虚,收获大自然慷慨的馈赠。行吟诗歌如风一样无处不在,但比风持重、洒脱、灵动、端庄、丰满、秀丽、壮阔,比风更讲究内涵、韵律、节奏和风情,看得透理得清,来无影去有踪。
大自然是行吟诗歌的温床。行而吟之,诗如其人。
大鹏借助风升空,诗人驾驭意境升华。
行吟者,诗意生风、目光如炬、声似洪钟、思如泉涌,行走在蓝色星球上,灵魂像风一样自由,笔随心动,诗情蓬勃,无所不及。(本文系《风一样自由:中国行吟诗歌精选》序)
来源:红网
作者:李立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