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刘文良:睿见与哲思逸出在诗意交响之际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文良 编辑:施文 2025-05-08 16:13:1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30531105418.jpg

张雄文散文集《白帝,赤帝》,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4月版。

睿见与哲思逸出在诗意交响之际

——赏评张雄文散文集《白帝,赤帝》

文/刘文良

散文如同一朵瑰丽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芬芳和深沉的思想内蕴,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倾心。张雄文先生的散文集《白帝,赤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自2023年春光初绽的四月璀璨登场,便以其精致如诗的文笔、邃若渊海的思考和包罗万象的视角,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文坛的目光,赢得了一片赞誉。这部散文集由《白帝,赤帝》《梅园的早晨》《烟雨深处的紫鹊界》等44篇散文汇集而成,宛如一部空间与时光的交响乐,动人心弦、启人心智。尤其是首发于《人民文学》的《白帝,赤帝》篇,尽管只有8000余字,但个中故事和涵养却曲韵而丰厚。散文以白帝城为指挥棒,拨动着历史的琴弦。从古老的少昊、太昊的神话传说,到周王室的兴衰、汉高祖的豪情、王莽的野心、公孙述的执着,再到刘备的悲壮,作者如同一位历史的吟游诗人,精心营构了一幅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意画卷,以其独特的艺术魔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着读者步入一场探寻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心灵盛宴。

大手笔:历史与文学交相辉映

《白帝,赤帝》以古代中国为宏大舞台,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文学想象融为一体。凭借对历史的熟稔与独到见解,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篇章重新编织,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作者笔下的白帝与赤帝,不仅是两个象征性的符号,更是那段历史时期的缩影,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在文学表达上,张雄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与美感。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动和人物的命运沉浮。这种历史与文学的交织,不仅让作品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也让其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白帝,赤帝》以叙史为重,但其相对简单的景观描绘却堪称一绝。张雄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宛如一幅幅细腻入微的水墨丹青,令人叹为观止。他仿佛是一位深谙天地之道的画师,以文字为精妙的颜料,以想象为灵动的画笔,将白帝城的云雾缭绕以及长江的雄浑壮阔、波澜不已,以一种诗情画意的方式,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遥远的山水,感受到它们的呼吸与脉动。白帝城,如诗如画,云雾时而弥漫,时而散去,仿佛是一处人间仙境,让人恍若置身于天地之间的神秘之地。“层层峦嶂里,古树与藤蔓掩映的白帝城依旧耸出云端,像泼在半空里的一朵浓郁水墨。”“一团一团白雾如冰雪季节巨兽嘴中哈出的寒气,从三峡的入口处夔门升腾弥漫而来,给白帝城盘踞的山腰系上了一条松软的乳白色腰带。”如此文字,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和谐之美。

历史,记载的往往是朝代更迭的大风大浪和点点滴滴,而历史能够成为文学,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以丰富细腻的笔触对历史事件进行巧妙的解构与重构。古代文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壮志未酬的豪情,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借白帝般的月色传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在这座如诗如画的古城中,文人墨客们留下了他们对白帝之美的赞美和感慨。他们在城中的亭台楼阁间吟诗作赋,笔下的诗句如同山水间的流泉,流淌出无尽的诗意。承古人之余绪,张雄文的笔触同样细腻而深情,他以绵情的笔触描绘白帝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甚至每一缕云雾,都仿佛有了生命。他将读者带入那个时空交错的世界,让他们亲身感受那份超凡脱俗的宁静与壮美。在白帝城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茫茫的雾霭,还是耸立的陡峰,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白帝的神秘与庄重。白帝的自然之美,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庄重与肃穆,以及文人墨客的情感共鸣。这种美,如同一首无声的诗,一幅流动的画,让人在阅读中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宁静与深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的生命,《白帝,赤帝》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除了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外,更在于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正如心理学家约瑟夫·菲尔斯(Joseph Firth)论述“情感与叙事”时指出,情感是连接读者与文本的桥梁,它使得读者能够跨越时空,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在《白帝,赤帝》这部作品中,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深沉的诗意,亲情的温馨与沉重,以及友情和爱情的执着与牺牲,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些情感元素的融入,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加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它们像一根根细线,将读者与作品紧紧相连,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不由自主地为人物的命运而揪心,为他们的选择而感动,为他们的坚持而喝彩。

《白帝,赤帝》对历史的解读是认真的,对文学的坚守是执着的。张雄文以颇为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那些历史的瞬间仿佛跃然纸上。他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市井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和人物的呼吸。那些战场上英勇的士兵,宫廷中狡黠的谋士,市井间挣扎的百姓,他们的生活细节和情感波澜都被张雄文细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如同亲历其境、感同身受。这种深度的人物剖析,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波动,从而更加投入到故事之中。此外,张雄文还巧妙地融入了民间传说和神话元素,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那些神话中的神兽、神秘的预言、古老的仪式,都为作品增添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验到文学的浪漫。

历史与文学交织,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将读者带入那个遥远而充满魅力的时代,使得《白帝,赤帝》在历史的厚重中散发出艺术的光芒。文学评论家陈文忠曾指出,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是让过去活在当下的魔法。《白帝,赤帝》这部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历险,更是一次对人性与情感的深度探索。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描绘,都充满了诗意与美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脉动和人物的命运。通过《白帝,赤帝》,我们可以感受到张雄文对于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对于现实的理解与洞察,对于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大智慧:自然与人文同频共振

自然与人文,共同构筑了文学作品的诗意大厦。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张力,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程度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尺。《白帝,赤帝》没有让读者失望,张雄文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元素进行交织,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这种融合不仅在于自然景观的描绘与人文历史的叙述相互映衬,更在于它们相互渗透,共同营构出一种深邃的艺术境界。《白帝,赤帝》就像一首交响乐,以自然为旋律,以历史为和弦,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乐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穿越到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经历那些历史的瞬间,感受风土人情,体验历史的壮阔与文化的深厚。

《白帝,赤帝》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融共生,作者借助李白的诗意,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白帝城。张雄文笔下的白帝城,不仅是一座矗立在江边的古城,更是一处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精神圣地,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宝盒,承载着千年的传说与历史的沧桑。城中每一块斑驳的石砖,都似乎在低语着蜀汉兴衰的故事,而刘备的壮志未酬与诸葛亮的智勇双全,仿佛依然回响在那山川之间。峻岭雄奇,峰峦叠嶂,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山脚下,江水湍急,波涛汹涌,每一朵浪花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演绎着一幕幕壮烈的英雄篇章。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正如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指出的“优秀的作家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微小中挖掘伟大”。张雄文以其细腻的笔触,让读者在自然与历史的交汇中,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平凡与伟大。张雄文的笔触,犹如织女手中的丝线,巧妙地穿梭于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之间,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他引用杜甫的诗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揭示了三峡峡谷地形在古代战争中的战略意义。那些险峻的山崖、湍急的江流,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历史的烽火硝烟。他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与历史的沧桑之感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广袤的天地之间,感受历史的脉搏跳动。在叙述历史人物与事件时,张雄文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山水云月为笔,勾勒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刘备托孤的场景时,殿堂的威严象征着刘备的王者风范,而门外崖壁下江水的流淌则寓示着历史的无情前行。诸葛亮的忠义与机智,如同那江水般汹涌澎湃,而他那未竟的事业,如同山川永恒的誓言,烙印在每一寸土地上。这些历史的痕迹,如同镶嵌在石头上的诗篇,经岁月的洗礼,更加熠熠生辉。这种手法,正如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所倡导的“长时段”历史观,通过自然元素的穿结连缀,揭示出历史的深层结构和人物命运的交织。

张雄文散文的耐读,与他的睿智很有关系。他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自然的韵味,以史学家的严谨,揭示历史的脉络。这种写作手法,是对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深刻诠释。他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在形态,更注重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他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相互融合,使《白帝,赤帝》成为一部融合了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杰作。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说:“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张雄文的作品,就是这种诗意栖居的生动体现,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在《白帝,赤帝》中,无论是风轻轻吹动的草叶,还是历史人物的微妙表情,都体现了张雄文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见解。他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赋予历史人物以生动的背景,让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以展现。这种结合,生动地诠释和践行了英国文学理论家伍尔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的见解:“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张雄文的作品,就是这面镜子,反映出自然与历史的深刻对话,深深地激发着读者对生活、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思考。

《白帝,赤帝》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脉络和人物的命运,更深层次的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忠诚、勇敢、智慧、仁爱等人类美德的赞美与颂扬。这些美德不仅是古代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跨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人类价值追求。作者反复渲染“托孤堂”的凝重,不仅仅为了彰显“忠义”在君臣之间所承担的伦理意义,更是站在个人的“人”的视角,凸显了刘备、诸葛亮之间坦诚厚道、生死不渝的情义。特别是托孤之际“君可自取”的嘱咐,更是体现出人性的莫大光辉。张雄文通过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他让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真正能够触动人心、引领时代的精神力量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种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使得《白帝,赤帝》不仅是一个历史叙事,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张雄文巧妙地借鉴了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贡献。他通过角色的行为和选择,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读者认识到个人的潜力和价值。正如阿德勒所言,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的行为和决策都应有益于整个社会。《白帝,赤帝》中的角色,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他们的抉择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什么历经四季往复的风雨侵蚀和惊心动魄的治乱分合后,白帝城依然屹立而不倒?白帝城的遗迹何以在战乱纷飞中保存得比东汉江山乃至西汉江山还要长久一些?个中原因恐怕就在民心。烽烟四起的乱世之中,唯有白帝城可以凭借高峻的地势偏安一隅,让百姓免受战火洗劫从而过上安稳的生活。白帝,赤帝,忧民护民就是好

张雄文不仅描绘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更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暗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腻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让这些人物跃然纸上,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如同真实发生般触动人心。这些情节这些故事让读者明白,尽管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性的光辉与暗影始终如影随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忠诚的泪水、勇敢的决绝、智慧的闪光、仁爱的微笑,这些情感的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历史的长夜,引导着我们去追寻那份永恒的价值。张雄文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深度与广度,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也在思考中成长。他以文学的力量,弘扬了人文精神,让《白帝,赤帝》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文学巨著,让我们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大开创:诗意交响的价值升维

《白帝,赤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现实与想象的和弦共鸣。张雄文笔下的文字,如同琴弦上的音符,跳动着和谐的节奏,引领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深思历史的教训,领略文化的底蕴,感受人文精神的力量。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来映衬人文历史的厚重,又通过人文历史的叙事赋予自然景观以灵魂和内涵。这种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不仅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更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和感悟,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与古人一同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正是这种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而带来的双重体验,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有效达成多维的诗意交响价值。

首先,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的固有模式,创新了文学表达形式。在传统的游记散文中,自然景观往往是叙事的主角,而人文元素常常被当作点缀。然而,张雄文善于将两者紧密结合,让自然成为历史叙事的舞台,人文成为自然景观的注脚。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原始魅力和神秘力量。《白帝,赤帝》给山水、草木、风月等元素赋予了生动的情感与象征意义,使得自然景色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成为了情感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比如对云端中白帝城及其周围山川的描述,既有雄浑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寄托,让读者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种创新形式赋予了作品更丰富多元的内涵,引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享受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也能沉浸在历史的深邃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立体感和深度。

其次,这种融合使作品在内容上得以充实,有效深化和升华了文学主题。《白帝,赤帝》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读者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洞察了人性的深度。作者笔下的刘备,既有英雄的豪情,又有凡人的忧郁;笔下的王莽,既有智者的狡黠,又有暴君的残忍。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使读者在欣赏人文故事的同时,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张雄文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与自然环境相互映照,使读者在阅读中如同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这不仅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他们对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敬畏与认同。刘备在白帝城的焦虑与无奈,如同伍尔夫“心灵风景”概念的再现,让刘备的形象在自然的映照下变得更加立体而真实。读者在江水的宁静与波涛中,感受到刘备内心的悲愤与挣扎,如同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品味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无情。文学评论家艾米·塔格(Amy Taggart)说,一部伟大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每个时代的读者,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有的情感和价值观。这些情感元素的融入,如同丝线,将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紧紧相连,让我们在每一个字句中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情感波澜。

再次,这种融合积极推动着跨学科对话,为解读世界提供了多元化视角。《白帝,赤帝》的跨学科价值在于其将历史、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实现了多元融合与深度发掘。在作品中,作者不仅从历史的角度再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还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传统。《白帝,赤帝》融合了地理、历史、文学等多种学科,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跨学科思考,诱导读者不仅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过去,还从文学的角度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历史事件的情感波澜,实现了历史的“人文化”。同时,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这种融合为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推动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对话。就社会学来说,它启发了对社会变迁下个体命运的研究;就心理学来说,它提供了探讨人物动机和情感世界的文学样本;而对于哲学而言,它成为探讨历史与存在、现实与理想关系的载体。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领域相契合的思考角度,从而推动跨学科的对话与融合。

进一步说,张雄文的这种创新尝试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他的作品以自然为画布,以文化为色彩,以诗意的叙述方式,绘制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卷,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生命的韵律和历史的沧桑,体验到一种超越感官的审美享受。这种享受并非仅限于视觉,而是深入到心灵层面,激发读者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深度思考。意大利文学批评家克罗齐(Bendetto Croce)指出:“艺术是直觉,历史是理解。”张雄文的作品,正是直觉与理解的完美结合,使《白帝,赤帝》成为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一次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白帝,赤帝》的自然与人文融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鼓励作家们跳出传统的框架,尝试将各种元素巧妙结合,以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张雄文的写作,既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又是对现代文学的创新。他打破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织,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赋予了新时代散文更多的魅力因子。

结语

张雄文不仅仅是一位自然的歌者,更是一位人文的探寻者,是历史与文化的解读者。“多年后,当我立在白帝城头,用目光一遍遍摩挲李白、杜甫、白居易们遗落在云端的背影,似乎终于明白,他们早已超越了白帝、赤帝,是这座城真正的王者。他们用文字构筑在白帝城上下的诗歌帝国,让他们与眼前的苍穹、白云和滔滔江水一样,成为炫目的永恒……”张雄文以其悠扬的旋律,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和谐乐章奏响在读者心间。这,是否堪称又一位王者?

刘文良3_副本.jpg

刘文良,博士生导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二级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院党委书记、院长,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现任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设计学和文艺学研究,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CSSCI期刊80余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40余篇。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文良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9/90/149389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