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雪《环保之眼》图书封面。
评古雪《环保之眼》的群像叙事
纪实文学的诗性突围与生态伦理的审美建构
文/罗建辉
在当代纪实文学的版图中,张家界女作家古雪以二十万字的《环保之眼》完成了一次对生态伦理的诗意突围。这部以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叙事原点的作品,通过细腻的叙述、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与灵动的言辞,将环保监测者的精神图谱升华为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学意象。作者以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力为经纬,以“诗词点睛”的叙事策略为支点,在纪实与诗学的双重维度中,构建起一座关于生态文明的文学丰碑。
纪实文学的诗性突围:从“在场”到“在场性”的审美转化
纪实文学的核心矛盾在于“真实”与“文学”的张力。古雪通过“在场性”的审美转化,将简单的环境监测记录升华为具有诗性特质的文学表达。在描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帅时,作者并未停留于对其技术能力的客观陈述,而是以“试管里的青山绿水”这一意象,将实验室的微观世界与宏观生态形成互文。试管中的化学试剂与张家界的山水形成隐喻性对话,使科学数据转化为具有生命温度的诗性符号。这种转化并非对真实的背离,而是通过文学想象重构了真实的感知维度——当监测数据被赋予“青山绿水”的视觉意象时,冰冷的数字便获得了生态伦理的温度。
作者对“山水郎中”黄斌的刻画,则展现了纪实文学中人物塑造的诗性突破。通过“与森林交友,与大地谈心”的拟人化修辞,黄斌从环保技术专家升华为具有自然神性的文化符号。这种塑造方式暗合现象学美学中的“身体现象学”理论:当监测者的身体与自然环境形成深度交融时,其职业行为便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实践。古雪通过捕捉监测员李佩耕在市人民医院太平间下面排污池采集水样的细节,将职业坚守转化为对生命本真的诗意确认——太平间飞出的一包东西与湍急的河流构成动态平衡,身体成为丈量生态健康的标尺。
群像叙事的复调结构:个体史诗与集体精神的交响
《环保之眼》的叙事策略突破了传统英模报告文学的单向度颂扬,转而采用巴赫金所谓的“复调小说”结构。书中塑造的监测员群像并非扁平化的道德符号,而是具有独立精神世界的文学主体。于湘红作为“环保监测的微型天眼”,其技术革新背后的知识分子焦虑,与李文霞在家庭与职业间的平衡困境形成对话,共同构成环保铁军的精神谱系。这种复调结构消解了英模叙事的程式化倾向,使集体荣誉背后的人性褶皱得以显现。
中心主任胡家忠的16年坚守,被作者处理为具有史诗品格的叙事单元。通过“一人强不是强,再强也是一只羊。只有队员强了,才有团队强,团队强,才是强,才是一群狼”的宣言,古雪将个人奋斗史转化为集体精神的生成史。这种叙事选择暗合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启示:当个体将自我实现让渡于集体目标时,其生命价值便获得了超越性的伦理维度。
生态伦理的审美建构:从技术理性到生态诗学的升华
在个别地方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纪实文学的生态书写面临着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挑战。古雪通过“诗词点睛”的叙事策略,完成了对生态伦理的审美重构。书中穿插的古典诗词,如描写于湘红个人成就前的“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不仅营造了意境悠远的审美空间,更将现代环保监测与传统万川归海生态智慧形成对话。这种跨时空的诗学对话,使技术行为获得了文化基因的传承,监测数据因此成为连接古今生态伦理的媒介。
作者对“环保铁军”的塑造,突破了工具理性的局限,转而强调生态实践中的审美体验。当监测员们用身体感知环境变化时,其职业行为便具有了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意向性”。书中描写李伊胜、李佩耕爬水泥厂烟囱采集空气样本的场景,两位监测员的呼吸与水泥烟尘形成共融,这种主客交融的体验使环保工作升华为存在论层面的生命实践。古雪通过捕捉这些细微的审美瞬间,将生态伦理从道德约束转化为内在的生命需求。
纪实美学的创新实践:诗性真实与文献价值的辩证统一
《环保之眼》的文学价值在于实现了诗性真实与文献价值的辩证统一。作者用一年多时间深入监测中心,通过20万字的翔实记录,构建起关于中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文献性文本。但古雪并未止步于客观记录,而是通过文学想象重构了真实的感知维度。在描写吴文晖进行监测的场景时,被赋予“流动实验室”的称谓,这种夸张非但没有削弱真实性,反而有力地揭示了环保工作的价值。
书中对监测技术的描写,如无人机监测的“微型天眼”意象,将科技产品转化为审美对象。这种处理方式暗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理论:当现代技术被赋予诗性光辉时,其工具属性便让渡于文化象征意义。古雪通过这种审美转化,使专业术语密集的技术文本获得了大众传播的可能性,实现了生态知识普及与文学审美的双重突破。
文学地理学的空间诗学:张家界景观的生态映照
作为地域性写作的典范,《环保之眼》深刻展现了文学地理学的空间诗学。张家界核心景区负氧离子多的特征在书中不仅是叙事背景,更成为生态映照的载体。负氧离子在监测员的视野中,从旅游宣传转化为生态健康的指示器,这种空间认知的转变揭示了现代性语境下自然观的嬗变。作者通过描写监测站与武陵源核心景区的空间对话,构建起“技术凝视”与“审美凝视”的张力结构,使生态保护从专业行为升华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
书中对优秀野生动植物专家谷志容所在八大公山管理处土壤监测的描写,借用临时厂房里6楼会议室监测与吴文晖带领全站18人在野外一线挖土采样的描写形成科技与自然的对话,这种空间并置使监测工作获得庄严感。古雪通过空间诗学的建构,将环保监测转化为具有存在论意义的生态实践,使技术空间升华为精神空间。
总之,古雪《环保之眼》的出版,尽管还存在罗列事实等瑕疵,但也算中国纪实文学在生态书写领域的突破。古雪通过诗性叙事与文献价值的双重建构,完成了对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环保英模群像的审美重塑。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生态监测者的精神史诗,更在于通过文学想象重构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当监测数据被赋予诗性光辉,当技术行为升华为生命实践,纪实文学便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在个别地方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环保之眼》的文学实践为环境书写提供了新的美学范式——它证明,真实的记录与诗意的表达从不对立,而是可以在生态伦理的旗帜下达成完美统一。
罗建辉,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会员,现任张家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出版《老院子儒家教育文化研究》等。
来源:红网
作者:罗建辉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