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王城》图书封面。
王城(节选4)
文/黄亮斌
朝臣们都知道,贾谊的一些想法近来颇得汉文帝欢心,好几次廷议,都提出了不少治国理政的新奏议,《论积贮疏》更是让朝野刮目相看,偶尔有些策论虽然没有得到汉文帝的采纳,但并不是说不认可他的主张,只是认为当下实施的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朝堂上渐渐有了一些赞同的声音,但更多的人选择观望,因为周勃、陈平等左右大臣还没有说法,特别是右丞相周勃对贾谊的不满,不仅装在心里而且写在脸上了,更多人便选择了观望。正在大家观望等待、朝堂一片寂静时,颍阴侯灌婴霍地走出朝班,说:“臣有奏。”
汉文帝瞥了一眼,心里一愣,但一看是功盖一时的老将,于是客气而又略显迟疑地说道:“将军请说。”
灌婴心想之前已经与周勃、张相如和冯敬几位大佬都沟通好了,准备打击的对手又只是一个年轻人,应该不会受到多大的抗争与反噬,便充满不屑地高声说道:“贾谊不过是洛阳出生的小伙子,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真本事,虽然长得一嘴伶牙俐齿,我们这些人都说不过他,但朝廷可不能让这样的人带偏了。”
周勃见灌婴开了头炮,立马附和,道:“如今这大汉,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冒着强弓箭矢、流过不少鲜血,乃至丢掉生命打下来的,江山的拱卫也少不了我们这群老家伙出力。三公九卿之位是国家关键岗位,栋梁之材方可胜任,怎么能随随便便把这样的权力交给一些嘴上无毛的家伙?哼!”说完,捋起衣襟让大伙看他身上成年累月留下的一道道伤口,还恶狠狠地瞟了一眼贾谊。
汉文帝闻之,不等贾谊显出紧张的神色,自己脸上就不禁有了几分恼怒。他不喜欢臣子中有人倚老卖老,把对朝廷的功劳挂在口上,于是脸色一沉,强压怒气地说:“贾谊每次上朝,都有一些革故鼎新的好点子,难道这不正是我朝中兴所需要的新气象吗?!”
“那也不能提拔贾谊这种好耍权术、嘴上无毛的小孩子。”周勃仗着曾经手持玉玺和符节扶持文帝上台,打心眼里瞧不起年纪轻轻的贾谊,头脑一昏,竟然不记得他在几个月内就被皇帝提拔为太中大夫,也没注意到近日文帝看贾谊的脸色总是那么喜悦、灿烂。
“放肆,贾谊也不过小我两岁,你到底是讲贾谊少不知事,还是暗讽朕年少无知,不堪大任?”这是刘恒当上皇帝后第一次讲重话。就任大位一年后,龙祚已经稳固,他渐渐有了些说硬话的底气。
众臣见龙颜大怒,全都吓得面容失色,连忙跪下齐声说道:“皇上息怒,绛侯忠心耿耿绝无此意。天子如堂,群臣如陛;天子如天,群臣为地,这是君王与臣下的区别,皇上天资聪颖,就任以来日理万机、励精图治,百姓生活更加富庶,大汉江山已是气象万新。”
文帝一开始心里很是不顺,但听了这么多颂扬,见到满堂恭谨如仪的态度、唯唯诺诺的大臣,心中的怒气才略略有些下来,便顺势说道:“诸位继续刚才的话题,贾谊这事怎么个弄法?”
这时张相如插话进来:“贾谊虽然少年老成,但陛下一年内已经将他从博士擢升为太中大夫,对他的奖掖提拔算是很快了。况且对于一个未经千磨万炼的年轻人来说,过早进入权力最高层,授以公卿高位,可能并非朝廷之福,对他自己也不一定是好事,还请皇上三思!”张相如觉得,既然皇上把教育太子的职责赋予了自己,就年轻人的成长发表自己的想法,正是自己的职责,也符合太子太傅的身份。
“太子太傅所言极是,贾谊年纪太轻,还是需要更多的政治历练。绛侯、灌将军都是几朝老臣,完全是为社稷计,为国家安危忧。”冯敬记得几天前退朝后,张相如特地叫他留步,交换过对贾谊的看法,这时想,如果关键时刻不出来讲句话,会显得自己不够义气,愧对所托。
汉文帝一看朝臣渐渐转向了周勃一边,还想争取一下大臣对自己提名的支持,于是想起了张苍和吴公等两位贾谊的恩师,便问道:“北平侯和廷尉,贾谊平日里跟着你俩读书、做事,整个朝廷就算你俩最了解他,你们也说说。”
吴公和张苍一直都在认真听着朝堂上的辩论,也非常期待自己的得意门生能够更上层楼,一步迈入公卿大臣,但一听皇上谈到贾谊与自己的师生关系,又觉得公堂乃公平正义之地,应该撇开私情,内不避亲外不避仇,从造福国家、稳定社稷的大局对待自己的弟子。于是吴公谦让一下,客气地说:“贾谊先前跟着我,但这一年到长安以后,就一直跟随北平侯学习,陛下是不是请他先说?”
张苍见自己再不好推辞,便说:“陛下,贾谊这一年来朝堂应对的能力您已经多次夸奖过,这也是对我的鼓励。您登临大位以来,勤政为民,大施仁政,广纳人才,使我大汉皇朝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贾谊虽然才华出众,但正如刚才太子太傅所言,他毕竟还很年轻,报效君王的机会来日方长,如果这时把他放到某国担任太傅,或者丞相,假以时日反复磨砺,未来一定能够以更加优秀的才能与品质,更好地效忠朝廷,服务社稷!”张苍这么说,除了贾谊确实年轻外,还因其之前写的《道术》《六术》等治国理政的文章还失之粗浅,确实还有些纸上谈兵的轻飘,加强基层锻炼非常有必要,内心也觉得外放避开一下老臣们的风头,减少朝堂上的直接对抗,也许是对他最好的保护,况且张苍自己之前做过淮南王的太傅,深悉自古丞相均出于郡县的道理。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是,贾谊在大汉究竟属于水德还是土德一事上跟自己唱反调,表面上是学理之争,实际上觉得自己这个学生桀骜不驯,很伤自己面子。
汉文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毕竟贾谊才二十出头,年纪比自己还小两岁,从长远计,把贾谊放到某个郡国得到更多历练,了解更多基层现实,增强政务处理能力与水平,几年后再调回自己身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几位都是朝廷的股肱大臣,朝政很大程度上都被他们把握着,就是自己登上大位也是功臣们选择的结果,自己走上帝位时间也不长,根基还不算太稳,也犯不着为了一个贾谊的任职,跟满朝文武大臣闹得不愉快,张苍的这个建议算是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于是将头转向张苍说了声:“北平侯所言极是,就按照张爱卿的建议办理。”一边心里盘算着将贾谊派往何处。而一旁的吴公,好不容易发现并推荐了贾谊这匹千里马,原本希望他在仕途上跑得更好更快一些,在政坛上升更快一些,没有想到张苍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但话既已经讲出来,自己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只得耐心等待汉文帝的圣意裁决。
几天后,汉文帝正式下发诏书,任命贾谊到长沙国,担任太傅一职。(待续)
黄亮斌,资深环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圭塘河岸》(获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湘江向北》(获湖南省第一届“青山碧水新湖南”征文优秀长篇作品奖),《以鸟兽虫鱼之名——走进〈诗经〉中的动物世界》(入选新闻出版署2023年全国农家书屋推荐书目,入选2022年度湘版好书)。
来源:红网
作者:黄亮斌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