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张毅龙:于时光静处品读人生

来源:红网 作者:张毅龙 编辑:施文 2025-10-13 15:52:04
时刻新闻
—分享—

千库网_枫叶秋天树叶深秋秋色摄影图配图_摄影图编号250780_副本.jpg

于时光静处品读人生

文/张毅龙

暮色四合时,总觉风里捎来旧时信笺。岳麓山枫焰正灼,湘江水雾含烟,我在这座陪伴我走过中年的城里,迎来了第一个无人等候的退休之秋。父母长眠桃江故土已十余载,他们的照片在书案木框里泛着柔光,而今我终于能整日陪伴这些光影,在诗词里打捞岁月的回声。

秋窗独对忆

凌晨总在固定时分醒来,母亲在世时买的羊毛毯还留着阳光味道,窗外却再不会有叮嘱添衣的来电。读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时,忽然懂得所有“未有期”都通向同一个终点——父亲教我认星图的土台野草已深,他们最后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桃江老宅那扇朱漆门后。

社区重阳节给空巢老人送糕点时,九十岁的陈奶奶往我口袋塞了块芝麻糖:“娃娃也吃。”她皱纹里的笑意让我想起母亲总把桂花糕藏在搪瓷缸等我放学。那刻“万缕情丝抽愈韧”不再只是纸间愁绪,而是穿过近四十载光阴依然鲜活的掌温——从桃江到武汉再落脚长沙,每个驿站都藏着父母目送的身影。

秋山共我行

退休后常去天心阁看云,某日见群鸟南飞,忽然领会王维“行到水穷处”的从容。带着父亲留下的军用水壶在爱晚亭泡茶,枫叶飘落茶汤时,想起他说的“一叶知秋好比见微知著”。那些催促项目进度的电话终于沉寂,方觉“千峰枫焰点丹丘”的壮美从来都在,只是从前在办公楼玻璃反光里错过了太多黄昏。

如今有时间整理旧物,发现父亲摘抄的“得失荣枯皆定数”,墨迹虽褪,但仍能触摸到他写下这句时的释然。母亲曾经的叮嘱:“霜降腌芥菜,立冬灌香肠”,这些节令里的牵挂,现在都由我在长沙的厨房里接续成日常仪式。视频时儿子总说想念家里的剁椒,隔着太平洋,两代人的味觉在时光里奇妙重逢。

秋夜煨暖意

霜降那日按母亲配方腌了剁辣椒,坛口扣碗时恍若见她系着蓝布围裙在老家灶台前转身。社区书画班七旬翁媪学画菊花,笔尖颤抖却满含欢喜,教人懂得“菊插鬓边笑逐臣”不必登高亦可践行。

中秋逛开福寺,逢分食素月饼时,客居长沙的东北奶奶说起她故乡的松子,我忆起母亲最擅剥湘西油板栗。原来“共话天涯未归人”的怅惘,经岁月熬煮后竟能化作照亮彼此的萤火——就像儿子在加州公园拾枫叶视频时,附言说“爸爸看,和岳麓山的一样红”。

秋池映清明

今晨在湘江边看钓者收竿,水面涟漪渐归于无,倒映出陶潜“人生似幻化”的澄明。归途见孩童追逐银杏叶,金黄的弧线划过他们尚不知别离的年纪——我这般年岁时,正牵着父亲粗糙的手在资江边放风筝,不曾想后来会有武汉求学的行囊,也不曾料会有今日长沙窗前的眺望。

如今带着父母合照去坡子街,青石板已换成柏油路,但老茶肆的温馨依旧。在太平街口买糖油粑粑,温甜触舌的瞬间,忽然懂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真意——桃江的炊烟、武汉的樱花、长沙的桂香,都在生命里留下刻痕。而双亲埋骨之地即是我永远的原乡,他们留下的光阴印记,足够我用余生反复题跋。

原以为退休是驶向孤岛,却在诗词长卷里找到渡舟。当第一片梧桐叶飘落肩头,我不再计算父母离开的年份,而是开始丈量他们留下的光热:那些发黄的影集、质朴的家教、融入血脉的家风。原来最深的怀念,是让爱跨越时空继续生长——在长沙的桂花香里,在通往桃江的梦里,在飞向大洋彼岸的牵挂里,继续认真而温柔地对待每个清晨与黄昏。

张毅龙,男,湖南人,务过农、做过工、教过书,习作发表于较多媒体平台。

来源:红网

作者:张毅龙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54/57/153484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