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家剧评丨《蔡坤山耕田》对中国喜剧类型的突破和贡献

来源: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编辑:施文 2025-10-13 15:52:55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蔡坤山耕田》对中国喜剧类型的突破和贡献

文/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总觉得各种艺术节的评奖也好,基金滚动项目的评审也好,除了评定的“技术”目的和功能,总还应该有学术研讨和艺术规律的探讨,以便对艺术发展自身有效积累。《蔡坤山耕田》这部戏就为艺术规律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想谈几点感受。

第一点,谈谈这部戏对中国喜剧类型的突破和贡献。大家都知道,在当前的中国大环境下,喜剧难,喜剧的主导类型“批判戏剧”或者“讽刺戏剧”很难诞生,似乎不是主旋律,更不是正能量。于是中国目前缺少喜剧,能够出现一部好的喜剧相当不容易。《蔡坤山耕田》的诞生,给我们开辟了“歌颂喜剧”(类型)的新的领域和新的可能。一般说来,“歌颂喜剧”更为难写,因为稍不小心就掉进说教的陷阱里;歌颂喜剧的“歌颂”,容易只是歌颂制度和政策,而缺少艺术化过程。《蔡坤山耕田》给我们的启示是:歌颂喜剧的“歌颂”,主要歌颂的是人物、人性、人的精神。歌颂人性中健康健全善良光辉的部分,而不是廉价、肤浅地歌颂那些外在于人物、人性的东西(非性格化、非艺术化的东西)。戏中的蔡坤山和白李花(甚至县官和师爷)的形象,饱满生动,都是性格化的结果。

图片

于是第二点,应该给这部戏一个大体相应的定位。我以为,这部戏代表了目前中国喜剧的较高的创作水平——无论是它的艺术完成程度还是完整程度,都是较为成功的也是成熟的。作者的生活积累相当深厚,情节不是瞎编的,而是从生活本身的喜剧逻辑出发,包括他的滑稽、反讽、批判、夸张、变形;你感觉一切都是真实的。另外,这部戏的精神高度和思想价值也值得研究,艺术形象带有明显的“多义性”。民间题材古代题材,巧妙地表现了我们当下张扬的主旋律、正能量所有政策的一切,甚至可以联想到反腐、反贪、四大讴歌等等。也有并不辛辣的嘲讽和并不严厉的鞭打,如让县官和师爷拉犁,骂他们是“畜牲”,实际上是让他们“扎根基层”。

第三点,现代性和民间性。我们一直强调戏剧作品的现代性问题;时代精神、当代意识当然是现代性的重要内涵。但是从《蔡坤山耕田》里,我们体会到,在强调时代精神、当代意识的同时,不要忽略古代题材和民间题材(尤其是传统戏里)的“现代性”。这部戏里有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例如第四场蔡坤山“咏牛”的唱段:“看到牛肉就想起我的堂客”(人民在当牛做马),“要严惩卖牛肉的”,“当官要为牛做主”。这些台词是怎么来的,为牛做主就是为民做主。喜剧写到这种份上,这就不只是作家的技术技巧问题了,这是作家对时代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投入,是写不出来这样的唱词的。古代题材和民间题材的作品,它的“现代性”,更多地蕴含在它的“人民性”当中,而所谓的人民性,又恰恰蕴含在民间性当中。如《蔡坤山耕田》,就充满了民间立场、民间趣味、民间逻辑、民间视角,甚至是民间价值系统和民间叙事方式。这里就自然蕴含了现代性。

来源: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