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文旅/图源
“告花子”球队的深情告白:潇湘大地的足球诗篇
文/义盛章
题记:草根的生命力,往往藏在对泥土的眷恋与自嘲的智慧中。
半江秋水半江诗,半网流量留永州。
湘超联赛中,一支被网民戏称为“告花子”的球队火遍全网、圈粉无数——他,就是永州足球队。
他,不强,不弱,不服输;
他,愈踢,愈勇,愈出圈。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队伍,成员是来自学生、职工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石头般的坚韧,在潇湘大地上书写着一首属于平民的史诗。
野性十足的球场
“告花子”球队的球场,一如柳宗元笔下的“永州之野产异蛇”那般鲜活生动,野性十足,野得够味。这座球场没有豪华的设施,却有着最原始的足球激情:开赛在即,主场仍在赶工;计分牌是从火车站临时借的;观众席的座椅,据说是从报废公交车上拆下改装而成。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简陋,反而彰显出足球最本真的魅力。
东看台曾有滑坡隐患,西看台入口狭窄、人流通行不畅,大屏、音响、灯光、监控,也曾一度失灵。但永州人民仅用50天,就对20余个设施项目完成了彻底修缮。修缮后的球场保留了野性的魅力:围墙斑驳,每一道痕迹都在诉说岁月;草皮带着天然的起伏与韧性,仿佛与大地共呼吸。
在这里,你可看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观赛位置——树上、围墙上、甚至临时搭建的木台上。这正是“告花子”球场的魅力:它不完美,却充满生命的张力;它不精致,却洋溢着粗犷的真实。
球场的困难没有难倒永州人,他们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短短几十天,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球场已在城市中心焕发新生——或许,正应了欧阳修那句“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十万火急的票务
“告花子”球队的票务,永州告急,湖南瞩目,一票难求。仅2万个座位的体育场,竟吸引超12万人同时抢票,系统一秒售罄。这般火爆,即便中超豪门也望尘莫及。
于是,智慧的永州人创造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观赛方式:坐票、挂票、砖票、洞票、相亲票,甚至于奖励都变成“肉票”。官方幽默玩梗,推出《“树上挂票”使用指南》,以红头文件规定每棵树限挂3人、单人体重不超过160斤,还贴心提示“严禁模仿树懒倒吊式观赛”。除了挂票,还有“砖票”——拾砖成座,俯仰自如;“相亲票”——为爱助攻,浪漫不贵;“洞票”——墙外窥赛,别有洞天。就连胜利的奖励,也朴素至一头牛、一只羊,洋溢着农耕文明的温度。
永州人以幽默化解“票荒”,以智慧传递温情,其精神恰如永州先贤、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描绘的君子之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们不因赛场火爆而趋附商业炒作,不为“一票难求”的困境所缠绕,始终目标纯粹、心思澄明,坚守“让更多人看到球”的质朴初心。正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些源自草根的观赛创意——从树上“挂票”到“砖票”“洞票”——在过度商业化的职业足球环境中,守护着足球最本真的热爱与快乐。他们不学牡丹的富贵媚人,不追逐喧嚣的流量炒作,只如莲一般“香远益清”,以其独特的真诚魅力吸引八方来客,展现出一种“灵活破局、与民同乐”的治理智慧。
绿茵场上的盛宴
“告花子”球队的开幕,土生土长,土得掉渣,却表演奇特、名动全网。开幕式没有华丽的灯光秀,没有大牌明星的助阵,却有最质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江永女书的优美文字在绿茵场上组成欢迎图案;瑶族长鼓的节奏点燃全场的激情;东安武术的刚健有力展现着永州人的血气;祁阳祁剧的高腔回荡在体育场上空——这些非遗瑰宝与现代足球的呐喊交织,谱写出一首跨越时空的交响。
这种“土气”,反而因其独特而掀起共鸣。它不追求“高大上”,却真正接地气、入人心。永州人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自信,从来不盲目模仿,而源于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独特性。
当古老民俗与现代足球相遇,没有违和,反而成就了一次深情的文化对白,一种奇妙的艺术融合。永州人将散落在潇湘大地的文化珍宝,编织成一道绿茵场上的绚丽长虹,让古老文化重焕生机。
稚嫩狂野的球员
“告花子”球队的球员,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他们脸上刻着风吹日晒的印记,脚下踏着永不言败的步调,眼中却燃着不屈的火焰。这支自嘲为“告花子”的球队,在湘超赛场上,用行动刻下了“不到最后不言弃”的足球精神,书写着“一球一世界,一脚定乾坤”的热血传奇。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场客场挑战张家界的经典之役。比赛进行至尾声,永州队仍以1:3落后。在大多数人以为胜负已定时,奇迹在永州队争分夺秒的奔跑中诞生:第83分钟扳回一球后,没有欢呼、没有庆祝,五名队员同时冲向球门,捡起足球全速跑回中线,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这种绝不浪费任何一秒钟的紧迫感,最终换来了补时最后一分钟的压哨进球,将比分硬生生扳平。这支队伍在技术或许并非最顶尖的情况下,展现了惊人的体力和意志力,全场控球率一度超过80%,始终保持着进攻态势。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永州队将竞技的“野性”与人性的“温度”完美结合,堪称以“舜”之“德”比“武”。在同样的比赛中,当张家界球员因体力透支倒地抽筋时,是永州队队员主动上前,抬起对方的双腿帮助缓解痛苦,并守护直至担架进场。
这支球队的球员大多是从本地校园足球体系和民间“野球”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脚下技术或许不如豪门球队那般华丽,但他们用奔跑填补差距,用拼抢赢得尊重。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足球不仅是比赛,更是生命的宣泄和青春的证明,始于乐趣,而远超乐趣本身,成了一种寄托与念想。
正如陆游所言:“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正是潇湘山水的灵气,零陵古城老街巷里那份随手可得的足球快乐,滋养了这些年轻球员特有的坚韧、执着与激情。也正如球队队长那深入骨髓的信念:“别人越觉得我们不行,我们越要争这口气”。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他们在场上如同“永动机”般不知疲倦地奔跑,用双脚证明:草根的力量,足以撼动山河。
他们的故事,已然超越了赛场的胜负,化作一首关于坚持、尊严、热诚与故土情怀的动人诗篇。
野趣横生的球迷
永州球迷,将观赛变成一场充满民间智慧的欢乐盛宴。面对主场赛事一票难求的盛况,他们创造了“树上观赛”“砖上助威”“洞中窥赛”的趣景,更展现出自发秩序与温暖人情 。
尽管场地拥挤,却少见争执。附近商户主动提供凉茶、开放卫生间;交警与志愿者默契协作,疏导人流如行云流水。这一切并非刻意安排,而是如日常邻里互助般自然发生 。
他们巧妙化用柳宗元“异蛇”典故,衍生成“永州赢球不放蛇,文明观赛第一条”的幽默梗,既传承文化,又恪守底线。胜利的奖励也质朴暖心——或是一头牛,或是一只羊,物轻意重,情义千金 。
更有球迷主动倡议:“让外地朋友先进场,我们场外看大屏!”这份大气,让足球超越竞技,成为凝聚情感的纽带 。
永州球迷以独特的方式,在现代喧嚣中坚守着最纯粹的挚爱——执着中见幽默,狂野中藏温情 。独特的观赛方式,更展现了令人动容的自觉秩序与社区温情。
与民同乐的情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这份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在永州“告花子”球队的主场,不再是古籍中的经典名句,而是可感可触的温情实践。这里的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将球场变成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最生动的课堂。
比赛前夕,市长悄然现身球场外围。那里,几位美术教师正冒暑在围墙上作画。没有簇拥的排场,一句“辛苦了”,一瓶矿泉水,一份对创作的真挚赞赏。领导与市民,此刻如邻里、如战友,共同为城市梳妆添彩 。
更动人的是比赛中——当永州队发起潮水般的进攻,助威声震天动地之时,市委书记与班子成员走出主席台,步入普通看台,与球迷并肩而立,同声呐喊“晓了显火!”(永州方言,意为“了不得!”) 。
这声声呐喊,是领导与民众“同苦同乐、坐在一条板凳上”的最直接体现。职务的隔阂在那一刻消弭,干部与群众,为同一份荣耀心跳,为同一座城市欢呼。这种“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同干”的作风,也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基层最鲜活、最生动的注脚。
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让“告花子”球队的故事,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升华为一首人民的深情赞歌。
战歌激荡的永州
赛场的喧嚣终会散去,但《永冲锋》的旋律——“冲锋!冲锋!永冲锋!永州精神创辉煌”——已沉入心底,汇入永州更加悠长的文化脉搏之中。
这歌声,不仅是赛场上的号角,更是一座古城千年精神的当代回响。它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高坚守中走来,浸润着周敦颐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逸风骨,融汇了陶铸笔下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奉献精神,最终在这支球队、这个城市的身上,找到了当代最鲜活的注脚。
你看,那球场上奔跑的身影、看台上欢呼的民众——无不见证着“脚步追着南岭风,豪情掀起湘江浪”的奋进身影。
这份精神,如松顽强,不择地势而生;如莲清芬,香远益清不移。不事张扬,却在平凡中孕育不凡;不尚浮华,却在朴素中坚守初心。
“告花子”球队的故事,不再是转瞬即逝的热闹,而是永州这座千年古城文化生命力的蓬勃绽放。战歌会暂歇,比赛有终场,但这份源自历史、基于奋斗的温暖力量,必将“郁郁苍苍,生机盎然”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承载人民的期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红网
作者:义盛章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