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洲红色旅游景区。
汝心所安,居于吾城
——关于文旅融合驱动打造“旅居汝城”调研报告
汝城县委副书记、县长文建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列为“四大定位”之首。汝城作为天然旅居沃土,拥有红色文化、理学文化、优质生态气候与特色温泉资源。加快推进“旅居汝城”建设,是激活资源禀赋、促进文旅融合的核心抓手,也是推动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路径,更是打造“红色沙洲、温泉之都;中国汝城、幸福边城”的关键支撑。
得天独厚
发展旅居正当其势
优异的资源禀赋。一是绿色生态靓美。汝城位于北纬25°黄金气候生态带,平均海拔600多米,森林覆盖率74.2%,年均气温16.6℃,是湖南省气候舒适期最长的地区之一,有“小昆明”美誉,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境内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德寿山等优质生态景区,可满足不同游客康养与户外需求。二是蓝色温泉养生。汝城是“中国温泉之乡”,获“美丽中国·康养旅游休闲度假名县”“中国最佳温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等国家级荣誉。“一城三泉”特色显著,热水温泉被誉为“全国优质珍稀温泉”,富含氡、锶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适宜疗养,对缓解风湿、调理皮肤等有良好帮助。三是文化底蕴深厚。汝城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文化影响深远,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考察,形成以沙洲为核心的“一核多馆”红色文化展示体系。古色文化源远流长,是理学鼻祖周敦颐《太极图说》著作之地,也是“中国古祠堂之乡”,现存古祠堂942座,有1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汝城香火龙等独具特色。
优良的业态结构。一是产品体系多元融合。拥有3家4A级、5家3A级景区及众多红色古村落资源,构建“红、蓝、绿、古、金”融合的旅居产品体系。依托“三月三”瑶畲文化节、理学名城美食节等节会激发市场活力,上黄门老街常态化开展龙灯会、非遗展演,推动旅游从观光向体验转型。打造红色旅游与温泉康养主题线路,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逐步形成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二是医养服务协同发展。湖南省首家温泉医康养产业创新研究院入户汝城,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入选湖南首批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体验基地。设立“医疗+养老”医养中心,形成“温泉+中医药”特色疗养体系。养老配套设施稳步完善,建成县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床位492张)及56个农村互助养老点,获评全国居家养老改革试点县等荣誉。三是配套支撑提质增效。全县有福泉、希尔顿等规模酒店30余家,开通汝城-郴州、热水-韶关定制快车,实现高铁点对点接驳。民宿发展初具规模,打造“什家”“院子里”等152家乡村精品民宿,其中省级五星级、四星级民宿各1家。连续六年举办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常态化开展航空、漂流、乡村跑等赛事。
优越的区域条件。一是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高速十字贯通,依托郴州西高铁站及周边机场,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二是区域联动深化。积极融入湘赣边区域合作,全面接入湘粤赣及大湾区精品旅游线路,向东衔接东江湖,向南融入莽山生态区,向北对接赣州宋城文化,向西联动韶关丹霞地貌。三是国际交流拓展。组织温泉企业赴新加坡等境外推介;开通韩国至汝城旅游专线,累计接待韩国旅行团超20批次,助力品牌走向海外。
前景无限
发展旅居未来可期
近年来,国家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为旅居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再到“十五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陆续出台,明确了未来5-15年健康养老与旅居融合的发展方向。大健康产业被誉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旅居产业迎来重要发展窗口。汝城生态与文化资源丰富,旅居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但目前仍“养在深闺人未识”。面对短板与挑战,只要精准破题、系统补短,充分挖掘“旅居+”价值,汝城完全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旅居产业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未来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把握机遇
发展旅居实干为先
坚持多规统筹,优化旅居布局。
科学谋划。抢抓旅居经济发展机遇,统筹相关部门规划,高标准编制“十五五”旅居产业专项规划,将“全域旅居”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通过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系统布局景点、业态及相关设施,全面提升文旅消费体验、产业带动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精细布局。依托汝城文旅资源,以“点-线-面”结合思路串联城乡与产业,构建“1224”旅居空间结构:“一核”指理学名城核心区;“两极”为热水温泉度假区、沙洲红色景区;“两廊”包括G106山水观光廊和G76厦蓉高速乡土田园休闲廊;“四区”涵盖红色瑶乡民俗体验区、温泉疗愈康养区、理学古韵文化区、生态山水运动区。加强协同。强化文旅、自然资源、发改等部门联动,推动规划落地和项目高效实施,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保障旅居项目用地需求,夯实产业要素支撑。
打造宜居环境,提升旅居品质。
提升城区品位。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旅居功能,系统推进城区风貌提升。以“千年古县—千年理学”文化溯源为主线,实施理学古镇提质、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等项目,改造上黄门历史文化街区等“四街八景”,引入非遗体验、主题餐饮、数字娱乐等新业态,打造“古城潮街”综合体。美化乡村环境。推动村庄景点化、田园景区化,串点成线、连片发展。提档升级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辐射带动耒水“双向溯源”示范区、土桥城乡融合示范区、热水温泉康养示范区建设,构建网络化旅居格局。统一农村建房风貌,强化整体管控,推动乡村从“有新屋”到“有新貌”转变,打造“一村一景”的旅居体验场景。完善生活配套。构建“15分钟旅居生活圈”,健全旅居综合服务体系,升级“汝城一码通”平台,增设旅居服务专区,整合住宿预约、本地零工、特产直购等功能,满足中长期生活与弹性工作需求,提升归属感与生活品质。
打造宜游体验,丰富旅居内涵。
推动景区提质。以建设高标准、高品质的标杆景区为目标,推进核心景区内涵拓展与功能升级,加快建设汤河寨温泉康养、官溪山庄三期、三江口拾伍道糯食农商文旅综合体、“理学名城”提质改造等重点项目,持续优化景区环境与服务配套,提升对旅居人群的长期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配套服务设施。围绕“畅通、舒适、智慧”目标,推进县域公交与景区接驳优化,完善绿道、骑行专线等慢行系统,增设充电桩与停车设施。提升供水、供电和网络质量,实现重点区域5G连续覆盖。合理布局便民服务节点,完善旅游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大力建设智慧服务平台,推行“线上预订+线下体验”一站式服务,实现门票、餐饮、住宿等全流程数字化。创新营销推广。通过网络营销,运用新媒体平台系统呈现汝城旅居文化内涵,强化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协作,发挥县新媒体协会作用,加强“旅居汝城”品牌推广。开展合作营销,高标准举办温泉康养产业发展交流、文旅招商推介会等活动,定向邀请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机构和媒体来汝考察。组织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大湾区、红三角等区域文旅推介,搭建“资源互通、客源互送、品牌共建”的合作平台,持续拓展客源市场。借助节会营销,结合季节与节假日特点,策划推出民俗节庆、主题展览、户外赛事、美食文化节等系列主题旅居活动,增强体验参与感。注重互动设计与情感联结,鼓励游客分享传播,形成“以活动引客流、以口碑促回流”的良性循环,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复游率。
打造宜养品牌,培育旅居宝地。
建设生态康养基地。以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统筹德寿山、白云仙、飞水寨、热水河、江背山大峡谷等资源,构建“一区三带”绿色生态旅游格局:“一区”为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核心区,“三带”分别为德寿山-白云仙高山康养带、热水河-飞水寨温泉度假疗养带、江背山大峡谷森林康养户外带,推动森林康养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业态深度融合。策划四季主题线路,将汝城打造为“四季有景、全域可游”的湘粤赣生态旅居目的地。打造温泉医养品牌。依托“一城三泉”资源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温泉医养品牌。重点开发温泉理疗、温泉养生、温泉美容等特色产品,推动温泉康养与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等业态融合发展。加强与科研医疗机构合作,开展温泉治疗效果临床研究,打造温泉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发展运动体养项目。利用汝城山地资源优势,发展户外运动康养项目。继续承办好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等赛事活动,开发山地徒步、森林探险、休闲骑行等运动康养产品,建设一批健身步道、骑行绿道等设施。
打造宜玩业态,增强旅居趣味。
丰富民俗文化体验。挖掘瑶畲民族文化、理学文化、祠堂文化等资源,开发民俗文化体验产品。在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村落中,开展习礼仪、着汉服等汉风古韵体验活动。开发非遗等相关文创产品和体验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开发农旅融合特产。围绕辣椒、生姜、白毛茶、奈李、楠竹等特色资源,打造“五大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开发“郴品郴味、汝此有味”特色产品,延伸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产业链,着力打造汝城“九大碗”,通过开展美食节、开设特色美食店等方式,提升特色饮食体验。发展数字旅游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旅游体验和趣味性。引进沉浸式数娱项目,对汝城香火龙、白毛茶制作技艺等重点非遗进行3D扫描、全息存储,使汝城特色文化资源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作者:文建军
编辑:唐雨欣
 时刻新闻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