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文学丨舒倩:渔歌

来源:红网 作者:舒倩 编辑:施文 2025-10-21 15:36:41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ibaotu_05651_副本.jpg

渔歌

文/舒倩

晚饭后,我下楼沿着圭塘河散步,恰巧遇上了饶姨,我们便结伴沿着河岸慢行。晚风轻拂,河水涟漪,我们走得忘记了时间,聊得尽兴,从她的娓娓讲述中,我听到了一段与洞庭湖紧密相连半生的故事。

饶姨名叫饶凤群,今年56岁,来自常德市汉寿县岩汪湖镇。20世纪90年代起,她和丈夫一起打鱼,整整打了二十八年。“我爷爷曾说,如今镇上人们居住的地方,很久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她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轻轻说道。

在饶姨的记忆里,她和丈夫拥有的三条船便组成一个流动的家:一条是生活船,吃住都在上面;一条是带有鱼仓的活水船;还有一条小筏子,大船过不去的水汊,就得靠它进去清理障碍。

“每次出湖,短则七天,长则半个月,我们的路线从西洞庭湖一直漂到东洞庭湖。”饶姨回忆,20世纪90年代那会儿,航道很窄,碰上从岳阳跑常德的客运船,交汇时特别危险。大船驶过掀起的尾浪,轻易就能把小渔船打翻。“如今啊,要是不涨水,那航道感觉比20世纪90年代还要窄哩。”她叹了口气。

这28年的水上岁月,生活遵循洞庭湖的节律。“春天是捕鱼的好时节,到了8月,鱼就难捕了。于是9月便开船去岳阳挖泥蒿,再运回常德的批发市场售卖。等第二年过了春节,到惊蛰节气,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捕鱼。”

两口子在湖上讨生活,风险如影随形。她曾一脚踩空掉进湖里,万幸被丈夫眼疾手快地救了上来。那时候,他们全靠收音机来获取天气消息。一次,得知有大风没敢下湖,两天后风停了,却发现自家的船不见了——原来是被大风刮进了远处的芦苇荡。而另一对相熟的夫妻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下湖时遭遇风浪翻了船,丈夫侥幸抓住浮木活了下来,妻子却永远沉在了湖底。“二十多年了,那男的再未娶。”现在想起这段往事,饶姨还是会伤感。

尽管危险,但那也是她最怀念的日子。饶姨说,“在水上,自由自在的。”

2019年,渔民上岸政策落地,她家的渔船、渔具也被统一回收。于是夫妻俩去浙江打工,在工厂里干活需要夜里倒班,他们常常要端着几十斤重的模具,将饰品用高温火炉融化后倒入模具,再放进水里冷却。“实在不适应那种生活,”她摇摇头,“还是回了老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开始去别人承包的鱼塘里捕鱼,然后拿到市场去卖,收益和塘主对半分,一直干到现在。

我想起有政策要求将人工鱼塘填埋,改种水稻。于是问她,如果以后连鱼塘也不能捕鱼了,该怎么办?她沉默了一会儿,望着远处说:“没办法了,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也没人要。我除了打鱼,什么也不会。”

除了在鱼塘捕鱼,饶姨还做起了“中介”的活计:帮一些钓鱼爱好者把渔获拿到市场代卖,赚点差价。最高一斤赚三块,最低五毛。这差价里还得包括帮客户处理鱼的费用,需要杀鱼、腌鱼、放到冰柜冷藏什么的。“都是挣点辛苦钱。”饶姨下意识地搓了搓手,我看向她的双手,因为常年在湖上,风湿很重,手指已经有些变形了。

说起洞庭湖,饶姨的话里透着一股复杂的感情,他们其实也早就察觉到湖的变化。在没上岸之前,她与丈夫将渔网放进湖里,第二天必须赶紧收回来,一旦迟了,网具就被厚厚的淤泥埋住。她告诉我,她家里至今还有一百多张网,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湖底的淤泥里,怎么也捞不回来。

“不只是淤泥,以前沿岸泊船,能停长长的一串,”她比划着,“现在那些泊船的地方,好多都成了陆地。水是真的变少了。”听到她说这些,我深以为然。昔日浩瀚的湖面被洲滩分割、填充,这正是湖面萎缩的直接体现。

上岸后,夫妻俩有时会去西洞庭湖保护协会做志愿者,回到熟悉的洞庭湖,巡护、清理垃圾。我问她,当初怎么会想到去做志愿者?她说,一开始,是湿地保护协会的刘克欢会长叫上他们夫妻俩,觉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去吧。到了湖里才发现,垃圾越捡越多,好像永远都捡不完,半天工夫就能装满两辆垃圾车。每一次退潮后,露出的垃圾更是触目惊心。

后来,这倒慢慢成了习惯。会长一招呼,他们就一起去。饶姨告诉我,不少像她一样的渔民都从捕捞者变成了志愿者,昔日争渔场的老对手,如今并肩捡垃圾,倒像是一种新的“聚会”。除了捡垃圾,他们也到汉寿县发环保宣传册,或是听一听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科普讲座。

“我对洞庭湖,那是真有感情的。”夜色渐深,饶姨的语气格外诚恳,“它养了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在湖上生活,向它要吃的,它就给吃的。现在知道它‘受伤’了,也该是我们去帮帮它的时候了。”

河风吹来,带着初秋的凉意。我看着这位从大风大浪里走出来的渔民,如今在城市的河畔平静地讲述过往,心中充满敬意。

饶姨的经历,可以算是我国23万退捕渔民的一个缩影。无数的饶姨们虽然怀念在湖上“西风吹老洞庭波……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日子,却更清醒于“湖累了,该歇歇了”的现实。据我所知,汉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有四百多名志愿者,其中,有七成是退捕渔民。如今,他们成了西洞庭湖生态保护的中坚力量,用最熟悉的方式,反哺那片曾经索取多年的湖水。

他们让我更加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命题,从来都不是征服或索取,而是共生与守护的和谐关系。

饶姨的故事,是一首关于牺牲、转型与希望的渔歌,歌词里有艰辛,有危险,有无奈,但最终,却汇成了一曲深情的守护之歌。这首歌随着志愿者的脚步,在西洞庭湖的晨雾与暮色间,一声声,传得很远、很远。

舒倩,湖南省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三级。

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舒倩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54/65/1536800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