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问山水,潇湘开新境——“何以潇湘”展的当代启示
文/陈果
金秋时节,“何以潇湘——‘漫步山水间’湖南当代山水画风暨全国名家作品邀请展”在长沙美术馆启幕。展览以“何以潇湘”为核心主题,下设“楚韵行吟”“浮梦潇湘”“何以潇湘”三大板块,既系统回顾近百年潇湘山水的艺术流变,更深入探讨传统山水精神在当下语境的回应路径——当数字技术重构视觉经验、“绿水青山”成为时代理念,潇湘山水的笔墨语言,该以何种姿态实现从地域符号到精神图腾的跨越?
“何以潇湘”的答案,正藏于山脉的雄奇、水脉的灵动、人脉的传承与文脉的深邃之中。这场展览以近200件山水作品为媒介,将自然地理与人文精神交织,勾勒出潇湘大地独有的文化图谱。
山脉:潇湘风骨的视觉根基
山脉是潇湘山水的脊梁,更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点。展览中,从齐白石《借山图》对潇湘丘壑的气韵提炼,到旷小津《张家界》以劲挺线条勾勒的巍峨山势,再到谭长德《家乡山村换新颜》里如商周青铜器般雄浑的山体质感,艺术家们始终以山脉为锚点,传递地域独有的潇湘风骨,把潇湘山水转化为笔下的生动气韵,其“以心观物”的创作理念,奠定了湖湘山水的精神基石。沿着这一文脉,曾熙将碑学笔意融入楚文化的深厚底蕴,萧俊贤则承续了南宗绘画的雅致传统。步入新时代,张一尊、段千湖、杨应修等艺术家投身自然写生,推动笔墨从书斋走向真实山水,其笔下的岳阳楼与洞庭湖成为时代精神的视觉象征。当代画坛中,钟增亚以“破墨”突破传统程式,曾晓浒将青绿融入现代色彩体系,姜坤则以简练笔意捕捉潇湘的灵秀气质——这条演进轨迹表明,潇湘山水的生机源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而非简单模仿。张家界的奇绝、衡山的厚重,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景观,而是被转化为笔墨语言中的“刚”与“稳”:前者以垂直线条与留白营造云雾缥缈的空灵,后者以积墨皴染沉淀历史的厚重,二者共同构筑起潇湘山水“雄中含秀”的视觉底色,成为地域符号最鲜明的自然载体。
水脉:湖湘灵韵的笔墨表达
水脉是潇湘山水的血脉,潇湘灵韵的笔墨表达赋予艺术创作灵动的生命力。无论是洞庭湖的浩渺、湘江的浩荡,还是东江的空蒙,水的形态始终贯穿展览全程。这些艺术家运用各自的艺术语言对潇湘主题进行当代阐释,展开了一场跨越地域的视觉对话,让山水气韵自然流动;曾晓浒将青绿融入现代色彩体系,以明快色调还原湖水的澄澈;田绍登《水墨沙湾之一》则以水墨氤氲之态,让湖波荡漾的动态藏于纸间。范扬采用大写意笔法,不拘泥于形式而着重意境营造,墨韵中透露出楚地风土的浑朴气息。林容生借助青绿设色与几何构图,将竹林、茶园转化为明快的现代图式,使传统皴法被演绎为新颖的视觉结构;卢禹舜则以“八荒”式的哲学视野,将潇湘景致升华为对天地万物的冥想,画面中的苍茫云山超越了地域限定,成为人类对理想栖居的共同想象。水不仅是画面中的元素,更象征着潇湘文化的“活态传承”——它随时代语境流转,从传统水墨的“淡墨轻岚”,到当代创作中能与数字视觉对话的“像素化水纹”,始终以灵动姿态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成为地域精神中“柔中带刚”的生动注脚,也使“何以潇湘”成为整个画坛共同思考的课题。
人脉:艺术薪火的代际传递
人脉是潇湘山水精神的传承者,更是推动其创新的核心力量。从百年前齐白石以“以心观物”奠定湖湘山水精神基石,到曾熙、萧俊贤承续传统并融入碑学笔意与南宗雅致;从新时代张一尊、杨应修走出书斋投身写生,让岳阳楼、洞庭湖成为时代象征,到当代钟增亚以“破墨”突破传统程式、姜坤用简练笔意捕捉潇湘灵秀,一条清晰的人脉传承脉络贯穿展览始终。刘云的《夏至之三十一》、石峰的《南山新雨后》、陈向迅的《夏山片语》突破了以水墨为主的传统,提取楚文化中的朱砂、青铜绿与玄黑作为视觉符号。在石纲的《万峰烟翠》、邓立的《山水漫步》等作品中,色彩不再依附于笔墨,而是直接传递文化精神:红色呼应楚人的炽热情感,绿色象征自然生机,黑色沉淀着历史底蕴。这种色彩重构使古老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旷小津的《张家界》以劲挺垂直线条勾勒出山势的巍峨,借大面积留白营造出云雾缥缈之境;谭长德的《家乡山村换新颜》则以积墨法层层皴染,使山体兼具商周青铜器般的雄浑质感,既彰显了湖南地域特色,更传递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更有全国28位名家与湖南本土艺术家展开跨地域对话:正是这一代代艺术家的坚守与突破,让艺术薪火代际传递,让潇湘山水从地域创作走向全国视野,实现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跨越。
文脉:千年楚韵的当代觉醒
文脉是潇湘山水的灵魂,更是“何以潇湘”最深刻的答案。展览以“楚韵行吟”追溯文脉源头,楚文化中的朱砂、青铜绿、玄黑,成为刘云、石峰等艺术家重构色彩的符号——红色呼应楚人炽热情感,黑色沉淀历史底蕴;“浮梦潇湘”与“何以潇湘”单元则展现文脉的当代转化:卢禹舜以“八荒”视野将潇湘景致升华为人类对理想栖居的共同想象,周石峰引入像素化语言让传统皴法对话数字时代,谭智勇融合积墨与抽象表现手法隐喻边城的时代流变。而“漫步山水间”二十年的时间——从《锦绣潇湘》随神舟八号进入太空,到《南岳衡山七十二峰图》以长卷形式展现地域风貌,更是文脉落地的生动注脚:它让“绿水青山”的时代理念融入笔墨体系,让诗性传统成为当代创作的内在动力,最终实现潇湘从“地理名词”到“文化意象”、再到“精神图腾”的升华。朱训德的《潇湘诗意图》将杜甫诗句转化为视觉意境,渔舟、飞鸟与远山共同构筑出宁静悠远的江南画卷。胡立伟的《诗意潇湘》以简练线条与巧妙留白营造“画外之意”,令人回味无穷。这些创作印证了:诗性传统是潇湘山水的灵魂所在,也是其在当代持续生长的内在动力。
何以潇湘?山水作答。是云涌张家界的奇绝,是雾漫东江的空蒙;是湘江北去的浩荡,是梯田层叠的律动。这是一场与湖湘山水的深度契谈——画家以笔墨润染潇湘气韵,将千年文脉与时代精神共凝于一纸风华。山脉为骨、水脉为魂、人脉为桥、文脉为根,四者交织共生,共同回应了“何以潇湘”的命题。这场展览证明,潇湘山水的生命力,正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传承,以及对时代的回应。未来,潇湘笔墨必将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饱满的创新勇气,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陈果
编辑:符环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