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见丨《阵地》:凸显文化抗战与精神坚守的力量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赵卫防 编辑:施文 2025-10-31 14:49:46
时刻新闻
—分享—

《阵地》:凸显文化抗战与精神坚守的力量

文/赵卫防

近日,文化抗战题材电视剧《阵地》受到广泛关注,该剧在选材和艺术表现层面独辟蹊径,以抗战时期的桂林为叙事空间,全景式呈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精英们开展的文化抗战运动,凭借深度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中,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抗战的力量,展现中国人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理想的坚守,是该剧思想性的主要体现。

在众多抗战题材影视剧中,军事抗战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主体往往是作品表现的重点。这类作品展现军事抗战的力量,呈现较强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然而全民族抗战中的文化抗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抗战,在中国抗战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篇章,产生的磅礴力量应当被后人铭记。《阵地》正是让当下的观众感受到了这种澎湃之力。

该剧从多方面展现了文化抗战的强劲力量。首先,以《救亡日报》的创办及影响凸显文化抗战的力量。剧情展开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便宣布中共中央决定创办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救亡日报》,并任命夏衍为主编、郭沫若为社长。这样的精英组合让观众初步感受到文化抗战的力量。淞沪会战爆发后,为维持报纸生存,董事会倾向于将办报方针转向文艺,但郭沫若坚持将抗日救亡作为办报宗旨。此后,《救亡日报》进一步打破圈层壁垒,构建起包容性的文化场域,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救亡日报》最终凝聚起澎湃的力量:剧中数据显示,该报1938年在桂林的发行量达3万份,相当于每10个桂林人中就有一人阅读,文化抗战的感染力由此具象化,其力量亦直击观众心扉。

其次,该剧通过塑造众多文化精英的形象并呈现其救亡运动来彰显文化抗战的力量。除郭沫若和夏衍外,《阵地》还细腻刻画了田汉、巴金、柳亚子等一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这些人物形象饱满立体,抗战行动丰富多元,既有夏衍、田汉等中国共产党人的运筹帷幄,又有徐悲鸿、焦菊隐等文化精英的才华展现,共同绘就了鲜活的群像。他们团结在《救亡日报》和新中国剧社周围,借助文学、戏剧、新闻等形式,推出众多影响广泛的作品,积极开展抗战文化运动。如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多次演唱,夏衍的《一年间》等话剧成功上演,欧阳予倩改革桂剧《梁红玉》等,都成为感染观众的文化场景,点燃了危难时刻普通民众的血性,奏响了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时代强音。

《阵地》在凸显文化抗战力量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坚守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斗争的成败同样取决于精神层面的强弱,民族精神及其所铸就的坚强意志,是一个民族抵御外侮、自强自立的根本。中华民族在每一次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最为突出的都是精神和意志层面的抗争。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国人在精神和意志上的坚守尤显珍贵。本剧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思想财富,展现了夏衍、郭沫若等文化战士在抗战中坚守精神家园的传奇历程。

剧中的多元文化抗战,如办报、演出、办展等都在营造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这种力量持续鼓舞民众,使他们在抗战中屹立不倒。比如剧中呈现了郭沫若创作话剧《屈原》的过程,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郭沫若将对国家的忧思与对侵略者的愤慨尽数融入,让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气节成为唤醒民众的精神火种。这种体现文化守护精神的信念,在剧中被传递得淋漓尽致,凸显出文化战士对精神阵地的执着坚守。

总之,《阵地》生动描绘了中国文化战士以报纸、舞台和展厅为阵地,展开的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激烈抗战,他们以文章唤起救亡意识,以深邃思想启发民智,以戏剧凝聚起亿万民众之心,取得了不逊于军事战场的成效;也让观众感受到,文化同样具有战斗力,是一种直击人心、影响战局的特殊武器,更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

放眼新时代,《阵地》呈现的“文化抗战”具有更为深远的启示意义,新征程在历史智慧的照耀下更显光明。80多年前的文化抗战救亡运动,不仅是鼓舞民众、坚守精神和意志的成功实践,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精神自强的集中体现。从“文化抗战”到文化自信,是《阵地》给予中国人的深刻启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思想文化的阵地不容丢失,民族复兴伟业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

(本文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授权发布。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10月31日第6版)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赵卫防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