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湖湘城鉴·岳阳篇(一)
第一章:城鉴·历史沿革篇
岳阳,古称“巴陵”“岳州”,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怀抱洞庭,北依长江、南纳三湘四水,江湖交汇。
1994年,岳阳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明弘治《岳州府志》“第一卷·本府”载“城池志”:城创始未详。三国吴使鲁肃增筑屯兵,号巴丘城,历代悉因其旧
▲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岳州府图”
岳阳,战国属楚国。大致在春秋早期的楚文王时(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6年),罗子国南迁。楚悼王后期(公元前389年-公元前381年),楚始置苍梧郡,下辖罗县(治今汨罗市城区西北罗国故城)。今市先后属罗子国、罗县地。
秦始皇灭楚,袭置苍梧郡及罗县。约公元前219年,改苍梧郡名长沙郡。今市仍属罗县地。
西汉时,析罗县新置下隽县(治今湖北通城县西),属长沙国,隶荆州刺史部。今市属罗、下隽二县地。
东汉置罗、下隽二县,属长沙郡,仍隶荆州刺史部。今市分属罗、下隽二县地。
三国时,东吴仍置罗、下隽县,隶荆州长沙郡。今市分属罗、下隽县地。
西晋析罗、下隽置巴陵县(治今市旧城区),属长沙郡,先隶荆州,后荆、广二州析置湘州,郡改属湘州。今市属巴陵县地。
东晋巴陵县仍属长沙郡,隶荆州。今市属巴陵县地。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皆置巴陵郡,以巴陵县为郡治,领巴陵等县,隶郢州。今市属巴陵县地。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改巴陵郡为巴州。十一年(591年),改巴州为岳州。大业初年又改称罗州,复改称巴陵郡,皆治巴陵,领巴陵等县。今市属巴陵县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称巴州,领巴陵、华容、沅江、罗、湘阴5县。六年(623年),改为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巴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岳州。皆属江南(西)道。今市属巴陵县地。
五代马楚时,仍置巴陵县,仍属岳州。今市属巴陵县地。
北宋岳州仍治巴陵(今岳阳市城区),领巴陵、华容、平江、临湘、沅江5县,隶荆湖北路。宣和元年(1119年),以岳州为岳阳军。今市属巴陵县地。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改岳州为纯州,改岳阳军为华容军。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复改纯州为岳州。岳州领巴陵等4县,隶荆湖北路。今市属巴陵县地。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岳州为岳州路,治巴陵,置录事司,领巴陵等4县(州)。路隶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今市分属巴陵县、录事司地。
1364年,朱元璋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岳州府为直隶州,直隶于布政使司。十四年(1381年)复为岳州府。领巴陵、临湘、华容、平江、澧州等8县(州)。今市属巴陵县地。
清初因之。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省”(布政使司)成立,巴陵县隶岳常澧道。今市属巴陵县地。
民国初,废府存道,改巴陵县为岳阳县,先后隶属岳常澧道、湘江道。1922年废除道制,县直属湖南省。1936年,湖南设立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驻岳阳县,辖岳阳、临湘、平江、湘阴、长沙等10县。
1960年,析岳阳县城关镇、城陵矶镇为岳阳市。1962年,撤销岳阳市,复为岳阳县城关镇。1975年,恢复岳阳市。(摘自周宏伟《湖南政区沿革》)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节录)
▲《岳阳风土记》,宋范致明撰,对郡县沿革、山川改易、古迹存亡考证特详。
岳州,南邻苍梧之野,古三苗国地,又为麇子国。《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地也。战国末属楚罗子国。秦并天下,为长沙郡。汉因之,以为要扼之地,置戍以镇之。建安中,吴使鲁肃将兵万人,屯驻于此。《吴录》云:晋分长沙之邑为巴陵等县,置建昌郡,在巴陵。今州即建昌郡也,以陶侃镇之。后省入长沙。至宋文帝,又分其地置巴陵郡。齐武帝永明二年,封子子伦为巴陵王,遂为巴陵王国。子伦为明帝所害,梁武帝封齐明帝子保义为巴陵王。奉后以继三恪。元帝都荆州,立巴陵郡。武帝末,湘东王遣陆法和等据赤亭湖,即其地因以名之。后平陈,废郡改为巴陵县。炀帝元年改为玉州,又改为罗州,三年又改为巴陵县。唐武德四年,萧铣置巴陵郡、华容、沅江及汨罗、湘阴五县。六年改为岳州,省罗县,天宝元载改为巴陵县,乾元元年复为岳州。至南唐遂为周行逢所有,隶武平军节度。武平,旧朗州,今鼎州是也。是时犹属湖南,皇朝下荆南,始隶湖北。
巴陵,荆湖二流之合。昭烈既定蜀,孙权往求荆州不得,使鲁肃以万人屯之。《舆地志》云:巴丘有大屯戍,鲁肃守之,今郡城乃鲁公所筑也。郦道元《水经注》云:巴陵山有湖水,岸上有巴陵,本吴之邸阁城也;城郭殊隘迫,所容不过数万人,而官舍民居在其内。
——清·道光《洞庭湖志·岳郡沿革论》
▲清道光《洞庭湖志》“卷之一”载“岳郡沿革论”
论曰:岳郡沿革,其大要有三:一曰郡县,二曰南北,三曰东西。
秦始,南鄙初辟,此地未置郡县,亦未知春秋之所谓麇子城者,雉堞犹存否耶。汉置下隽,于是乎有县名。孙、刘分争,吴始设邸阁城以屯粮、巴丘城以屯兵,时虽为重镇,亦未闻有郡县名。晋平吴,析吴之巴丘城为建昌郡,始立巴陵县。巴陵濒于重湖,建昌非即巴丘,此时有县名,尚未闻有郡名也。南北宋时,始立巴陵郡、巴陵县,于是乎有郡名。陈、梁置巴州,于是乎有州名。隋平陈,始更名岳州。自后州名屡改,而郡、县不离巴陵。时郡以挟县,而州实大于郡。终唐之世,三百余年,终始以岳州为名。宋谓之军,而有郡有县。元谓之路,而领县、领州,有革之名,无革之实。明初,增州为府,府始大于州,州与县比,府与郡比,而郡、县之名始定。
且荆楚之间,长沙为大都会,秦为郡,汉为国,巴陵地属焉,是初固隶于南也。三国时,刘据公安而吞八郡,孙迁武昌而攘四属,于是始割而北。晋时,一隶湘州,一隶长沙,则仍然南也。南北朝迄无定属,隋则仍归长沙。唐分岳州属江南西道,为扬州之南境,则又割而北矣。宋分湖南北路,岳州隶北者二,求南者一。元属湖广行省,而以鄂州为省会,仍隶于北。明属湖广布政使,亦如元制。至国朝雍正二年,南北分闱,岳始归南,复秦汉版章之旧矣。
若夫疆圉之广狭,地形之离析,自秦置南郡,长沙东西界以湖湘,汉晋南北朝未之有易也。湖以西,西汉则孱陵,东汉则南郡,蜀汉则枝江,晋则南平,六朝因之。至隋,割华容隶于岳,始及湖西。隋末及唐,并西及沅江矣。宋、元割沅江而西去,明时又割鼎、澧而东来。国初因明之旧,然形势隔绝,水陆辽远。雍正分闱之后,乃大更定:地之阨塞,则仍府、县;广之绵袤,则分南、北;湖之险阻,则析岳、澧。定山川之形胜,复宋、元之陈规,斯洵不易之轨也。
▲清光绪《巴陵乡土志》载“历史”:本境晋太康元年置县,未置本境以前,《禹贡》荆州之域,为三苗国地。春秋属楚,亦为麇、罗二国地,战国属楚。秦为长沙郡地,汉属长沙国,后汉因之,三国属吴。既置本境以后,晋属长沙郡,宋元嘉十六年为巴陵郡治,齐因之,梁为巴州治,隋为巴陵郡治,唐为岳州治,宋元明不改。
【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最,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
▲清乾隆《岳州府志》载“府境总图”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地理志八·疆域·附形势”载“岳州府”:左洞庭,右彭蠡(《史记·吴起传》)。囊山带江,处百粤、巴蜀、荆襄之会(《唐史》)。岳处江湖之都会(《宋史·地理志》)。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范仲淹《岳阳楼记》)。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最,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岳阳志》)。重山复水,视他区为胜(张崇德《修城记》)。
府境为全楚之要膂。三国时,曹操下荆州,以舟师追先主至巴丘,既而败还,先主与周瑜俱自巴丘追蹑之。后鲁肃戍守,以为重镇。孙晧时屯兵于此,以拒晋。杜预曰:巴丘,沔、湘之会,表裹山川,实为险固。晋室不竞,东南多故。陶侃镇荆州,以江陵偏远,移治巴陵,及上游发难,兵锋东指,亦以巴丘为喉嗌。宋、齐以后,巴陵绾荆、湘、郢三州之冲,谈形胜者,未尝不首及巴陵。梁侯景之乱,湘东王绎遣王僧辨进讨,至巴陵,闻郢州已陷,因留戍之。绎令僧辨曰:贼既乘胜,必将西上,但守巴丘,以逸待劳,无虑不克。又谓将佐曰:贼若水步两道直指江陵,此上策也;据夏口,积兵粮,中策也;悉力攻巴陵,下策也。巴陵城小而固,僧辨足可委任,景攻城不拔,野无所掠,暑疫时起,食尽兵疲,破之必矣。景悉力攻巴陵,果败遁。陈初,后梁引周人掠取巴陵,长沙诸郡侯瑱等悉力争之,得巴陵,诸郡相次降下。隋将取陈,崔仲方谓水陆冲要,必争之所,巴陵亦其一也。唐人以岳、鄂二州控扼江沔,并称冲要。五代时荆襄多事,往往争胜于巴陵。盖湖南得之,足以规取荆襄,淮南得之,足以兼举湖南,故争之急也。宋末,蒙古据岳州,而湖南、两粤倾陷,盖自江而东,西自湖而南北,巴陵皆居其要会云(《方舆纪要》)。
【而巴陵一城,实扼江湖之吭,故古今常为重镇】
▲明弘治《岳州府志》载“府州县总图”
▲清末辜天祐《湖南乡土地理志》“第二册·第九课”载“岳州城”
清末辜天祐《湖南乡土地理志》“第二册·第九课”载“岳州府总论一”:岳州府,晋巴陵县,隋曰岳州,元为路,明为府,今因之。地势:洞庭青草,汇纳众流,潴为巨浸,北濒长江,限以天堑。而巴陵一城,实扼江湖之吭,故古今常为重镇。境内水道,北有涌水及招商河,东有微水,及入江之黄盖湖,入湘之汨水,中间丘陵起伏,东南多连山,西北多堤垸,此全郡之大略也。
清末辜天祐《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第二册·第九课”载“岳州府总论一”:岳州府(省治北三百六十里。东西距三百六十三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三里。东界湖北武昌府通城县,西界澧州安乡县,南界长沙府湘阴县,北界湖北荆州府监利县,东北界湖北武昌府蒲坼县,东南界江西南昌府义宁州,西南以洞庭湖舵杆洲界常德府龙阳县、沅江县,西北界湖北荆州府石首县)。
【内跨冈岭,外滨三江,历代俱仍其旧】
▲明弘治《岳州府志》载“府治图”
▲清嘉庆《巴陵县志》载“府治图”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一·城池一”载“岳州府”:岳州府城滨洞庭之东(《府志》)。三国吴筑巴邱邸阁城,至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因吴旧址增筑,即今府城也。内跨冈岭,外滨三江,历代俱仍其旧。有门三:曰楚泽,曰碧湘,曰会泉。明洪武四年,始更拓之。二十一年,指挥音亮重加甃砌。周千四百九十八丈,计七里。高三丈六尺有奇。为门六。永乐中,闭其二,存四门。东曰朝阳(今曰湘君),西曰岳阳,南曰迎薰,北曰承恩(今曰楚望,又西北一门曰小西)。门有月城,东南门外各有桥。北凿河,周千余丈,深二丈,阔二十余丈,即古隍也。城西滨大江。嘉靖中圮,知府王柄、赵之屏、金蕃、姜继增相继修筑,费帑金万计,迄无成功。隆庆初,副使施笃臣创议自江滨起筑,壁立直上,而别筑土堤御水,工费巨万。六年,同知钟崇文于冈上加甃女城,自南抵北,周数百丈,高六尺。国朝康熙九年,知县李炌修。五十一年,知县王国英重修。乾隆六年,知县张世芳领帑复修(旧《志》)。乾隆三十九年,知县熊懋奖领帑重修(《府志》)。道光十年,知县徐椿补修。咸丰二年,知府廉昌、知县胡方谷领帑重修(《巴陵县志》)。
【巴丘故城】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一·城池一·岳州府”载“巴陵县古城考”:巴邱故城在今府治,本名巴邱,晋置巴陵县,历代因之(《一统志》)。建安十九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邱(《吴志·孙权传》)。今曰巴陵(《孙权传》注)。巴陵郡领县巴陵,晋武帝太康元年立(《宋书·州郡志》)。巴邱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邱邸阁城也。城跨冈岭,滨阻三江(《水经注》)。巴陵城对三江口。又有陶侃城在县东北八里(《元和志》)。巴陵城,吴鲁肃所立。唐天宝间,裴光赞重加板筑(《城冢记》)。图为清嘉庆《巴陵县志》载“城垣图”
【君山古城】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一·城池一·岳州府”载“巴陵县古城考”:君山古城在巴陵县(《县志》)。君山有地道楂浦,对岸古城,孙权遣程普所立(《湘中记》)。陶侃城在府东八里,侃镇巴陵时所筑也(《方舆纪要》)。陶侃城在县城东八里(《明统志》)
【府城濒洞庭之东,周四千八百有五步,高二丈六尺有奇,为门四,本三国吴之巴丘邸阙城也】
▲清康熙《岳州府志》“卷之七”载“城池”
▲清末辜天祐《湖南乡土地理志》“第二册·第十课”载“岳州府总论二”:“府城濒洞庭之东,周四千八百有五步,高二丈六尺有奇,为门四,本三国吴之巴丘邸阙城也。岳常澧关道,长江水师岳州镇总兵、岳州府巴陵县均驻此,人口约五万,学校有府中学、公立中学、高等小学堂等,近自开通商港,在府城东北十五里之城陵矶,有岳州税关,上下船舶,必系泊于此”。图为清康熙《岳州府志》载“岳州府城图”
▲欧阳晓东、陈先枢《湖南老街》载“岳阳老街”:“南正街、桃花井、万寿宫巷、洞庭庙巷、鱼巷子、塔前街、洞庭路、翰林街、吕仙亭街、乾明寺街、三教坊、茶巷子、天岳山街、先锋路、街河口、汴河园、柴家岭、观音阁。”图为清乾隆《岳州府志》“卷之六·城池”载:城内街凡八,曰府前街、府西街、铁炉街、卫前街、县东街、县前街、学前街、柴家岭街
▲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府城街道图”
【南正街】
▲南正街,原名南十字街,明代以前即已成街。因北面与鱼巷、茶巷、吊桥街构成十字街,南面与天岳山街、旧县前街(今竹荫街)、街河口街也构成十字街,又位于南门外,故称南十字街。当时,人们称繁华热闹的大街为正街,吊桥街为上正街,南十字街为下正街。清嘉庆后,又根据上北下南的方位,称上正街为北正街,下正街为南正街。20世纪60年代,北正街原有房屋被拆除改建,与南正街连成一体合称南正街。20世纪70年代后,改称洞庭南路。图为清光绪《巴陵县志》“卷之六·建置志一·街巷”载“南十字街”:今呼为下正街,北通吊桥街,南通天岳山,长二百有二步,东有竹荫街,西为街河口
【鱼巷子】
▲鱼巷子因鱼得名,是岳阳专营水产品的一条街巷。清乾隆《岳州府志》“卷之六·城池·府城”载:“巷凡七:曰茶巷、鱼巷、猪市巷、全家巷、君山巷、黑路巷、杨柳巷,俱在南门外。”清光绪《巴陵县志》“卷之六·建置志一·街巷”载“鱼巷”:“自上正街西百七十五步,至南岳巷又三十五步滨江,北有洗马池巷自土门街至此三百步。南岳坡巷亦名鱼巷,自北至南百四十步通街河口。”图为清嘉庆《巴陵县志》“卷之六”载“鱼巷”:“在南门外,通南岳坡,里人廖国兰捐修,石道广竟,巷长一百五十一步有奇”
【茶巷子】
▲茶巷子因茶而得名,位于鱼巷子对面。岳州盛产茶叶,光绪年间,年产量已达二十余万担。清嘉庆《巴陵县志》“卷之六·建置”载“茶巷”:“在南门外,又名猪市巷,通观音阁。”清光绪《巴陵县志》“卷之六·建置志一·街巷”载“茶巷”:“西通上正街,东通观音阁,长二百六十步。”图为清同治《巴陵县志》“卷之二·城邑”载“茶巷”
来源:红网
作者:赵涛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