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封面志丨苏海强:邱渭东和他的“有机小楷”

来源:红网 作者:苏海强 编辑:施文 2025-11-26 15:59:58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7.png

邱渭东和他的“有机小楷”

文/苏海强(芥堂)

首次听到邱渭东这个名字,是1990年12月的一天。其时,我在湖南师大中文系读一年级。那天中午,学校广播里播放了一条消息:“我校中文系八七级学生邱渭东,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特等奖。”从此,我把这个名字牢牢记在了心里。

终于得以看到邱渭东本人,是在一次全校性的大型晚会活动现场,他在台上主持晚会,我则在台下远远地看着他在台上光芒四射。听说他是从音乐系转来中文系的高才生,男中音,喜欢唱张学友的歌,但唱功足以羞死张学友。就在邱渭东毕业前夕,我不仅认识了他,而且得到了他赠送书法作品的鼓励,我们师兄弟间的君子之交也由此开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书法上有着无限可能的人,从1991年参加工作起,竟一把将书法打入了冷宫,一“封”就是近30年。

2019年国庆假期期间,我回湖南采访,邱渭东陪我观看了正在长沙展出的第十二届书法国展·楷书展。他告诉我,他想重新捡起书法——但这次是毛笔书法,并从手机里翻出他临写的颜真卿《多宝塔碑》给我看。看着他那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的临摹,出于对他当年那手深具钟繇、二王气韵的硬笔楷书的了解,我随口说:“干嘛不用毛笔把当年的硬笔楷书再现出来呢?”

大约一年以后,邱渭东通过微信发来了他一年来的成果:以毛笔临写的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诸帖、用毛笔小楷断续抄写的《道德经》。不仅延续了他当年硬笔楷书的精雅,而且,由于毛笔“软”的特性,比起他当年的硬笔书法来,这些作品运笔、用墨,都要更加丰富。面对我的惊叹,他总说,毛笔书法比硬笔书法难太多,对笔性的把握还很不到位,还有太大的提高空间。

如今,又过去了两年时间,不断看到邱渭东发来的以小楷书写的《道德经》《老子清静经》《逍遥游》《心经》《苏东坡定风波八首》《鲵好楼赋》《生态万容赋》,我脑海里突然冒出“有机小楷”这个词儿。

这个“有机小楷”的“有机”,自然是受了“有机农产品”的启发。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安全营养的高级食品……”

正因如此,我这里说邱渭东的小楷是“有机小楷”,大致包含了这样三层意思:

图片8.png

邱渭东书《道德经》一至五章 (乙巳立冬)

一是无污染,指邱渭东的小楷没有受到书法时风的污染。

中国书法经过殷商甲骨文、春秋战国大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南北朝楷行草书等阶段,既完成了字体的演进历程,也完成了中国书法从自发到自觉的审美历程。此后,中国书法进一步经历了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人尚态、清人尚质等进程。

清代晚期,西学东渐成为一股不可逆转之潮流。尽管学术界、教育界、美术界、音乐界……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但中国书法却一直保持着她特有的中国文化本色,并未受到“西风”的冲击。

邱渭东的硬笔书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时,恰值书法大潮兴起,书坛尚未经受各种风潮的洗礼。与其时书法谨守传统的时代风气相适应,邱渭东的硬笔书法直接取法钟、王。尽管是硬笔所书,但精神气质、章法布局、形容姿态,一笔一画的俯仰向背、提按顿挫、粗细变化,一如毛笔小楷。笔下呈现的,是一派纯正的魏晋风流。

观察邱渭东的书法履历就会发现,由硬笔书法至搁笔近30年而至毛笔书法,其心中所信守的书法理念一直未变,变的只是书写工具而已。因此,邱渭东是幸运的,他虽然将书法搁置了近30年,但也由此成功避开了近30年书法的纷纷扰扰,避开了近30年来书法时风的熏染。邱渭东幸运与否,我们还可找到参照系。与邱渭东同时代获硬笔书法特等奖的刘惠浦、仇寅等人,获奖后主要精力转向了毛笔书法,且一直坚持至今。然而,目前他们的笔下,识者应该不难发现经过书法时风吹拂后落下的那抹“风尘”之色。

图片9.png

邱渭东书苏海强(芥堂)《梧桐山赋》(乙巳孟秋)

二是高品质,指邱渭东的小楷迥异时流,个人面目渐显。

前不久,在与朋友谈书法创新时,我以为,书法创新就是在符合传统的前提下,写出具有自身高辨识度的书法。而且,这种辨识度须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符合传统、具有高审美价值的辨识度,是判断一个人书法是否有创新的充要条件。

如颜真卿取法钟王并融合北齐书风创立颜体是创新;苏东坡以一生学养、满腹才情统合李北海、杨凝式、颜真卿等人法式,最终擎起宋人尚意的大旗是创新;沙孟海、赵朴初、沈尹默、白蕉、高二适、林散之等人,取法先贤,无不符合传统,写出了明显区别于他人体势的书法,同样也是创新。他们创新的显著特征就是,他们的作品无不来自传统,无不具有自己极高的辨识度。

黄自元、钱南园等人不可谓传统功夫不深,但一看他们的字,就知道他们一个是欧体,一个是颜体,他们自己的个性还基本没有。因此,他们尽管在书法史上留有痕迹,但他们在书法上并没有创新。

胡适、鲁迅等民国大师们,每个人写出来的字都不一样,辨识度极高。但他们的字也不能说有书法创新,因为他们对书法传统浸淫不深。由此可知,人人个性不同,写出属于自己辨识度的书法并不太难,难的是如何在真正深入传统的前提下写出具有高辨识度的书法。因此,判断一个人书法是否创新,有没有高审美价值的辨识度只是充分条件,而是否符合传统则是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能入古就是创新。那些入古不深或罔顾传统而着意从字形、字态、墨法等外观上追求与众不同的所谓创新,终将堕入野狐禅。

汉字为方块字,在这个方块里,将重心部分置放于什么位置,往往是形成个人风格的关键。我们不妨把个人风格极为明显的书法家之字放在九宫格中来加以分析。柳公权的“柳体”字在中宫结密,围绕中宫,笔画向四周散发,中宫紧凑,结体严紧,内紧外松,骨力遒劲;颜真卿的“颜体”字四角弥满,不在九宫内任何一宫结密,中宫宽松,四面停匀,外紧内松,笔力雄强,气势庄严;欧阳询的“欧体”字向九宫格内中间三宫紧束,重心在那三宫形成一个狭长的重心带,整体看来字体颀长,形容险峻;董其昌楷书重心上提,结密于九宫格上面三宫的中间一宫,其字器局轩敞,气象巍峨,赏之如人处塔底仰视天宇……

邱渭东的小楷虽取法钟繇,楷中有隶,气息古雅,但其体势又不同于钟繇小楷的拙朴。结体上,邱渭东强化长横和长捺,弱化撇画,虚化字芯。这样,左粗右细、左低右高的长横,与长捺联系起来,犹如大鹏展开的一对翅膀,形成字体的视觉重心,隐然使其字有了一种翩翩欲举的飞动之势。而在其羽翼之下的字芯部分,邱渭东尽量收缩、弱化其间笔画,在对那些笔画作若有若无的处理中使字芯顿显虚灵。在笔画的处理上,则尽量做到笔笔到位,让一个个笔画温厚而沉静。体势的飞动、字芯的虚灵、笔画的沉静,再润之以墨韵,丰之以神采,致其小楷既古雅又不同于任何一个古人,更迥异于任何一个今人,从而渐渐有了他自己的“邱家样”。

图片10.png

邱渭东书熊永祥《重阳三首》(甲辰初冬)

三是有营养,指邱渭东的小楷渊源有自,气息高古,耐读耐品。

小楷一体,自魏晋钟繇、二王、无名经生以来,唐代诸贤如欧、褚、虞传二王神采,颜真卿得钟繇意态,钟绍京续无名经生血脉,可谓各擅胜场。宋人以意驭笔,可谓楷法不存。元代赵孟頫、宋克小楷可观,赵秉二王法、宋承钟繇法,然二人虽存钟王姿态,气息已然不古。

到了明代,小楷迎来中兴,王宠、祝枝山、文征明、黄道周等人允称大家,均能以小楷名世。其中尤以王宠兼得钟、王法,温雅不可方物。清朝碑学兴起,民国继其余绪,然两朝能以小楷立家者,似未见其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小楷“名”家者,更是罕见。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国展及兰亭奖以小楷参展者甚夥。然细察之,其人多以古贤某家之法为范,所谓创作也是集字成篇,少有个人面目者,有个人面目而能高古者至今缺如。在展厅,人们不期而遇的,全是形容举止没了古风、举手投足轻滑浮躁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宠、文征明、黄道周……

邱渭东小楷取法钟繇、王羲之,而能自出机杼,笔画沉静,墨色温润,结字空灵,气息淳雅,直逼古人。

品茶的人会有感受,茶品有高下。有的茶味轻薄,茶水含在嘴里茶味寡淡,用舌搅动时几乎感觉不出茶水的存在,两三泡下来就味淡如白开水。这种茶,解渴而已,牛饮可也。有的茶味淳厚,含在嘴里茶味绵长深厚,用舌搅动时可分明感受到茶叶的质感,即使七八泡仍茶浓如酒。这种茶,宜品宜参,可谓茶禅一味。

看厌了中看不耐品的展览体那“一脸油腻相”之后,再读邱渭东的小楷,你会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耐读耐品,如饮味淳好茶。

图片11.png

邱渭东书《岳阳楼记》(甲辰七月初一)

细心人会发现,邱渭东学习书法的时间并不长。在不长的时间里,邱渭东的小楷能达到现在的高度,与其阅历、才情、学养、识见是分不开的。力、才、胆、识,邱渭东缺的只是一点“力”——因中断近30年而落下的功夫。在与他的互动中,我明显感觉到,在对待研习书法的问题上,他对自己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我坚信,有了这种对待书法的态度,在不断精进之后,邱渭东的“有机小楷”在当代书坛占据属于他的一席之地,定然不是无稽之谈。

图片12.png

邱渭东书《AI诗二十九首》(乙巳四月)(注:AI创作的诗,AI的造型。左边的心形,寓意发展AI的初衷和应坚持的终极原则是友好造福人类,右边的蜡烛或火把或灯塔,寓意AI将照亮未来。但顶端很尖利,警示AI对人类构成潜在危险,应周全防范。)

图片13.png

邱渭东书《黄帝阴符经》(甲辰二月)

图片14.png

邱渭东书“钟繇、卫夫人、王羲之书法理论”(癸卯冬日)

图片15.png

邱渭东书李清照诗词九首(壬寅五月)

邱渭东,出生于湘西北一户贫苦人家,泥水里摸爬、饥寒下偷生、喧闹中启蒙,侥幸熬过童年、荣幸铺展学业、万幸享薪奉职,扎根传媒卅四载。从小爱好艺术,竹笛、口琴、唱歌、朗诵受人称道,习字隶楷行兼修、汉晋唐均涉,大学时硬笔书法曾获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三十年“冬眠”,近年重拾习字,撚毫专研魏晋小楷,并融入隶意,追求平面布空,意欲翔往空远。

来源:红网

作者:苏海强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55/60/154591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