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黄义:山冲春秋

来源:红网 作者:黄义 编辑:施文 2025-11-20 17:42:58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华野四纵2.jpg

华野四纵/摄

山冲春秋

文/黄义

暮秋,我回到出生地汨罗马家塅过周末。第二天一早,被氤氲的稻香和田园气息包裹着,我还沉浸在梦乡,夫人推门告知:祥舅来了!

“祥舅”徐子祥,住在离马家塅三里开外的叶家冲。我喊“祥舅”,实则是姨父。我在外祖父家出生,姨父家离这里近,走得也勤,喊“祥舅”更亲切。

祥舅拿来一叠稿纸,说是自述,“也该盘算咯一世年了”。在我的老家汨罗,老人常常备木制棺、择修墓基甚至自拟挽联,然后从从容容地张罗今生、期许来世。

从前少不更事的山冲少年,如今已过古稀之年。这个清晨,在他缓缓的讲述中,一段小山冲的历史、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如蒙太奇般从我眼中浮现。

叶家冲,一条山道绵延过去数里,几十户民居散落在沿途的缓坡上。这些屋舍依坡而立,屋后是茶林、松涛或竹韵交织的风景,门前映入眼帘的则是弯弯山道、青绿菜畦或金黄梯田。山冲背面是一大片山地,层层叠叠;对面是冲里几十户村民世代守望的祖山;行至尽头,一方老茶场静静地安放在山坡上,岁月仿佛在这里得到揉捻;老茶场边,一座水库如明镜般镶嵌在山间,默默地扛下了防洪蓄水的重任。初中读到《桃花源记》中的景象,与我记忆中叶家冲印象悄然重合——这里能够“往来种作、怡然自乐”,也能够抵御风雨和洪水的侵袭,称得上是一处世外桃源!

祥舅出生于1950年9月29日,“我家世代都是种田的农民。七岁的时候,和姐姐出门要过饭;八岁的时候,家里遭遇变故”。暮秋的晨光透过窗户,祥舅娓娓道来,那段特殊的时光从记忆的闸门里流淌而出:“爷老子发高烧卧病在床,因为害怕留在家里,我娘和姐姐晚上不得不带我一起去参加生产大队的会议。”刻在他骨子里的记忆是回来的路上——“我伏在姐姐廋削的背上,一步一摇,对面山坡上是一片漆黑的夜。”在那个饥馑的年代,灾荒频仍,他的父亲最终没能熬得过去而离世,时年五十一岁,只留下孤儿寡母三人,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人世间,相依为命。

古罗马诗人马提雅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

“1958年起,我从小学一年级读到三年级。因家庭极度贫困,只能辍学回家。为了填饱肚子,只好天天去打野菜充饥。十二岁后,为挣工分养活三口之家,农忙时要与我娘、姐姐下田,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农闲时则挑起一副杂货担,做起了走村串巷小货郎,卖些鸡毛、鸭毛和山菌子之类的东西,每天也能换得几块钱的活钱。”在交谈中,祥舅把散落在岁月里的光阴一段一段地捡拾起来。那熟悉的汨罗方言,仿佛领着我,穿越回那段久远的山冲旧时光:

年满十五岁,到县里参加培训后,乡亲们推荐任生产队会计,开始与算盘和工分簿为伴;

十六岁,胸前别上了共青团的徽章,青春之歌在乡土间唱响,后选调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及公社团委委员;

十八岁,在征兵中被看中了,部队的大门向他敞开,因为母亲的极力挽留,军旅之梦悄然搁浅;

二十岁,县商业局要录用一批年轻干部,公社的推荐名单上,他的名字赫然在列。然而,大队支记惜才,一句“想留下来给我当助手”就截断了通往县城的路;

二十二岁,他响应号召,奔赴岳阳云溪,担任2348工厂事务长,于三线建设的洪流中,埋头苦干;

二十三岁,他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担任过大队民兵营长、治保主任,抓多种生产的支部副书记,负责大队种油菜、种棉花等副业生产组织。

诗人梦天岚曾写到:“那远方我从未去过,我只是眺望,以后也不打算去了。”我想,在山冲生活一辈子的祥舅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眺望者!命运的绳索几次向他抛来,却最终又将他系在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他没有去到远方,但鼓励子孙后辈追逐自己的梦想,闯荡商海、走向远方。他对生活始终保持热爱,像扎根山冲的一棵树,随着岁月的更替,更向下、更坚韧。在担任两届大队支委后,又在村里从事老年协会工作已25载。

1972年10月,他和我姨妈结为夫妻,三个孩子相继出生。俗话说:“行船惧夜行,居家怕五口”。当时全家仅靠夫妻二人在生产队挣工分维持生活,每年都是队里的“超支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星火燎原,点燃了山冲里庄稼人沉寂多年的热望。虽然子女尚幼,但他们两口子同心协力,将全副心力都扑在自家责任田里,曾经窘迫的家境渐有起色。

改革开放后,祥舅的心思也活络起来,他要为儿女蹚出一条勤劳致富的路子来。送女儿学理发,送长子学木匠手艺,自己带着次子,重拾货郎架,捡起了收废旧品的老行当。有一回,他和亲友在湖北沙市一个厂里收了满满一车牙膏皮,每人竟挣了几百元。次子从最初在家洗塑料起步,后来架起炉子炼铝锭,直至到县城和东莞创办起铝厂,生意越做越大。一条由勤俭与胆识铺就的道路,从那条山道向更远处延伸。

近五十载光阴,祥舅家的屋舍经历了五次修缮改建。

1975年,腊月三十担砖备料,正月初一开工,只用了五天时间就草草完工。房屋柱子是用水泥砌成墩子码起来的,非常简陋。初五,公社动员生产队的主要劳动力赶赴黄市修公路。作为团支部书记,来不及搬进新居,他便奉命去工地上,组织样板戏汇演。命运戏剧性登台,当他刚来工地一天,家中来信,长子降生了。他星夜兼程赶回。再返工地时,迎接他的却是时任公社书记劈头盖脸的怒斥 。“后来又先走”,书记不明就里,指着他的鼻子,将“你吃社会主义”的斥责重复了三遍。这个牵挂公家和家庭两头的汉子,在巨大的委屈中,泪水终于决堤。后来同事在边上道出实情,书记得知内情才不做声了。

1984年,他们推掉拆除旧屋,建起了二百平米的泥砖房;1996年,泥砖房被崭新的两层楼房取代;2016年和2021年,两个儿子的两栋乡村别墅相继落成。每次建房,祥舅都出谋划策,亲力操持。

祥舅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农闲时节,他最爱邀上三五亲友来家中小聚。保留节目是拉起那把磨得锃亮的二胡,随着琴弦一响,清清嗓子便唱起一出花鼓戏。“提起当年情一片,正声三姐听我言,二月二日龙发显,三姐打扮彩楼前。王孙公子有千万,彩球单打薛平贵……”寂静的山冲里,那地道的唱腔,带着泥土的醇厚,在山道上回荡。我忽然觉得,那些家国情怀,那些山冲春秋往事,那些人生苦难悲欢,都化作这婉转的曲调,从未远离,也将一代一代传唱下去。

????_20190418085748.jpg

黄义,湖南汨罗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任编辑,湖南工人报资深媒体人。著有文集《碧湾之上》,主持编辑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师恩如山》一书,散文作品《硬气绍兴》获得湖南新闻奖一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黄义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55/64/154460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