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张毅龙:数字旷野醉花阴

来源:红网 作者:张毅龙 编辑:施文 2025-07-16 17:50:57
时刻新闻
—分享—

509175c5-5d9d-415f-ab53-50963d03b456.jpg

千库网_水上亭子照片摄影图_摄影图编号68745_副本.jpg

数字旷野醉花阴

文/张毅龙

数字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带领人类走进数字社会。在快节奏、高压力的今天,普罗大众更为浮躁,也更为势利和迷茫,我们的身心有着异乎寻常的倦怠,也有着异乎寻常的空乏,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也缺乏清醒的认知,常常面临精神焦虑和意义缺失。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如儒家的修身齐家、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德伦理(如仁爱、诚信、孝道、正义)以及诗词,能为个体提供精神指引、道德规范和情感慰藉,帮助人们安顿心灵,找到生活的平衡与意义。推而广之,在现代社会弘扬这些传统文化,是守护民族精神命脉、汲取历史智慧应对现实挑战、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凝聚力、激发创新活力、赋能社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它能让一个民族在拥抱现代性的同时,依然保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身份。这如同在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中心,依然精心呵护一座古老花园——它不仅承载记忆,更在喧嚣中提供宁静,在钢筋水泥中播撒绿意,为现代人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气和文化坐标。

那浪漫而又充满忧患的精神基因和历史记忆,承载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以及古老智慧的现实关照、公序良俗、情感纽带……犹如一声声绝世清响,仿佛使人感受到另一种生命境界的临近。也许,除了享受科技成果之外,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的滋润,还需要一种温馨的诗意的抚慰,更需要与自然的亲近。

我之所以热衷于学习填词,绝非是开历史倒车或怀旧式的浪漫幻想,而是秉承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既信守“诗教传统”,又汲取其精华,安妥自己的灵魂。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之音乐瑰宝——按固定韵律唱吟的词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好所需,围绕我在当代烟火中俯拾的碎片笔耕不辍。如日常所见的酒杯茶盏、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可见的“垂柳”“稻黍”“野溆”“闲云幽径”“松林群鸟”“枫叶”“丹桂”“黄叶”“水色湖光”等景物……这些俗世尘埃,日日扑面而来,勾勒出一幅幅最朴素的图画,往往是我投注目光的渊薮。这人间烟火里潜藏的诗意,油盐酱醋的罅隙里,也仿佛合奏出俗世中不易察觉的深沉乐章,不乏俗中生雅,如一株株精神不灭的幽兰,正无言地散溢出寻常日子里的清馨,心中便涌起一种莫名的欢喜。原来美之真意,恰如云中霓虹,从不曾远离,只是等待一颗心去发掘。

数字科技已如空气般包裹着我们,无孔不入。曾见单位守传达的老翁、坐公交的售票员、进商场的售货员,如今也只余下扫码瞬间那一声清脆却空洞的提示音。这让我不禁思索:在效率的奔流中,那些温热的触感、时光沉淀的微响,是否正悄然沉没?昔日檐角蛛丝悬垂,是光阴缓慢的刻度;而今指尖划过的屏幕,瞬息之间便已沧海桑田。信息如洪流般冲刷着感知的河床,心湖却容易在喧嚣中陷入前所未有的荒芜。

然而,我深信心灵自有深邃的根系。我尝试从这科技弥漫的尘嚣里,寻找滋养灵魂的微光。那深夜里屏幕幽幽的冷光,如新式月光照我临窗——它虽非来自天上宫阙,却映照出人间百态,与真实的心事起伏。当指尖划过玻璃,偶尔竟触碰到一丝温润的诗意:被人忽视的雨打芭蕉、行人的疲惫眼神、被遗忘的银杏叶……这何尝不是数字旷野上,顽强生长的、有温度的词语青苔?何尝不可去浊气,观物趣,慰心灵?

陶渊明有东篱可依,采菊悠然。我辈亦有这芜杂纷繁的尘世可栖。纵使没有南山,但楼宇缝隙间漏下的夕照,同样能点燃一阕词。收集这些日常的微光,如同在信息的洪流中打捞沉落的星光,不为抗拒潮水的方向,只为在灵魂深处固守一方不被漂白的岛屿——让每一次凝视都成为抵抗熵增的微小努力,使心灵在数据的旷野里不致荒芜成沙,心情也随之变得恬淡,如一泓波澜不惊的深潭,任凭日出月落,清新而朴拙,多了一份超越的从容。

诚然,时代已无法逆转,但心灵疆域尚可耕耘。它们是我在科技土壤上开垦的畦垄。它们粗粝、笨拙,沾满烟火与电子的尘埃。唯愿这点滴的墨痕,能如微弱而执拗的青苔,在钢铁森林的缝隙里,在二进制编码的洪流侧畔,悄然蔓延,为干涸的心田敷染一丝属于人的润泽与幽深。在速度主宰一切的纪元,我仍愿俯身,拾取那些被遗忘的微响与暖意——它们并非无用的遗蜕,而恰是灵魂在数字洪流中用以呼吸的隐秘鳃孔。

张毅龙,男,湖南人,务过农、做过工、教过书,词作发表于较多媒体平台。

来源:红网

作者:张毅龙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nograb/646941/50/151309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