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丨黄亮斌:王城(节选)

来源:红网 作者:黄亮斌 编辑:施文 2025-09-19 12:11:1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918220109_629_263.png

长篇历史小说《王城》图书封面。

王城(节选)

文/黄亮斌

我常常站在寓所的阳台向北眺望,太阳升起的方向是辛追夫人沉睡了两千多年的马王堆古墓,太阳西沉处是长沙国太傅贾谊曾经住过的濯锦坊,于是有了西汉这个时期唯一非刘氏王城的故事。

——题记

汉文帝三年孟春,天气异常寒冷,山川大地到处都被积雪和冰凌覆盖着,但内心更冷的是贾谊。二十四岁的他乘一叶扁舟,穿越满是浮冰的渭河与汉水,进入长江后,贴着烟波浩渺的云梦泽转入一望无际的洞庭湖,一路风雨兼程地向长沙进发。在长安履职的第二年年底,原本被提名为公卿候选人遇挫后,贾谊被迁至遥远的南方出任长沙国太傅。

贾谊眼前的南方与他心中想象的一样,正是一片蛮荒之地,岳阳还只稀稀落落地住着一些渔民,岳阳楼的修建则是一千多年后宋朝的事情。辽阔的湖面上有星星点点摇橹张帆的渔民,堤岸上有张开晾晒的渔网,而离岸稍远的东茅岭一带,则是茅草丛生,荆榛遍地。在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贾谊心情沮丧,独立船头,觉得人生是茫茫天地间一叶飘零的扁舟,他抬眼向西北,看了看来时走过的路,脑子里再次翻涌出渐行渐远的帝都长安,想起自己短短两年波澜起伏、从云端跌落的政治生涯。

贾谊出生在中国最古老的都城之一——洛阳。洛阳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此前已有多个王朝定都于此:帝喾定都亳邑,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文明演绎和城市发展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贾谊出生之前,这里刚刚经历过一阵空前绝后的金戈铁马、箭镞雨矢,先是有西楚霸王项羽在此驻军,后来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的刘邦也曾把大汉的都城定在洛阳。刘邦喜欢这里“天下之中、十省通衢”的便利和万朝归宗的感觉,他在这里登位,册封了一批又一批王侯,并打算长此以往在洛阳待下去。而满朝文武大臣都来自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洛阳地处六国中心,大家也乐得在故土生活,享受着故乡的风和故乡的情。正当刘邦心满意足、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个叫娄敬的儒生却站出来反对,认为洛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地方狭小、土地瘠薄、腹背受敌,远不如西边的长安城,地势险要、土地肥沃、金城千里,一派天府之国气象。刘邦最先懒得理会一介穷书生,自从当上皇帝以后,各种标新立异的建议他见多了,一般都懒得理会,但他最信任的谋士张良也认为娄敬的观点不无道理。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后,也曾效忠过陈涉与项羽,但后来看到这两人都不是可图大业的不惑之主,陈涉出身贫寒、才能不及中人;项羽则妒贤嫉能,有功之人受到迫害,贤能之人受到猜忌,打了胜仗不给人记功,攻城略地后不跟人分利。因此,他一直深恨自己过去“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直到遇到宏韬远略、仁厚爱人的刘邦,才真正觉得遇到了知音,一切都顺心顺意。刘邦在洛阳称帝后,评价成就自己一生功业的几个关键人物时有过一段著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里说的子房便是谋士张良。既然张良对选择都城这样事关江山永固、帝祚绵长的大事发表了建议,刘邦便接受了迁都的建议,不仅让娄敬随了自己的刘姓,拜他为奉春君,还责成丞相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大汉帝国的宏大基业。长安城的建设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长乐宫,接着又建造了方圆达二三十里的未央宫,待一切修造完毕,汉高祖七年才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迁都,不得不说,他甚至喜欢上了长安的奢华与宏大。从此长安成了大汉的帝都,洛阳成了旧都。

大汉迁都了,但这并不影响洛阳的繁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在,贾谊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街市繁华、四处散发着文化气息的都城: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这是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的八卦和九畴图册。此后,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老子在洛阳著述文章,孔子在洛阳入周问礼,中国的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汉初时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明作用更加明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之一,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贾谊十岁那年,汉惠帝取消了秦始皇制定的“敢有挟书者族”的诏令,接着吕后又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汉初便慢慢恢复了士人读书的风气。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与成长,贾谊如鱼得水,每天手不释卷,徜徉在广袤无垠的书海里,广泛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不断用经学典籍等充实自己的头脑,其他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也从不错过,尤其爱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籍,但那时的书仅有少数写在轻薄的布帛上,多刻画在又厚又重的木简竹牍上,夜以继日地捧读,常常使得贾谊腰酸胳膊痛。

作为故都的人,贾谊经常沿着城内四通八达的驰道驿路出游寻踪。邙山脚下,他追寻着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和商汤、周武的历史踪迹;洛水河畔,他想象着伏羲氏在大地上画成的八卦和九畴。有的时候,他与迁都后隐居下来的鸿儒雅士一起,交流读书体会,谈论国家兴衰大事,尤其是对刚刚经历的秦亡汉兴的史事,有着他这个年龄的孩子罕见的兴趣。就这样,贾谊小小年纪就名满洛阳,大家都在谈论古城里这个天才少年,甚至有人传,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五百年才出一次的“圣人”。十八岁那年,贾谊被河南郡太守吴公慧眼识才,招至门下悉心培养,为国家储备栋梁之材。河南郡,由秦朝时的三川郡转隶过来,实际上就管辖着洛阳附近一片并不太大的区域。吴公领悟力极强,很会读书,汉初承接了秦朝繁刑严诛、吏治刻深的法律,他都能做到烂熟于心。在政务处理上,吴公励精图治、奉公为民,曾经跟着秦国宰相、同乡李斯学习行政事务,颇得李斯干练之风,现在又有贾谊的辅佐,政务处理更是如虎添翼,经过好几年的治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活繁荣富庶,河南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的满意度在汉初各郡中名列前茅。

当聪明能干的吴公在河南郡崭露头角的时候,代王刘恒在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等朝廷重臣的推举下,坐上了皇帝宝座,刚刚二十岁出头就显示出开辟“文景之治”的远大抱负和宏韬远略。但刘恒知道,作为汉高祖八个儿子中最平凡的一个,自己既不像嫡长兄刘盈天生被赋予了太子之位,也不像三哥刘如意深得父皇宠爱,自己的母亲薄氏长相平凡,父亲刘邦根本就不愿意临幸她,只因当初所谓的“好姐妹”管夫人和赵子儿把她当作笑料讲给刘邦听,而薄氏在巧急中说了一句“陛下,我昨晚梦见我屋子里蛟龙腾跃,大雨狂作”,高祖才当作吉谶停下匆匆的脚步,这才有了后来的刘恒。刘恒在慢慢长大的年岁,很长时间都被人家看不起,被送到北方的代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路途遥远,交通更不方便。也正因如此,刘恒更加低调,吕后执事时,曾经有意令他转任赵王,他婉言谢绝了这一人人眼中的“肥缺”,表示甘受寒风冷雪和塞外孤寂,替朝廷戍守边境,拒敌于国门之外,永葆家国安宁,这一番讲话,竟然让一直试图安插吕氏自家子侄的吕后十分感动。就这样,经过长达十七年的韬光养晦,刘恒才得以在刀光剑影的宫廷斗争中生存下来。权倾一世的吕后先后杀了前后两任赵王刘如意和刘友,以及傀儡皇帝刘恭,刘氏子孙性命岌岌可危。刘恒在自家兄弟惶惶不可终日时,隐忍不发,低调从事,不仅把命保住了,让所有人减少了对他的提防,还在诸王中渐渐获得最好的名声。(待续)

微信图片_20220711100725_副本.jpg

黄亮斌,资深环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圭塘河岸》(获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湘江向北》(获湖南省第一届“青山碧水新湖南”征文优秀长篇作品奖),《以鸟兽虫鱼之名——走进〈诗经〉中的动物世界》(入选新闻出版署2023年全国农家书屋推荐书目,入选2022年度湘版好书)。

来源:红网

作者:黄亮斌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nograb/646943/53/1529426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