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湖南舞台艺术评论提升工程”研究班短评集萃(三)

来源: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编辑:唐雨欣 2024-10-10 16:51:52
时刻新闻
—分享—

2024年9月24日至27日,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在长沙举行。根据艺术节组委会安排,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展评论工作,组织评论人员参与观摩与评论撰写,敬请关注。

图片

巧用了“工作皮鞋”《我和我的工作皮鞋》短评

文丨尹德胜

这剧紧紧抓住了“工作皮鞋”这个核心物件,运用擦皮鞋、赠皮鞋、用皮鞋、纪念皮鞋等细节,从特殊的角度表现焊接工人的艰苦和韧劲,传递出了一位穿着“工作皮鞋”的工人身上平凡而英雄的工匠精神。尤其是最后纪念皮鞋的静态画面,有着浓浓的仪式感,甚至有着一份图腾的气质,让人感动。其实,皮鞋的使用者是人,图腾的是人,是人的那份职业精神。“工作皮鞋”的贯穿又让时空变化多的舞台呈现形散神聚,充满戏剧张力,主人公青年时代的接受工人的这份职业,穿上皮鞋,要做个好工人;他成为劳模后又不断地克服技术难题,皮鞋让他抗住了高温灼热;他后来被表彰时穿着工作皮鞋登台。他的荣耀也有“工作皮鞋”的力量,“工作皮鞋”也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当然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时空变换多、舞台布景复杂,作为小话剧是否可以略微简化一下。

《我和我的工作皮鞋》

文丨张湘彦

湖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演出的《我和我的工作皮鞋》以中国焊接专家、“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艾爱国的感人事迹为蓝本,成功还原、并且致敬了工业、工厂、工人的“三工”新时代风貌。其实,光从《我和我的工作皮鞋》的剧名,就能看到“工作皮鞋”在其中的重要性——它“以小博大”,作为道具的设置在剧中是一条有形的线,不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还象征着主人公艾爱国的对事业的坚守、对工作的热爱。剧中有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为一位工人的精神跃升廓清迷雾,更为原本粗粝的工业题材平添几分动人的暖意。那是主人公的回忆画面,艾爱国回忆起父亲和他小时候的对话:“19岁当工人,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他的这番话,代表着一代又一代的工人坚强的意志和奋进的姿态。而通过他们的不懈的努力,又构成了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中国气象!

简评话剧《我和我的工作皮鞋》

文丨章宏

以中国焊接专家艾爱国为故事原型的小话剧《我和我的工作皮鞋》,从功勋专家的工作皮鞋这一极小的切入口展开,打破小戏“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个事件”的常态结构。通过三个时间点的场景、艾爱国与徒弟和同事的互动以及现实与回忆的交错,展现了他的成长和成就历程,表现出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工匠精神的内涵,突出了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彰显了湖湘儿女的新时代风貌。剧中没有理直气壮的宣誓和高大上的空洞,只是呈现了一位工人在工作中的爱岗敬业、默默付出,体现了平凡中的伟大,让观众不知不觉向他仰望!戏剧作品通常能丰富受众文化生活、带来欢乐。不乏还有些优秀的戏剧作品,会让你对人生的价值有新的理解,或者会让观众感悟、对照、引领和学习。另外,这部戏属于工业题材,是很多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都不敢涉足的题材,因为都市题材、农村题材都离生活很近,大家熟知,作品可以完全写意,但工业题材的场景布置需要给观众搭建一个直观的环境,多数是,工厂、车间、实验室,直观看到的都是钢铁、水泥、管道、机器。我很少去工厂,今天看到了一个非常有美感的焊接车间,我觉得十分壮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话剧《我和我的工作皮鞋》的短评

文丨谢春凯

话剧看得很少,所知不多。看完话剧《我和我的工作皮鞋》(以下简称《鞋》剧),注意到了该剧身上写实与写意之对立统一关系的处理。一般提起话剧,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嗯,这是一门追求生活中真实再现的舞台艺术。《鞋剧》是真实的舞台布景和服装道具,舞台上鞋柜、沙发都是真家伙,鞋柜里也是满满的真鞋(各种皮鞋),严格遵守生活当中的逻辑,鞋柜也是放在客厅沙发不远处的门口。当然,作为工业题材的话剧,该剧的钢铁车间布置,简直是一比一还原,一开始以为那些钢架、铁桶、氧气瓶是泡沫做的。到了散场时钢架把剧场的墙刮出印子,才知道剧组为了真实竟然是除了少数小道具用泡沫,其他的都用的是真家伙。至于是不是从故事原型地向湘钢工厂搬来的,我就不得而知了。《鞋剧》的写意性(又称假定性)处理,我印象最深的是:该剧主人公中国焊接专家、“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去北京领奖,徒弟们与师父艾爱国视频的画面。很简单,也很直白,分为两个光区,各自对着镜头(观众)交流就行了。《鞋剧》的写实性,在舞台上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车间工作、家庭生活的场景,展现艾爱国与徒弟们、同事们的互动,表现团队合作力量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强调真实的人物情感。而为了更好地表达“写实性”所展现的,又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灵活的处理:时间上闪回年轻时候、刚进厂时候;空间上则是前文提到的视频通话的场景。《鞋剧》写实性与写意性的对立统一处理,这种结合使得该剧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也具有了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通过这种方式,也突出了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更好地展现了湖湘儿女的新时代风貌。

图片

《提灯正传》正的是人心

文丨陈志敏

网络词语“提灯定损”一度问世,曾引起广大网民的一番热议,成为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的代名词。邵阳花鼓戏《提灯正传》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其幽默、诙谐的艺术表现形式,活泼、清丽的艺术特色,生动、形象的刻画了小张、小柳这一对年轻租客在都市打工的居大不易。剧中欢快的邵阳方言对白无疑成为一大亮点。它将年轻租客的悲欢、喜乐渲染得淋漓尽致,并一路引导观众心藏小确喜,暗自将房东李老师与王老师对号入座成黑心人设,暗合网络上提灯定损的恶毒人群,一步一步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朝,拉高观众对年轻夫妇的同情指数。最后却出奇不意来一个大的反转,房东是有责任,有爱心的好老人,让人意料之余不禁感叹万分。这正是艺术的张力,通过夸张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人物行动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己故事的布局。这与编剧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导演在二度的创作中融入自己高超的艺术手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样的提灯之举,在邵阳这一颇具地方特色剧种的倾情演绎下,告知观众定损损的是良知,正传正的却是良心与风范,精明与细算如以良知作依托,反射出来的人性是温暖与感动。《提灯正传》一剧直指人性,人情,就像一剂良药,正可医治如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自私与冷漠。

简评《提灯正传》

文丨陈蓉

邵阳花鼓小戏《提灯正传》,一个具有剧作者鲜明特色的作品。通过风趣的充满乡土味的对白和生动的表演,解构网络热搜,反写提灯定损,自带流量,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理解,勾勒出一幅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画卷。剧本中的四位小人物性格设置各具特色,鲜活生动。李老师与王老师作为退休教师,一个面部表情严肃,一个面带慈祥。面对租客的困境与逃避,始终保持着宽容与理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帮人也是帮自己”的朴素道理。小张与小柳也是两人有相似之处,又各自有各自的性格,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生活的重压,表现出年轻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轻易放弃希望。该剧的唱腔有邵阳花鼓戏的特色,既有高亢激昂的音调,也有柔和抒情的旋律。

一盏温暖人心的明灯

文丨戴会林

在《提灯正传》剧终一幕里,房东留下的那盏灯温暖而明亮,照亮了小柳和小张的脸,也照亮了观众的心。该剧紧跟社会热点,为“提灯”正名,让我们明白有的人“提灯”是为了赚黑心钱,有的人“提灯”是护他人周全。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负面新闻往往更容易抵达风暴中心,直冲头条热搜成为流量之王,引起大众价值观的塌房,影响极其恶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文化价值观多元的境况下,我们更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存在、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重要形式的文艺须以反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神圣使命”,《提灯正传》弘扬的“诚信”“友善”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创作该剧的价值和意义显而易见。江西上饶某房东提的是一盏照清人性的明灯,《提灯正传》李老师提的却是一盏温暖人心的明灯。文艺不是照搬生活,而是高于生活!

图片

短评《鸡缘巧合》

文丨刘才华

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出品的花鼓戏《鸡缘巧合》由刘哲编剧,何艺光导演,该剧构思较为巧妙,以“鸡”为戏核,通过养鸡放鸡这一线索,串联起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与人生理想,父亲一心追寻“进城梦”,而女儿却悄无声息地辞工回乡创业。剧中的养鸡场老板对都市繁华的渴望,而他的女儿玲玲,却做出了一个震惊的决定——放弃城市的诱惑,倾其所有,回到那片孕育她的乡村土地,接管父亲的养鸡场,发展新的旅游场域。这一情节设置,既展现了现代年轻人对乡土的回归,也体现了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作为剧情矛盾冲突焦点的父亲,其角色成功地演绎了在真相揭秘过程中的期待、失望、愤怒、理解、释怀、支持等多种情绪,使得情感的层次丰富而立体。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以“鸡”为线索,巧妙地运用虚拟化的鸡来展现花鼓戏的趣味性,如“鸡开会”、赶鸡、追鸡等桥段都颇具趣味。如果能在剧中进一步发挥“鸡”这一戏核的作用,尤其是与父亲情感转变的紧密结合,相信将使整个故事的趣味性和花鼓戏的魅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从城市出发,回归乡村——花鼓戏《鸡缘巧合》观后

文丨蒋莉

花鼓戏《鸡缘巧合》是一部关于当代年青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与传统观念相互较量的现代小戏。养鸡场老板范铁匠终于等到女儿玲玲在城市落脚,一心想要和女儿去城市生活,女儿玲玲却想和男友大军回乡接管养鸡场。全剧载歌载舞,短小、精悍,描绘了一幅时代青年为乡村振兴无私奉献的画卷。一开场,范铁匠正在和鸡开会,他将自己要离开的消息告诉他养的鸡,开头直接点题,玲玲回来后看到满怀期待的父亲不忍直接说出真实想法,在几番交流后还是将接管养鸡场的决定告诉了范铁匠,这与范铁匠形成了严重的对立情绪,最终在男友大军的帮助下,二人共同说服父亲留在乡村一起养鸡。

全剧真实地反映出时代青年和老一辈的精神文化状态,很接地气。乡村振兴是近年当代戏曲创作的重要主题。在选题、立意上,《鸡缘巧合》符合主旋律要求,却比其他同题材剧作散发出更多的沁人心脾的泥土味,在乡村振兴题材叙事与主旋律主题表达上,该剧找到了有思想深度的结合点,体现了剧作追求守正与创新上的新高度。《鸡缘巧合》在艺术呈现上,该剧一方面坚持着传统花鼓戏创作中的喜剧色彩,诙谐、幽默,另一方面,能够面向新时代的大众审美取向,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创作了艺术形式之“新”。剧中湖南方言,趣味十足,尤其是父女之间看似轻松实际各怀心思的对话,以及巧妙的舞美设计,有鸡的画面时呈现的则是鸡圈,双方争执时鸡圈反过来则是沙发,还有带喜感的音乐设计等等,都体现了该剧守正与创新的高度结合。《鸡缘巧合》是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中心在传承传统花鼓戏基础上的创新性探索,从文本、舞台呈现、音乐各方面看,都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欣赏价值的新编花鼓戏作品。

图片

久违的辰河戏高腔——评溆浦辰河戏《春天的约定》

文丨万光华

“雾里看花”这是我在观看第八届湖南艺术节小戏小品展演剧目,溆浦辰河戏《春天的约定》之后,最深切的感受。或许是自小深受常德汉剧高腔的影响,对沅水流域的传统戏曲声腔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知晓展演剧目中有辰河戏时,心中便有了更多的期待。尤其能欣赏一段地道的辰河戏高腔,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该剧目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讲述了花瑶山寨的阿妹凤兰兰,在即将大学毕业之际,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帮助阿妈与父老乡亲所经营的花瑶文化产品公司走出困境,不想此举却遭到阿妈的坚决反对,最终在驻村第一书记的诚心邀请下,阿妈被说服,同意女儿回乡创业,并约定在春天过后回乡签约,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励志故事。乡村振兴题材近年来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题材亦是如此,暂且不论。既然是传统戏曲,那就必须要说说曲。在该剧中,辰河戏高腔是否有出彩的表现?是否让观众有惊艳的感觉?我的答案是“像雾像雨又像风”整个剧目观看下来,我期待的辰河戏高腔出现了,声腔特点有了,但总觉得差点什么。在仔细聆听分辨之后,发觉高腔曲牌配器过于单薄,尤其是在高腔唱段呈现中,锣鼓的衬托较弱,主唱与帮腔层次模糊,导致高腔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风格不足。戏曲即要看戏,也要听曲。曲是辨析不同剧种特色的关键所在,辰河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丰富的高腔曲牌,期待辰河戏在未来将高腔这一剧种特色声腔完美呈现,圆我久违的学习聆听辰河戏高腔之梦。

图片

货币战争——评花鼓戏《红布币》

文丨何佳羽

马克思理论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五种职能。不仅如此,他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时指出,“货币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9月25日,花鼓戏《红布币》在芙蓉区文化馆芙蓉剧场上演。该剧以1926年4月中共党员深入衡东县发动农运,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农民银行,发行了最早的红色货币为背景。短短的二十三分钟里演绎出具有历史意义的金融故事,剧情安排紧凑,以地痞无赖陈一骰的低价卖猪仔的滥价行为,与农民银行经理文海南和夏兆梅维护市场秩序为冲突点进行剧情扩展。最后以利民的事实和行动得到大家的支持拥护,打了个漂亮的“金融战”。金融题材的戏剧一直都是笔者的最爱。这部戏的剧情合情合理,具逻辑性,有矛盾,有解决,有冲突,有胜利。通常,利息差是银行的盈利方式之一。银行从存款人那里吸收资金,支付给他们一定的利息,即存款利率,然后将这些资金贷给需要贷款的人,收取更高的利息——贷款利率。银行通过维持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来盈利,这就是所谓的“利息差”。农民银行收取低利率的行为,是为了维持银行最基本的运转,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而国民党右派分子的扰乱放贷行为则是为了掩盖其后想垄断市场的不良居心。该剧将其通过唱段“那不叫钱,那才叫钱,农民的钱,农民的血汗钱”里表现出来,揭露了不良分子的邪恶阴谋,也化解了农民银行与穷苦人之间的矛盾。

《红布币》,打了个酣畅淋漓的“货币战争”!——评花鼓小戏《红布币》

文丨胡西北

花鼓戏《红布币》以衡东县柴山洲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人民银行为背景,以利民之举赢百姓之心,尽管这家银行还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但它却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现代金融事业的一次有益尝试,为之后红色金融事业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突出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性。我觉得这个题材具备了一个大戏的容量,可以进一步挖掘更多的故事细节,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陌生而辉煌的历史。如今编剧设计成一个小戏的确费了不少心思,一波三折,但在剧情的推进中仍然显得有点仓促。该剧六个主演偏多,文海南与夏兆梅可选其一,宋翠瑛与老太婆可选其一,因为他们的性格与立场类似。作为一个县级院团,演员的力量与省、市级院团相比偏弱,个别表演略有演古装戏的痕迹,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精神风貌,他们的坚守与奉献让我们瞥见了红布币那耀眼的光芒。

“红布币”穿越时空的魅力——衡东花鼓戏《红布币》观后

文丨高世逢

有观众好奇的问,“红布币”是什么币?是国家新发行的纸币吗?显然这位观众对红布币的历史是陌生的。“红布币”是农运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贺尔康深入衡东县柴山洲特别区,成功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农民银行——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面额为一元的白竹布货币。这种货币与过去银洋一元等值,长约13.7厘米,宽约7厘米,4角各有一5角星,所以叫红布币,我微笑着回答这位观众。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的成立与红布币的发行,创下了中国共产党红色金融史,拥有中国金融史上的三个第一,它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第一家革命银行;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发行的第一张货币;它也是第一家以“农民”命名的银行。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金融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编剧以独特的视角和笔墨选择这个题材,不仅为了参加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更是为了缅怀这段历史,赓续红色精神。故事结构严谨,人物生动,无论是文海南的设计还是夏兆梅的设计,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既描写了讽刺性的人物,如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右派分子陈一骰和陈金雕,又刻画歌颂了优秀的共产党人,如正义凛然的夏兆梅,善良纯朴的宋翠瑛等,尤其是夏兆梅的见义勇为,为贫苦农民抱打不平的正义精神,寓教于乐令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导演在该剧的再度创作上,无论从群体画面的布局,舞台调度,人物的刻画及道具的安排是花了不少功夫的,稍许遗憾的是演员的舞台呈现和对戏剧语言的理解、表达还有待加强和提高。还有男主文海南的扮演者陈勇杰从出场到戏剧高潮的表演及花鼓戏声腔的处理上还可以更细腻,更精致些。衡东花鼓戏是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演员当发扬光大,可以充分运用独特的衡东花鼓戏声腔技法,来辅助人物的个性表达。戏剧舞台,属综合艺术表演,一台好戏,离不开地方主管部门支持,更离不开导演、音乐、舞美、灯、服、道、效等立体呈现。“红布币”的出现,具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不仅展现了共产党人敢为人先、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也在弘扬宝贵的红色金融文化遗产,激励当下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开拓、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前行的不歇力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图片均由组委会提供】

来源: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编辑:唐雨欣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