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封面志丨谢子元:唐之享先生诗词艺术管窥

来源:红网 作者:谢子元 编辑:施文 2025-07-15 17:34:1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715160200.jpg

唐之享先生诗词艺术管窥

文/谢子元

捧读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炼字炼句颇见功夫。如《沁园春·怀念毛泽东主席》中“神州故地,凭君增色;复兴伟业,从此登程”,对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下语精准,概括力强。如写三峡“湖水连天碧,高坝逼云端”“日夜游船过,笑看水云宽”,“逼”字、“宽”字把三峡大坝的气势、闲庭信步于“高峡平湖”的豪迈都写活了。写中国台湾“日月潭中波潋滟,厦门湾里话缠绵”,上写景,下写情,情景交融;“波潋滟”与“话缠绵”联绵字相对,既是工对,又是活对,把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写得真切。又如《回故乡》尾联“宦海多年童不识,欣逢故友话偏长”,一个“长”字写出了不尽的乡愁乡情,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单写儿童态度不同,用儿童与故友并举对比,又别是一番滋味。

二是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恰到好处。集中作品较少直白地议论抒情,较少颇受訾议的“口号化”“老干体”痕迹,也不作大而无当的评价。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从政大半生的老领导,他在诗词中所透露的一些忧思,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居安思危、忧国忧民情怀的遗响。譬如这首《莫斯科红场》:“广场初谒轻移步,遥忆当年仰赤都。桦树围墙枝叶茂,红军列阵海山呼。列宁陵墓碑犹在,首府旌旗势已孤。敢问曾经神圣地,锤镰何日正征途?”而“敢问曾经神圣地,锤镰何日正征途”,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命运、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忧思和叩问。

三是一些小诗小曲善于传达神韵、捕捉诗意。如《游橘子洲》:“柳绿花红橘子洲,《沁园春》句展宏猷。儿孙不解爷心事,东跑西颠汗满头。”写一老(吟哦主席诗词)一少(追蝶?寻花?踏春?),形、神俱备,跃然纸上。如散曲小令《天净沙·垂钓》:“山塘水底鸣蛙,唐翁心里开花,且把垂纶作耍。不言多寡,春风送我还家。”把散曲的平民化风格与老同志“钓胜于鱼”的心态结合得自然天成,风格又明快流畅,委实堪称佳作。

四是总体上词胜于诗。毛泽东同志与陈毅同志论诗说:“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这一定程度上是领袖的“伟大谦虚”,但也说出了一些实情,那就是毛泽东同志的确是词胜于诗,无论是运思之流畅、格调之高迈、气势之豪壮、意境之优美、造语之奇特,也无论是小令还是中调、长调,他的词总体上高出于诗。无独有偶,唐之享先生的诗词集中也存在这一现象,其词作大多比较完整、流畅、自然,而且常有气势雄强或余味不尽的结句。相较而言,一些诗作则存在言尽意尽或议论稍显空泛的味道。如《沁园春·怀念毛泽东主席》结尾,“更挥笔,赋诗词百首,举重若轻。”可与“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郭沫若《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高亨《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相对读、相媲美。“百首”点出毛泽东诗词总数(80多首,概言百首),“举重若轻”把领袖文采风流的一面概括得恰到好处。

《岁月诗痕》可以说是唐之享先生的诗之自传,记录着他的生命和思想轨迹,是他的心灵独语,也是他向这个世界的深情告白。我们通过这部诗词集,感受到作者与中国古代士大夫“先忧后乐”“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遥接,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所倡导的奋斗、奉献、牺牲精神的血脉相连。同时,集中即或还有不够工致圆熟之作,却绝对没有无病呻吟现象,而是始终扣着时代风貌、百姓悲欢和个人行踪,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半个多世纪时代变迁的长卷。

谢子元,中共党员,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湖南省文联。

来源:红网

作者:谢子元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1/59/1512835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