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邦建 衡阳报道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史书可以含糊其辞,但文物会带我们接近较真实的过去。
在历史长河中,文物如繁星闪烁,点亮了湖湘大地的苍穹。
如今,到一座城市,走进一家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在雁城衡阳,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热度还未降下,就有一场以“湘见万年”为主题的文博特展,再次让这座千年古城升温。
湘见万年·文物里的湖南故事(衡阳展)开幕式现场。
国庆前夕,湘见万年·文物里的湖南故事(衡阳展)在衡阳市博物馆开幕,通过“青铜王者”“衡岳仰止”“东方艺术”三大板块,带领观众从史前时期穿越到现代,感受湖湘文化万年来的深厚底蕴和艺术成就。
皿方罍、蛇纹铜尊、印纹白陶盘、螭龙纹金带扣、青釉褐彩诗文执壶……记者注意到,这是湖南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首次在衡阳展出,也标志着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迈出了坚实一步。
省市联动,探索博物馆体系改革
“没想到在市级博物馆也能看到湖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云南游客王紫怡把国庆假期湖南之行的其中一站,放在了衡阳市博物馆。
走进湘见万年·文物里的湖南故事(衡阳展)展厅,王紫怡很快就陶醉在湖湘历史文化中。
皿方罍等文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国庆假期,衡阳市博物馆迎来超11万人次的观众,接待游客数量在全省博物馆中仅次于湖南博物院。10月1日至3日,每天参观人数更是均在2万人次以上,创下建馆以来最高纪录。
“这样火爆的场景,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衡阳市博物馆馆长杜鹏高兴地说。
一个办在市州的展览,能吸引如此多的游客,其实并不容易。
事实上,对于市级博物馆来说,往往面临着馆藏资源有限、展厅空间不匹配、社会影响力不足等共性问题。
如何克服这些难题,进一步盘活全省“文物藏品”与“博物馆空间”两个存量,近年来,湖南一直在探索。
2023年底,湖南省文旅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全省博物馆特色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组建全省博物馆联盟,深化“大馆带小馆”帮扶机制。
今年8月,湖南召开全省市州级博物馆馆长座谈会,就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化发展之路展开讨论。
全省市州级博物馆馆长座谈会现场。(图源:湖南省文旅厅)
在讨论与酝酿中,推进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打造“湘见万年”特展矩阵,逐渐成为共识。
有了方向,自然要转化为行动。湘见万年·文物里的湖南故事(衡阳展)应运而生。
这既是“湘见万年”特展矩阵的首展,也是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湖南文旅系统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南岳七十二峰图》是衡阳市博物馆目前唯一一件纸质国家一级文物。
展览集结了湖南博物院10件国宝级展品、衡阳市博物馆44件馆藏精品文物,以及贵州省博物馆1件镇馆之宝。通过文物资源的整合与带动,为推动“省市联动”体系改革试点先行、立标打样。
因地制宜,讲好文物里的湖南故事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各类文物就是留存下来的最好证明。
目前,全省备案博物馆达194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53家。这些博物馆既保存着珍贵的文物资源,又展示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南岳七十二峰图》《船山遗书》木刻雕版、明镂雕龙首螭纹玉带钩……在湘见万年·文物里的湖南故事(衡阳展)现场,记者注意到,“衡岳仰止”板块重点展示了衡阳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成为观众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
随着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的推进,更多基层博物馆迎来了发展机遇。拿展览来说,湖南注重“省市协同”与“因地制宜”的统一,既保持共性,又彰显个性。
“望白云家山难舍——齐白石原作展”现场。
比如,在益阳市博物馆,9月30日开展的“湘瓷·湘韵——湖湘瓷器展”,用100多件代表性陶瓷全面展现湖湘陶瓷史。其中,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分别提供了部分瓷器精品。
又比如,最近三年,湘潭市博物馆相继举办了“望白云家山难舍——齐白石原作展”“王者归来——湘潭出土豕尊回乡特展”等富有湘潭本土特色的展览,均是与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或机构深度合作的结果。
放眼全省,如何讲好文物背后的湖南故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既要构建省市之间馆藏文物、展厅空间、专业人才、数字文博等全方位联动的‘一张网’大格局,使全省不同区域、层级、类型的博物馆,更好解读呈现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又要深挖地方特色,推进市县博物馆陈列展览特色化,因馆施策,实现‘美美与共’下的‘各美其美’。”湖南省文旅部门一位负责人说。
多方参与,实现文物与大众“双向奔赴”
湖南是“全国十个文物大省(市)”之一,讲好文物里的湖南故事,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使命任务,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国庆假期,文博特展持续引发观展热潮。
湘见万年·文物里的湖南故事(衡阳展)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指导,省文物局、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支持,湖南博物院、中南国际会展、衡阳市文旅广体局承办。
作为展览承办单位之一,中南国际会展全程参与,为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层面助力。
湘见万年·文物里的湖南故事(衡阳展)。
“我们以‘湘见万年’为主题,融合省市博物馆的馆藏优势,除用传统的展陈方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外,还大量采用数字化展陈技术,以‘观赏+体验’‘展+演’等方式增强观众互动,增加展览的感染力和融入度。”中南国际会展相关负责人表示,展览策划团队从外到内、从线上到线下,全方位为博物馆做了提质升级,以创新文博特展模式。
“有省级博物馆的资源共享和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效果果然不一样!”衡阳市博物馆馆长杜鹏说。
不仅于此,作为全省博物馆的龙头,湖南博物院研发了“移动博物馆”教育项目等多个品牌项目,把馆藏资料送到14个市州的“家门口”和“校门口”。
从具体情形来看,要把文物最大化呈现给观众,唯有集聚资源,多方参与,共同努力。
湖南博物院“移动博物馆”赴张家界市多所学校进行巡展。
纵观全国,“博物馆热”为文旅打开了新窗口,有的年轻人甚至“为博物馆而奔赴一座城”。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今年国庆长假,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48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00多万人次。
10月1日上午,湖南博物院“十一”假期期间的门票就全部约满,由此可见湖南文博的火爆程度。
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文物就愈发成为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的重要桥梁。
如何更好地接住这波流量?如何在保护中传承,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湖南正用行动作答。
据了解,“湘见万年”特展将陆续走进湖南14个市州,采取“一馆一策”“省市联动”方式,在每一个市州级博物馆举办一个“靠文物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精品展陈。
从“原地等客”到主动出击、从单打独斗到省市联动、从内部协作到社会参与……湖南的博物馆系统,正在力图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下一盘大棋。
博物馆,是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隧道”,这其中更多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
湘见万年·文物里的湖南故事(衡阳展)正在持续向公众免费开放,大家不妨去现场,在湘见万年中读懂文物里的湖南故事。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胡邦建
编辑:罗倩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